泻心汤类方在伤寒论中是应用较广的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除大黄黄连泻心汤外,方中都有黄连黄芩。而《金匮要略》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中,也有黄芩一两,所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中的黄芩很可能是在传写时遗漏了。如果参考号称完整保留《汤液经法》的《辅行诀》来看,黄芩确实是泻心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按照《辅行诀》的组方规则制了一张图,供参考学习。
《辅行诀》制方以《素问·藏气法时论》为基础,以所欲为用,所苦为体。《素问·藏气法时论》:“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写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陶弘景在《辅行诀》中改为:“心德在软。故经云: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苦写之,咸补之”。心欲软,所欲为用,咸味为心之用味。心苦缓,所苦为体,苦为心之体味。根据《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的原则,五藏满而不能实,藏之用不足,为虚证,以用味药补之。藏之体不足,为实证,以体味药(苦味)泻之,这就是泻心汤方名的由来。火位圈外的黄连,圈内的黄芩,加上火克之金位的大黄,就组成了小泻心汤。同理,土位圈外的附子,圈内的干姜,加上所克之水位的甘草,组成了小泻脾汤,也就是四逆汤。
《辅行诀》除小泻心汤、大泻心汤外,还有一张用于救误用泻下的泻心汤。“泻心汤,救误用泻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不止,雷鸣腹痛方。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干姜各三两。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下利甚者加大枣,作六味”。对比《辅行诀》泻心汤与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就会发现,黄连黄芩是泻心汤的灵魂,必有之药。人参、甘草、生姜,是人参汤,或曰理中汤的精简版,去了一味白术。理中汤在《辅行诀》中又叫小补脾汤,白术为方中之化味药,加减时都会去掉。之后,呕者加半夏止呕,食臭加生姜去腐臭,虚火加甘草清热,下利甚加大枣补津液,不用背方歌,自然就记住了。其实,还有一张方子与泻心汤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历代注家都没有将其与泻心汤联系起来看,那就是条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同样是误用吐下,没有出现痞证,反而出现寒格,入口即吐。古人没有输液的技术,营养的补充,全靠饮食吸收,所以入口即吐是非常紧急的病。仲师去掉甘以缓之的甘草之后,就成了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那么,是不是甘草就不能用呢?非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如果不是误用吐下造成的入口即吐,而是患者素体内热所致,就以调胃承气汤去芒硝而成大黄甘草汤。重用大黄四两以泻胃肠宿食积滞,使腑气通畅,浊气下行,呕吐自止。注家大多认为以甘草一两,顾护胃气,攻邪而不伤正。我有不同意见,甘草在这里就是甘以缓之。或问,同样是非常紧急的呕吐,为什么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就去甘草,大黄甘草汤就不去甘草呢?参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无论伤寒还是金匮,邪气在上的呕吐,都不可攻下,仲师怎么会明知故犯呢?大黄是攻下要药,所以才加上甘以缓之的甘草拖大黄的后腿,使其只能留在胃中清热,不能去大肠通便。一得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