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案例:
男61岁2月27日初诊
患者因“间断发热十余天伴胸闷气喘”于年2月13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十天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最高达39℃,伴胸闷、气喘、腹泻,每日腹泻2-3次,便黄稀烂。院外行抗感染及口服中药治疗后无好转,且入院前3日胸闷、气喘加重,于我院门诊行CT检查显示双肺重症感染性病变、考虑病毒性肺炎,遂收入住院。
患者入院症见胸闷、气喘,治以抗感染、平喘、激素等治疗后体温有所下降(约37℃),氧合维持95%以上,可于床边进行轻度活动。入院第二日(2月14日)下午,患者下床后突发气喘加重,心率bpm,血压/mmHg,氧合60%,经抢救后氧合升至80%。自此以后患者需要全天维持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气喘甚,不能下床活动,氧合在70-90%波动,体温恢复正常。
现诊见患者卧床,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气喘甚,呼吸困难,神志尚清,可进行简单对答,氧合88%,心率bpm。另家属诉患者常以手摩腹,痛苦难言。纳难进,大便已四日未下。触诊见四肢厥冷,腹平、腹壁紧张,轻按之则见患者神情抗拒。舌红苔黄厚干裂,脉沉细紧数。补充问诊资料:患者口苦咽干无畏寒
弟子许慧君(分析):口苦咽干,少阳枢机不利,排除小柴胡,小柴胡往来寒热,患者无畏寒;我想柴胡达原饮,但恐力度不够;
咽干不可汗,淋家不可汗,疮家不可汗,衄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汗;
大陷胸: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
分析:患者无畏寒,脉沉紧,以手摩腹,脏结,寸浮,关脉小细沉紧,无阳症,不往来寒热。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因此,我用大陷胸;
这人是人为被治成结胸的,本来烧至三十九度,也许是大青龙就可以解决的,但用抗生素,邪气入内造成脏结,现脉沉紧数,寒入里且邪未解,脉数还会烧起来。但这人四肢厥冷,没有脉微欲绝,因此,我也排除了少阴病四逆,虽然此人便溏,但溏不一定不能用大黄。
师父提示:四日大便未解,四肢厥冷,是真热假寒之象;
弟子许慧君(分析):三阳合病,腹满身重,汗出,四肢厥冷,白虎汤主之。
师父(曰);你们研究这个病案时,不要脱离主方——瓜蒌杏仁汤。可以去加减,但是你会发现,脱离不了瓜蒌杏仁汤这个范围。没有瓜蒌杏仁汤还不行。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去加减。
弟子谦(答):大便四天没解,舌苔黄燥,腹痛硬,口苦,先上大柴胡少量频服一天,然后再解决喘,闷,再用小陷胸合宣白承气,去大黄,加人参,都是瓜蒌杏仁汤。
弟子温文(答):有阳明腑实证,中焦热重于湿,肺部疫毒热盛伤阴,有大承气汤证和瓜蒌杏仁汤证,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石膏杏仁瓜蒌薤白黄芩茯苓生甘草紫菀。
师父:首先,这个病案是非常真实的。医院里头。但是这个病案的记录,没有按照我们的要求去记录。信息采集的不全有一些细节没法讨论,我们就忽略,从宏观上来讨论该案例。
同样一个病从宏观的角度来思考。三位学生有三个不同治法。顺顺,是以大柴胡汤+瓜蒌杏仁汤。许慧君,白虎汤或柴胡达原饮,婷婷姑娘以大柴胡汤入手,然后在第二步兼用小陷胸汤和宣白承气汤。同样一个病不同的人治有这么大的差别。先不说谁对谁错,患者看到了后,肯定会无法适从。但这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入手是可以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靶点入手,但是你要抓住核心,万变不离其宗,核心是不变的。就这个病而言,它的核心在哪里呢?在于患者人开始的时候大便是稀的,后来慢慢的大便变干了。不管是什么原因,患者是阴亏到一定程度了,并且四肢厥冷,这是真热假寒的症状(阳热格阴),这个证型一定要知道,要会去辨别。这时千万不能再用附子了,用了就要出问题。
如何看待这个病的治疗呢?中医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不同的思维角度。一是,伤寒,二是温病。伤寒和温病的治疗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我们讨论的这个案例虽然是一个温病,它发热而不恶寒,但我们还是需要从伤寒和温病两个思维角度来论述其的治疗方案。
既然谈到伤寒和温病,我们首先要谈一谈。伤寒和温病的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在于用药。首先,温病学派认为,柴胡是劫肝阴的,既然是劫肝阴,那么在治疗温热病时,要慎用柴胡。舌苔白腻的时候还能用,舌红少胎的时候是万万不能用的。第二,是桂枝,它也是个热性药,如果温病里面有湿热的话,是禁用桂枝的。“酒家禁用桂枝,用桂枝阳盛则毙”,就是说温热病,湿热病,要禁用桂枝这味药。有许多伤寒派的人,在桂枝和柴胡这两味药上栽跟头,我们要引以为戒。但伤寒还是可以指导温病治疗的,但是在药物的分寸把握上不能有丝毫差错,一旦出错,病情会出现逆转,一定要重视。也就是说,在中医治病的时候,可以方子开的不准,但不能开反,药不能用反。药一旦用反,就会出问题。例如,这个案例是一个真热假寒证。结果,你一看,四肢冰冷,正好用四逆汤,药就用反了,一旦用反,这个病情就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它的可怕之处,所以经方,一定要学精,学不精一定会出事儿。因为药性都是很猛的,不是麻黄就是石膏,不是附子就是大黄。这些药一旦用反了,产生的影响力和破坏力是很大的。
我看了学生们的方子,大多取的是伤寒的方子,可能是因为对温病的研究还不够。温病,是伤寒的发展,是弥补了伤寒在一些方药使用的问题。因此要全面贯通中医必须研究温病,但温病不好研究,因为温病从某种程度来讲,理论构架并不完整,很多是处于经验层面的东西。所以在没学好伤寒的情况下,再去学温病,是有点难以驾驭。
在温病理论体系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叶天士的卫气营血理论。这个医学理论相当于对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在这期间叶天士发现了一个治疗规律,就是卫气营血理论。从卫-气-营-血,每个阶段治疗方案是不一样的,就像今天我们看到这案例,按照卫气营血辨证来看,它还是在气这个阶段,还没有进入营血阶段,这个一定要清楚。所以叶天士给了我们第二种思维角度,帮助我们来审视现在要开伤寒处方。
经过我们的研究,本次的瘟疫很少发展到营血阶段,最多就到气氛就结束了。这个可能与病机发展到气汾以后,主要病机转到肺部痰饮,痰饮堵肺以后,导致了死亡,患者没有时间能拖到营血就完了。正因为这样,瓜蒌杏仁汤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初期的时候可以进行预防治疗,中期中后期可以防止痰饮阻肺,这个非常重要,实际上在患者这个阶段,治疗痰饮阻肺,是直指核心,是对患者最大病机的治疗。案例中的患者,必须用这两个药,瓜蒌、杏仁、薤白这三个药放上去,一定会有效,一定会起到作用,而且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这个瓜蒌、杏仁,它本来就可以润肠通便,患者不是大便不通吗?这三味药单独放上去,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果从温病角度来看,现在这个病比较符合宣白承气汤所主治的。病机是:肺里有热,大便不通。这个石膏和大黄就可以用了。他肺里有痰,瓜蒌、杏仁可以用。所以这也是瓜蒌杏仁汤所主治的典型症状。
在温病学方剂中不光只是宣白承气汤,还有新加黄龙汤。新加黄龙汤是什么方子呢?它是由生地、麦冬、玄参所组成的增液汤。加上大黄叫增液承气汤。加上大黄芒硝是调味承气汤。治疗这个阶段的腹热盛,大肠不通,通过给邪气出路贯通大肠的方法,也是治疗这个肺病的一种方法。
通便这个方法,对于这个四天不通便的病人来讲,是很必要的。但是用大承气汤的话又太猛了点,尤其是这个时候用枳实,他有点耗气。所以用大承气汤话,必须把耗气的厚朴、枳实去掉,用芒硝或者生地、麦冬、玄参这样的滋阴的药来代替。大承气汤准确的来讲还是不太合适,必须用润泽的办法,因为这个人的舌苔已经非常的干燥了。
用大承气汤最怕的什么呢?就是泄了以后,出现泄下不止的情况。因为他正气虚了,一泻就停不了,这就麻烦了。所以为什么温病学派要搞一个新加黄龙汤,就是怕出现这个情况。你把气一耗,就容易从便秘发展成为腹泻,这也不是我们要看到的。反而瓜蒌、杏仁有润肠通便的功效,我们是比较保守的一种治疗方法。实际上但凡是添加了其他药物,都是属于带有风险的治疗。瓜蒌、杏仁是最保守,最安全的治疗方法,既润肠,又不伤人,而且还调肺。但是我们现在一加减,就会出现风险,这就需要医生要有胆有识。
白虎汤主要是清热的,清热以后大汗出。白虎汤这个时候用不太恰当,但是可以借鉴白虎汤的原理配伍着使用。达原饮在舌苔是白积粉时可用,白积粉舌苔说明病人体内有湿寒,达原饮中有槟榔是温热药,可用于湿寒的病人。而案例中的病人是黄腻苔,黄腻而少津,不能用达原饮。
从案例患者的类型上讲,是一个腑气不通肺部有毒的情况。所以要以通腑气为主。白虎汤是清的经气中的热,现在已经进入腑的阶段了,已经不是阳明经病,而是阳明腑证了。所以白虎汤不是主胜。
再就是没有寒热往来,能不能用大柴胡的问题?大柴胡是治疗伤寒的寒热往来。但是大柴胡不光是治伤寒的寒热往来,它还可以治疗杂病。当它治疗杂病的时候,就不一定出现发热,而口苦便秘,就是它运用的指证。患者一是口苦二是便秘,人长得还非常壮,有点像李逵。这个是个大黄证,他满面红光的样子,虽然这么重的病,但是我看他的精神状态还不错。这个时候可以考虑用大柴胡,他就是一个柴胡的体质,又有口苦便秘的情况,这就符合大柴胡治疗的适应症。但是单纯的用大柴胡,我们觉得不合适,里面要加药。因为大柴胡的泻下作用是有限的,而且他阴虚的比较厉害,可以加上麦冬和玄参来滋阴。还可以加上银花、连翘、牛蒡子助力泄下。这样滋阴又协助大柴胡泻下清热解毒。患者在这两个方法用上以后,再加上瓜蒌杏仁汤,再一次帮它润肠通便。通过这一剂药就可以迅速缓解病情。
所以,这么治,既滋了阴,又调节了他的中交枢纽,又贯通了他的大便,又解了他的毒。把他的肺毒给他排出去。这里面最核心在哪里呢?在瓜蒌杏仁润肠通便,大柴胡调节枢纽,玄参、麦冬辅助于滋阴。为什么不用生地滋阴呢?生地敛邪。生地要比玄参和麦冬敛邪的厉害,所以这里不用生地。这样增液承气汤就差了一味药,但是里面有牛子,还有瓜蒌杏仁来辅助润肠,还有大黄,所以一定能润肠通便。为什么不加芒硝呢?因为这个芒硝太猛,等到第二剂如果大便没有出来,再加芒硝。治病是这样治的,不是纸上谈兵。要考虑到很多问题。
为什么老师不写大柴胡,不写增液承气汤,不写新加黄龙汤呢?因为这些都是需要辩证施治的,不是一篇文章能写出来的,我们能写出来的就是那永久不变的东西。永久不变的东西才能够传播出去。你写了一个变化这么多的东西,谁能够掌握呢!就像我上面讲的这些,讲了这么长时间,才把这个辩证论治讲个大概。一个整体的辩证是在方剂之间的互相划材。互相的辩证论治间互相对比而产生的。就本次疫情而言,最常用的房子都有三四十个,就伤寒派的理论而言,你必须要有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柴胡桂枝汤、真武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小柴胡、大柴胡、厚朴七物汤、栀子大黄汤、竹叶石膏汤、白葱汤等15个这样的方子,在里面互相印证辩证。
疾病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处方,每个阶段的适应症。你都必须要了解,然后整体贯穿横纵来看待问题,才能保证不出错,就像一个坐标体系一样。你有了伤寒的体系还不行,你还得加入温病的体系,温病你要掌握甘露消毒饮、霍香正气汤、莲蒲汤、青蒿鳖甲汤、犀角地黄汤、竹叶石膏汤、两可汤、九味羌活汤、柴葛解肌汤、人参败毒散、银翘散、桑菊饮、霍普夏琳汤、黄芩滑石汤、防风通圣散、达原饮,这些东西都要慢慢了解,熟悉它的每一个阶段,在卫气营血的每一个阶段的证型,然后前后对照,对比选择画材。
以伤寒为经,以温病为纬,形成一个方阵,才能做到精确打击。像我们刚才这样的选择,就是属于在方阵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确定位。因为他的问诊还有一些不太清楚的地方,所以这个定位估计准确率在70%。但他用了这个方子以后,肯定会有作用,应该可以起死回生,至于他起死回生的速度与我们的定位准确度有关系。这个方子是可以活人的。
现在我们说一下“方剂”的解释,“方”字,在说文解字里,是舟的意思。那两个船并在一起就叫方舟,就是所说的洛亚方舟的方舟,是救人的,方子也是救人的,对不对?“剂”的本意是裁缝裁剪的意思。也就是说方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去裁剪去画材的。就像量体裁衣一样,人有高矮胖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我们治病也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给病人量身定做合适的方剂,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这就是方剂的本意。
你看我们这个方中,加了一个增液汤,但是我们把生地去了,为什么去生地?因为它这个湿性的病。再用生地就敛邪了,那个湿气不容易出来。但是玄参和麦冬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在温病学派里,玄参、麦冬是比较常用的药,病邪到了这个营汾的时候,就要求用玄参这类药了,为了清营血止血热。所以玄参、麦冬放进去,还有防止病情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意思。这就是所谓的卫气营血辨证。我们先用六经辨证对病情进行定位,再用六气营血辩证来思考它的转归发展。这样就能达到纵横对比。坐标体系就建立完成了。对温疫要六经方为体,温病方为用!
瘟疫是什么?瘟疫就是温病的爆发,一人发瘟病就是瘟病,如果是几千人一起发瘟病,那就叫瘟疫,是流行性的瘟病。既然是流行性的温病,它也是瘟病。所以温病的东西。你要拿来看拿来用。它没有脱离六经,还是在我们的六经辨证里头。当我们从六经去审视这些疾病的时候,发现都有六经的问题在里头。如果能够合理的解决六经的失调,对温病的恢复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在处方的时候,因为温病有它特定的特点,要求用药要轻灵。所以要学习温病用药的一些心法。
弟子(问):温病怎么入手,有没有推荐的书?
师父(答):现在的大学教材里的《温病学》就可以了,这本书基本上是温病学派理论的大成。主要学习吴鞠通和叶天士的东西,尤其是叶天士。他的温病学说是治病思维上的理论创新。特别是对温病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性理论。所以在案例中我已经讲了,我们从卫气营血对它进行定位,它是在气汾上一个病。还是可以救的,如果发展到了血汾了,会出血的。突然大出血了就不好搞了,那时中医要救也来不及了。
那这个温病啊,我们这个再多说一点啊,这个温病呢,这个治疗的时候有个大原则就是禁汗、禁下、禁润,就是说发汗,对于温病来讲是个大忌。你一入手就想发汗,治伤寒可以,但治温病。就有问题了,真正的湿热病,如果发汗的话,病人会产生后遗症,我见过一个湿热病,发汗以后烧退了。但是这个人的后遗症持续了十年,还没治好,是顽固性的皮肤病,皮肤流水。这个很痛苦的,皮肤流水而且不收口。而且长时间的心脏也出现了波动性的问题。所以温病与伤寒还是大不一样。那么在我们学习温病学派的处方会发现,他们把麻黄和桂枝都去掉了。就是怕发汗,一旦发汗,这个病就会往重里走。因为温病排毒不能从汗里走,出汗也是他的一个方式,可以微微出汗,但不能强力发汗。这是学医中的风险,你把伤寒的方子拿过来用在温病上就用反了。温病是禁汗的,这个要知道。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那你说禁汗,为什么我们这个案例中也是一个温病,你就汗了呢?这是因为,在温病理论里,到了气汾的这个阶段,可以汗也可以下。那么下有下的方法,大承气汤肯定是不主张的,一定要润下。所以这要结合起来看。可能你说我不知道我就下了怎么着。有一些人,可能他身体好,他已经下了,也就把病问题解决了。也可能搞不好病人会出现泻下不止的情况。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了,也就是说患者身体阴虚,经不起这样猛下。
弟子(问):温病初期是不是应该透表?
师父(答):初期是要透表,透表就像麻黄、桂枝一样是微汗,不是强力发汗。泻下也不是强烈泻下,是润下。所以温病用药有它的特定规律,用药比较轻灵,这是温病用药一个特点。例如:淡竹叶、栀子、菖蒲、芦根,这些药味非常的轻,不是猛药,不是大寒、大苦的药,这是在气汾阶段,到了血汾阶段,还是需要用些猛药的,如黄连、石膏等。
伤寒就像是一把重剑,它很厉害,可以所向披靡,有巨大的力量。但是在治疗温病的时候,就变成了一把轻剑或换成一把竹剑。讲究的是飘逸,治疗的巧妙,四两拨千斤。它说通阳不在补阳,在乎利小便。它通过利小便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这是一个巧妙的治疗方法。所以温病学派就是剑走轻灵,重剑变成轻剑。这个医学理论是由博返约的治疗思想。
这个医学理论追根朔源,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用药的体系呢?就是因为这个温病的理论,是与天通到一起,与五运六气通到一起。天上之气的变化轻灵的,这个气息是轻灵的,与人的肺想通。人的肺气通于天。肺气也是轻灵的,我们人体的肺最怕浊气。所以在用药的时候也要轻灵,如果你用药重浊了,它就往下走,到不了肺上去,治疗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你汗的太狠,下的太狠了,根本就到不了病灶,毒也根本出不来。所以用药一定要轻灵、轻灵再轻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