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1日,芒市解放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51002/4705219.html

——谨以此芒市艰辛的更名史实献给芒市解放70周年

▲和改区傣族农民在打桩分田

从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四十一师一二一团进驻芒市,把五星红旗插上芒市城头,芒市宣告和平解放至今,已经整整70年了。

▲50年代州民中的校园

70年,芒市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战的废墟中爬起来,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在和平、安宁、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迎得边境安宁、社会发展、经济振兴、人民享小康的美满生活。

▲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1师团进驻芒市,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

连被埋没了73年的芒市地名也被发展唤回,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绽放异彩。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70年,超过半个世纪,几代人的坚毅和艰辛都渗透在我们今天正在享用着的每一项成果里。

▲医院前身潞西卫生院门诊部

笔者作为第三次申报将潞西更名芒市并获得成功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特撰此文,将更名的艰辛史实献给芒市解放70周年。

▲年1月28日,医院前身医院举行开幕典礼

据考,芒市一名,是芒市先民在部落社会形成早期的部落英雄(茫)连同他的壮举(打虎、驯虎)演变成的地名,它作为地方地名文化的原型,饱含着各民族英雄气节的“家”的名称历来受到各民族的尊重和爱戴。

▲芒市年的集市

历代朝廷也对这一地名给予了尊重留下了记载。

最早是唐代,唐史樊绰《云南志》对这一地名作了解释性记录,樊绰《云南志》载:“

茫施

茫蛮部落,‘茫’是其君之号,蛮呼‘茫’昭”,同时还以清晰的笔迹记录当时芒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动景况,史载:“茫蛮部落,川原广邈,田土富饶,孔雀剿人家树上,土俗养象以耕田,仍烧其粪”。

元代至元十三年以茫施地置茫施路,设行政机关茫施路军民总管府。

明代明洪武十五年废茫施路置茫施府;明正统八年改茫施府置芒市御夷长官司;明崇祯十三年由芒市御夷长官司升格芒市安抚司。清代延袭旧制。

民国二十三年设潞西设治局,后改为潞西县。从此,芒市在官方被潞西所取代。

▲民贸公司供应傣族群众特需商品

笔者从军队转业到芒市工作30多年来长期从事地方民族文化的探索研究,就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时还提出了“做芒市人,要读懂芒市文化,发展芒市文化”的要求。

▲50年代贸易公司旧址

研究中逐步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芒市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芒市地名这个源,芒市民族起源这个根,舍此研究的结论就可能本末倒置,成为无源之水无可长流。

二是“潞西”在芒市只是为权宜所生的一根无本之木,且与红河州卢西县的“卢西”一字相同一字读音相近,在方言发音中几乎完全相同,这种状况会造成两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严重混乱。

▲70年代初广播声音传遍德昂山(杨帮庆供图)

果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加快,“潞西”与“卢西”的地名混淆成为了两地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严重障碍。

▲80年代芒市建国路(杨帮庆供图)

在计划经济时代,地名只是一个代名词,不显更多价值。我市对地名文化的初起认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早期,年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以后,年以工业和商业流通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改革初见成效,个体私营经济极大地繁荣着城乡市场,此时,地名、地幅、地理、区位、物产都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资本,扩大开放的重要资源,“潞西”与“卢西”地名混淆造成的错投误递,误走误运的问题开始出现,同时“潞西”的名不见经传也给招商引资造成困难。

▲建设前的芒市广场(现在中缅友谊馆位置)(杨帮庆摄)

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地名管理条例,年以地名管理条例为依据实施全国地名普查,这次普查,主要是修改地名中的生僻字、异体字、有歧义的文字和对无名重名的地名进行命名更名。通过普查依照地名受理权限的政府颁布的地名即正式成为法定地名。

▲芒市机场建设照片资料(杨帮庆供图)

在这次地名普查期间,我市第一次提出了将潞西更名为芒市的动议,在上报地名普查材料的同时上报了将潞西县更名为芒市的申请。可是,因为准备工作不充分,后续工作跟不上,丧失了一次成功更名的良机。

▲芒市机场照片资料年4月10日通航(杨帮庆供图)

第二次是年,申请撤县设市同时将“潞西”更名为芒市市,因为全国地名普查后,中国地名研究所和地名委员会都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再审批单字地名和重音重字地名,结果只批准了撤销潞西县设立潞西市,将潞西更名芒市的请求被回绝。

▲景颇族民居--三台乡允欠旧貌(杨帮庆摄)

第三次申请是年12月,这时,市场经济的大流通促进着全国经济的大繁荣,而“潞西”与“卢西”的地名混淆(在方言发音是事实上的重名)造成两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混乱,“潞西”真正成了横在全市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90年代芒市北入城口(杨帮庆摄)

更名诉求是:起用历史地名,将潞西市更名芒市,克服“潞西”与“卢西”在方言发音中事实上的重名问题,畅通我市发展渠道。难点是找到一种单字地名的合理解决办法。

▲70年代的中缅友谊树--摄于年2月(杨帮庆提供)

这一次,市名更名领导小组认真吸取前两次更名未获成功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充分准备:

一是查阅历史和现实国内外地名,说明芒市是我市的历史地名从唐史记载至今沿用一千多年,记录着我国外交活动的许多重大事件,是重要的边境地名,且在国内外没有同名。

二是通过民意调查和市乡两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形成决议支持更名,说明将潞西市更名芒市是全市各族人民的众望所归。

三是组织摄制组在潞西、卢西两地及昆明至两地交通沿线,进行大量采访,制作专题汇报片,用大量事实说明两地地名混淆造成的人流、物流、信息的乱象和由此造成的时间和经济损失,把我市一地的诉求转化为两地的共同诉求;四是请地名学家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惠荣教授,对芒市地名作出了:“芒市”在作地名使用时,两个字都是人们久以习惯使用的地名;在作政区名称使用时,“芒市的“市”字同时又兼有政区通名的含义”的全新解释,顺利扫除了单字地名障碍。

▲70年代潞西县人民政府大门老照片(杨帮庆供图)

这次更名,领导小组成员三次进京“赶考”,起草申报材料达10余万字,拍摄制专题汇报片时长32分钟,历时两年9个月,在年10月12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收到民政部关于云南省潞西市更名为芒市的批示:

▲潞西市市名更名州市专家论证会(杨帮庆摄)

云南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将德宏州潞西市更名为芒市的请示》(云政﹝﹞号)收悉。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将潞西市更名为芒市。

▲潞西市市名更名州市专家论证会(杨帮庆摄)

(文/尹正忠)

来源:芒市先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xz/59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