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左肝右肺”“肝升肺降”?
一、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点背景知识:中医学常用的“脾”,其概念并不来自解剖,而是早期西汉“中火(土)”“心为中”替换为东汉“中土”“胃为中”后的理论产物——为了与胃二元对称。其时间线为胃—脾胃—脾。
黄龙祥教授《经络学说的由来与演变》:例如古代医家曾以“胃”为五脏之一而与“太阴脉”相联系。这种观点不仅见于帛书《阴阳》、简书《脉书》以及《素问·热论》等古医籍,而且还见于《淮南子·坠形训》等非医籍。后来或受祭祀以及《月今》等书为影响,“脾”开始与胃相提并论,最后完全替代了“胃”的地位,与太阴脉相属。然足太阴之脉病候却仍然主要保留了胃的病症。
因为早期胃属五脏之一,相当于后来脾的地位。《淮南子·坠形训》正以中尖黄色主胃,开窍于口。后来脾逐渐与胃相提并论,例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以足太阴脉候“脾胃之气”;《灵枢·五邪》论五脏之邪,也唯独脾脏作“邪在脾胃”。渐渐脾完全取代了胃的地位而属足太阴脉,但在《素问》中一些早期篇章如《刺禁论》、《刺疟论》及《太素·阴阳杂说》等篇中仍可见有胃与五脏相提并论的记载,这些都是早期胃属五脏的脏腑学说的反映。《经脉篇》虽以足太阴脉属脾,但其病候仍以胃的病候为主。
如《S61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即为此意。
并有如此理论改易后,心胃(互换)影响了实体解剖中五脏的位置,心不再位于中央,因此只能把“肺”挤到“右”“胁下”,需要注意的是,《灵枢》《素问》中的五脏方位多基于“医本位”的“第二人称视角”。
二、原文讲解
《S52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所描述的即为此种现象——受到皇权影响的术数,再次影响了中医的五脏解剖。即在医师眼中,肝与肺分别位于患者的“左右”。生、藏、布、治仅仅只是区别名词之互文,其实同意。而这篇讲“刺禁”,通篇上下文意都是“你别扎到”或者“你别扎坏”,是实实在在的实体解剖。
又如北大医简(简):“曰:死病及心痛、心痹。此皆在腹心肺肝之闲,不可别名也,人猥谓之心腹病□”也阐述了这种现象:内脏之痛难以具体表述位置,大约在心腹与肝肺(两胁)间,大家只好含糊说“心腹病”。
《孙真人千金方·脾虚实二》凡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名曰脾胃俱實。脾腹脹,堅搶脅下,胃氣不轉,大便難,時反苦泄,腹中痛,上衝肝肺,動五臟,主喘鳴多驚,身熱汗不出,喉痹,精少,泄热方。
大黃 麻黃 黃芩(各四兩) 杏仁 赤茯苓 甘草 橘皮 芒硝 澤瀉(各三兩)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絞去滓,納大黃,煮兩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这段则说的更明确了,腹胀便难肠胃上顶,限制了膈肌的运动(坚抢胁下)→上冲肝肺。胁下即肝肺,其实这段出自《删繁》《脉经》,显然这是魏晋南北朝人眼中的“胁下实体器官”。
同理还有《L50论勇》5、黄帝曰。愿闻怯士之所由然。……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L5根结》:8、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辟。皮肤薄着。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三、结论
无数证据都表明了一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就是汉后古人眼里的“实体解剖”,尽管受到了术数的影响,但这一看法仍然不改。直到明清谈玄风气大行,时人不解,只能将其附会于“左升右降”,因为“生”“升”同声,相反之“降”与“藏”也能勉强贴靠,看似高妙,实则大失经旨。
若谓:无数医家以此理治病,何当?答:概自以为是也,其实则非!
肝升肺降,呵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