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上蠲痛汤出自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由麦冬、黄芩、羌活、独活、防风、苍术、当归、川芎、白芷、蔓荆子、菊花、细辛、甘草、生姜组成,书中记载:“治一切头痛主方,不问左右偏正新久皆效”。左边痛者,加红花1.5g,柴胡3g,龙胆草1.5g,生地黄3g;右边痛者,加黄芪3g,葛根1.7g;正额上眉棱骨痛者,为食积痰壅,加天麻1.2g,制半夏3g,山楂3g,枳实3g;头顶痛者,加藁本3g,大黄3g;风入脑髓而痛者,加麦冬3g,苍耳子3g,木瓜1.5g,荆芥1.5g;气血两虚常有自汗,加黄芪4.5g,人参、白芍、生地黄各3g;血瘀络脉者,加红花3g,桃仁3g。
方子叫做清上蠲痛汤,是明代的一张方子,见于《寿世保元》这本书,作者是龚云林,这个人号称“医林状元”,很有才华,有家学渊源。他的另一本书《万病回春》在日本很火,汉方医学很推崇。这个“蠲”字,读作juan,就是祛除的意思,原文是“不问左右偏正新久,皆效”,为什么云林先生对此方有如此高评价,甚至貌似有点脱离辨证论治的中医原则了。我们看其组成:
当归、川芎、白芷、细辛、羌活、防风、菊花、蔓荆子、苍术、麦门冬、独活、黄芩、甘草。
中医干到一定程度,对方剂都很敏感,如同打球的“球感”一样,非常有趣。这个方子看上去,像不像某张《方剂学》教材上的方子?很像九味羌活汤!大家可以对照学习。为什么云林先生说它“不问左右偏正新久,皆效”。因为其药物组成照顾到六经,也就是考虑到多个病位,而不是一经,并且寒热药物一起使用。
其实头痛这个病最开始病机很单纯,病位也很确定,一旦到了后期,病机就会随着每个人体质不同变得复杂起来,病位也是涉及六经中的多经,这就是中医临床,很复杂,要以病人临床表面为依据,不能太主观。如同日本人侵略中国,开始部位地域很单纯,就是东三省,后来华北、山西、中原,在后来华南、华东都被蹂躏,敌我形势不同,要用不同的抗战策略。
这个方子我个人体会,主要治疗风寒湿邪气侵袭头部,日久牵涉六经,并且已经开始化热,就是各种邪气郁滞经脉开始化热,还有点伤阴伤血,不是纯虚症。
羌活→太阳经
细辛→少阴经
苍术→太阴经
白芷→阳明经
川芎→少阳经
防风→厥阴经
独活→太阳经、少阴经皆入。
菊花、黄芩、蔓菁子→清除郁滞之热,止痛。
当归→修复伤及的血。
麦冬→修复伤及的阴气津液。
甘草→调和诸药。
为什么这张方子好用,因为可以随着具体病情变化,根据寒热的程度,六经的层次调整药物的加减或剂量,并且,原文后面也有方剂的具体加减法,因此,这张方子使用的很广,这是核心。根据这张方子加加减减,我治愈了许多头痛的患者,所以略有心得体会,各种器质性头痛不在此例。
文章者到末尾,经过如此一梳理,感觉自己对这张古方的领悟也更深了,也进步不少。新的一年,继续坚持每日书写中医行医日志,对自己毫不保留,为自己重整思路,也让更多的患者能直接或间接受益。
方解?君药: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川芎——祛风胜湿,行气解郁,疏经通脉,活血止痛,散高巅之邪,并载药上行,起到引经药的作用。?臣药:菊花、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清肝平肝,熄风而能止痛;苍术——燥湿健脾祛痰,祛风湿止痛;黄芩——清上焦湿热,善治风湿热胶着之头痛;?佐药:当归——养血活血止痛;麦冬——养阴润燥,可防止风药走散而伤及阴津,以达到祛风不伤津之效。?使药:甘草——缓急止痛,并能缓风药走窜升散太过,调和诸药。全方用药精确,配伍严谨,寒温并用,气血同调,共奏疏风止痛,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行气平肝之效,与顽固性头痛病机相符合。因此,不问头痛左右、偏正、新久,均可应用,且疗效满意。?临床上应用清上蠲痛汤治疗顽固性头痛有如下体会:①病因病机:其一,偏头痛多发于中老年人,因其人事关系复杂,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心情压抑难舒,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盛暴戾,则肝阳上亢;其二,肝旺乘脾,或素体脾虚,无以升清,运化失职,湿聚日久化热,蒸液成痰,则痰湿上蒙清窍,清阳被遏;其三,肝郁痰阻,经脉阻滞不畅,血行涩滞,或外伤瘀血阻络,加之顽固性头痛日久不愈,痛久入络,血行瘀滞,则瘀阻脑窍,经脉不通。②治法用药:其一,《医方集解》云“治头痛必用风药,以高巅之上,惟风药可到。”用药应适当加用风药,以疏散高巅之邪;其二,久病多瘀,活血化瘀不容忽视;其三,全蝎、蜈蚣、地龙、僵蚕等虫类药具有较强息风止痛,化痰通络功效,是治疗日久不愈头痛之要药,但重用久用易耗气伤血,故应中病即止,必要时与扶正药配伍应用。③方药加减:久病痛甚者,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息风通络止痛;肝郁气滞者,加柴胡、白芍疏肝缓急止痛;肝阳上亢者,慎用风药,加石决明、珍珠母平肝潜阳;外伤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止痛;痰湿盛者,加半夏、陈皮、茯苓健脾燥湿化痰;热象明显者,加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清泄肝火;便秘严重者,加大黄、芒硝、火麻仁通腑降浊;夜深难寐者,加夜交藤、远志、茯神养心安神;头后部连项痛者,加羌活、蔓荆子、川芎;前额部及眉棱骨痛者,加葛根、白芷、知母;头两侧连耳痛者,加柴胡、黄芩、川芎;头侧连及耳、目外眦痛者,加细辛;头巅顶连目系痛者,加藁本、吴茱萸;④预防调护:根据头痛的轻重及新久适当服用补益剂,以调补正气,补虚固本,使疗效更加稳固,并降低头痛的复发率。除了服用此汤药外,头痛发作时还可按摩一些穴位来缓解头痛,如百会、合谷、太阳、风池穴等,经常用热水泡脚、梳头、远眺也可一定程度上减轻头痛,如果疼痛难忍,医院就医哦。这个方加五苓散川芎白芷治疗经前头痛效果好。(雌激素水钠潴留导致的)清上蠲痛汤出自明代龚延贤所著《寿世保元》卷六(公元年)。是由宋代《和剂局方》之川芎茶调散及金代《内外伤辨惑论》之羌活胜湿汤合方加减衍化而成。原条文为一切头痛主方,不问左右偏正,新久皆效。
清上蠲痛汤以辛散之风药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川芎为君药,祛风胜湿,行气解郁,疏经通脉,活血止痛,散高巅之邪,并载药上行,起到引经药的作用。菊花、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清肝平肝,熄风而能止痛;苍术燥湿健脾祛痰,祛风湿止痛;黄芩清上焦湿热,善治风湿热焦灼之头痛,共为臣药。当归养血活血止痛,麦冬养阴润燥,可防止风药走散而伤及阴津,以达到祛风不伤津之效,并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并能缓风药走窜升散太过,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用药精确,配伍严谨,寒温并用,气血同调,共奏疏风止痛,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行气平肝之效,与顽固性头痛病机相符合。因此,不问头痛左右、偏正、新久,均可应用,且疗效满意。
清上蠲痛汤治疗头痛,按其病情随证加减,扩大了治疗范围,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性头痛、月经性头痛等。久病痛甚者,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息风通络止痛;肝郁气滞者,加柴胡、白芍疏肝缓急止痛;肝阳上亢者,慎用风药,加石决明、珍珠母平肝潜阳;外伤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止痛;痰湿盛者,加半夏、陈皮、茯苓健脾燥湿化痰;热象明显者,加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清泄肝火;便秘严重者,加大黄、芒硝、火麻仁通腑降浊;夜深难寐者,加夜交藤、远志、茯神养心安神;头后部连项痛者加羌活、蔓荆子、川芎;前额部及眉棱骨痛者加葛根、白芷、知母;头两侧连耳痛者加柴胡、黄芩、川芎;头侧连及耳、目外眦痛者加细辛;头巅顶连目系痛者加藁本、吴茱萸;部位不固定者加苍术。风偏重者,方中祛风之药如细辛、白芷、防风等用量宜稍加重,湿偏重者祛风去湿之药如羌活、独活、苍术等用量可稍加重,热偏重者疏风清热之药如黄芩、菊花、蔓荆子等用量亦稍加重。左侧头痛加柴胡、生地、红花、龙胆草;右侧头痛加黄芪、葛根;前额、眉棱骨痛加天麻,兼有食积痰涎壅盛者加法半夏、山楂、枳实;头顶痛加藁本、大黄;风入脑髓而痛者加苍耳子、木瓜、荆芥;气血两虚,常有自汗者加黄芪、人参、白芍、生地。对高血压者加石决明、牛膝、钩藤;偏头痛者加全蝎、蜈蚣、僵蚕;治血管性头痛者可加夏枯草、龙胆草、丹参;额窦炎者加金银花、苍耳子。
临床注意不可妄自增大药量。其理在于风药质轻味薄,性本升散,其量不超过3g,则轻清上达高巅之性益彰,且不宜久煎,才能符合古人轻用风药治疗头痛之理。凡属阴虚火旺的头痛失眠之证不宜用本方。
风寒头痛者,其痛常连及项背,畏风怕冷,川芎茶调散主之;若寒甚而见肢厥、背冷、脉沉细,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风热头痛者,其痛胀甚,恶风或发热,芎芷石膏汤主之。风湿头痛者,其痛如裹,身困、苔腻,羌活胜湿汤主之。风寒头痛而兼见苔黄、口苦等热象者,是风寒与风热夹杂头痛,可用清上蠲痛汤加减治之。
清上蠲痛汤是治疗偏头疼非常了不起的方子,我临床用的很多,有个病人三十年顽固性偏头疼,这个人什么方法都用过,小针刀都用过,一点效果都没有,我用的是清上蠲痛汤,当然要针对情况作适当的加减。用完以后,这个病人完全好。
后面还用过家族型头痛,父亲、叔叔、病人自己都会头痛。这个小伙子在公交车上痛到不能自制,想哭,可想而知头痛相当厉害,也是这张方子治好了。
当然偏头疼不是这一个方子,但是这个方子治疗偏头疼的几率相当高,我又想到一医院住院治疗了整整一个月,偏头疼就搞不好,他当时上个厕所,痛到要三个人扶着进去出来,每次上厕所都是痛苦的折磨,也是这个方子好的。
临床上也有其他的方子有时候甚至道遥丸也可以治好,所以还是要辩证的。
为什么这个方子好呢?它治疗的时候左边右边后面头顶前额痛都有加减的,我们都按照它这个方法加减,这一定是值得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