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芒硝 >> 芒硝文献 >> 伤寒论第条

伤寒论第条

第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ribu)所发潮热,已(yi)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下之以不得利”,这个“以”是错的,应该是“而”,把“以”改成“而”字对。

本来是太阳伤寒,已经十三天了而不解,当然这个病是传入半表半里(学思注:表里之间),而又系于里了。

“胸胁满而呕”,这是柴胡证,传入少阳,所以胸胁满而呕。

“日晡所发潮热”,这是阳明病。日晡所就是日将暮的时候,古人说就是申酉时了。这个胃里头要是实,热结于里,常在日暮所的时候特别发热。

这个潮热啊也有两种解释,古人把潮热解释成什么呢,解释一个定时,日晡所嘛,在这个定时来热叫潮热,不对的。这个潮热就是其热如潮啊,潮热它厉害,其势来得汹涌,阳明病就是这样子,这个热,其热如潮。它要日晡所发热谓之潮热,那它就不叫日晡所发潮热了,所以两种说法还是我后头说这个对的,潮热就是其热汹涌,所以阳明病蒸蒸发热,蒸蒸,这个热从里头往外蒸,蒸蒸发热。

“胸胁满而呕”,说明病已传入少阳而为柴胡证。“日晡所发潮热”呢,病由半表半里(学思注:表里之间)又传于里了,而有阳明病的这种情况了,所以日晡所发潮热。

“已而微利”,已而两个字也是多的。日晡所发潮热,微利,在《玉函经》上大概都是微利,没有已而。已而就是然后,就是日晡所发潮热之后下利,这么讲也行,不是不行的。但是这个意思呀,就是既有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微利。这个微利也是阳明病啊,它是热利呀(学思注:当然,还有寒利。),可是在这地方还不知道是热利,底下有解释,这个是吃错药的关系。

那么根据上面那个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这就是少阳阳明并病,就是我们方才讲那个,既有少阳病,又有阳明病,就是少阳阳明并病,也就是大柴胡汤证。

这个微利一会儿再讲,现在先不要讲。

“此本柴胡证”,那么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这是少阳阳明并病,就是少阳病没完,阳明病就发生了,所以日晡所发潮热,那么这是大柴胡汤证了,这个“此本柴胡证”就指着大柴胡汤证说的。而用大柴胡汤下之不会得利的,“下之而不得利”,这个下之就指着用大柴胡汤。

“今反利者”,那么现在微利是为什么呢?在这提到微利了,“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这是由于这个微利不是这个本病应该有的,就是既便吃了大柴胡汤也不会微利的,这是医以丸药下之,是非法的治疗。这个丸药下之指着温性泻药,指着巴豆,古人常有这个巴豆下剂。这个巴豆是热,本来是个热病嘛,吃巴豆哪行,所以非其治也,但是巴豆的泻下非常地剧烈,所以药后啊,这个丸药一半时是不完的,这个人还是有微利,它是这么来的,这是非法的治疗的结果。

那么现在这个病人还潮热,说明还是里实,那么当然还是有胸胁满而呕了,他既有柴胡证又有里实证,还是少阳阳明并病了,可是他吃过巴豆了,里虚了,他微利,那么这时候大柴胡汤不大怎么适宜了,要缓一缓,“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先治这个胸胁满而呕,这个少阳共里来说,少阳在外,阳明在里,这个外不是解表了(学思注:“外”,是一个相对的位置,表,表里之间均可称为“外”,“外”有时指表(太阳),有时指表里之间(少阳),但,永不得指里(阳明)。表,仅指太阳。),这是指着少阳与阳明这个位置上来说的。

“后以柴胡加芒硝汤”,那么然后用小柴胡汤加芒硝去潮热。

这个胃家实呀只是实、满、胀,不用芒硝,只用小承气汤就行。有潮热,你非用芒硝不可。这个芒硝共这个石膏都是大寒药,解热,那么这个大黄呢也不能说不去热,但是解热的力量照芒硝差得多,所以他不用大柴胡汤,这个时候就因为泻下之后,人虚了,还以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上芒硝,通其大便,解其潮热就行了。

这个柴胡加芒硝汤也是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就因为吃完泻药之后的关系,不然的话就是用大柴胡汤就可以,那么如果热甚,可以加石膏。那么这个方子就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半夏、大枣,这不就是小柴胡汤嘛,另外加上芒硝。

这个份量啊,你们看这个份量与原方不同了,古人是这么用的,把小柴胡汤煎出来了,吃一煎,吃二煎,最好那一煎,古人一煎三剂,他吃了两次,最后那次加上芒硝,就是这个份量。就是柴胡证啊取三分之一加芒硝,先用小柴胡汤。我们现在用呢,就是小柴胡汤里头加芒硝。可是应该先吃小柴胡汤,先服小柴胡汤,你先不要加芒硝,小柴胡汤吃完了,你再另开一个加芒硝的。古人这个方剂的药量啊不是把这个量缩小了,他那个一煎三剂,一剂是分三次吃,吃了两次,最后一次,一回吃一碗啊,一升嘛,把那一碗药留着,后来他搁2两芒硝,再拿锅温温,他是这么一个办法。

所以这个方子就治小柴胡汤证、大便不通、发潮热,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你看后头写的,这八味药,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把渣子去了,然后搁芒硝,是芒硝都要这样,芒硝不要煎,可是搁里头不化呀,再上锅温温让它开就行了。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十三日,再传经尽,当解之时也。若不解,胸胁满而呕者,邪气犹在表里之间(学思注:妙哉。半表半里本谬,余前皆曰非表非里,终觉词不达意,少阳称为表里之间,较好。半表半里应为太阳阳明合病。),此为柴胡汤证。

若以柴胡汤下之,则更无潮热自利。医反以丸药下之,虚其肠胃,邪气乘虚入腑,日晡所发潮热,热已而利也。潮热虽为热实,然胸胁之邪未已,故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以下胃热。

清·吴谦《医宗金鉴》

凡伤寒过经不解,热邪转属胃府者多,皆当下之。

今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胸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大柴胡证也。

下之而不通利,今反利者,询知为医以丸药迅下之,非其治也。迅下则水虽去,而燥者仍存,恐医以下后之利为虚,故复指曰潮热者实也,是可再下者也。但胸之邪未已,故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少阳以外,复以小柴胡汤加芒硝,以下少阳之里。不用大黄而加芒硝者,因里不急且经迅下,惟欲其耎坚润燥耳!是又下中兼和之意也。

『内台方』议曰:潮热者,实也,何不用大柴胡、大小承气下之,却用芒硝何也?盖潮热虽属实,然已先用丸药,伤动藏府,若再用大黄下之,则脾气伤而成坏证矣,祗用芒硝润燥以取利也。

方有执曰:十三日,过经也。不解,坏证也,非其治也。以上乃原其坏,由于医之误。以下至末,救误之治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日晡潮热,已属阳明,而微利可疑。利既不因于下药,潮热呕逆又不因利而除,故知误不在下而在丸药也。丸药发作既迟,又不能荡涤肠胃,以此知日晡潮热,原因胃实。此少阳阳明并病,先服小柴胡二升,以解少阳之表;其一升加芒硝,以除阳明之里。不加大黄者,以地道原通;不用大柴胡者,以中气已虚也。后人有加大黄、桑螵蛸者,大背仲景法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十三日不解,已过再经之期。

胸胁满而呕,是少阳经证。日晡时发潮热,是阳明腑证,腑病则大便续硬,乃已而微利,定服丸药矣。

少阳而兼阳明,此本大柴胡证,下之当腑热清而不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缓不及事,而又遗其经证。表里俱未罢,经邪束迫,腑热日增,故虽利不愈,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胃家之实也,是固宜下,而胸胁之满,尚有少阳证,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其外,后宜柴胡加芒硝汤主之,解外而并清其里也。但加芒硝而不用大黄者,以丸药下后,宿物去而腑热未清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七日为一侯,在《内经》即名一侯为一日。本论中间亦有沿袭之者,如一日、二三日之日,皆以一侯言之。六日愈、七日愈之日,即以一日言之,是不可以不辨也,本论发端云:「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此二节盖为传阳明、少阳言之。

十三日不解,已将抵二候之末,上节言少阳阳明之传,次节言正阳阳明之传,盖虽在一候之中,传变固不同也。少阳阳明之传,上湿而下燥,上湿则胸胁满而呕,下燥则里热挟湿上薰,而日晡所发潮热,此本大柴胡汤证,见证治证,原不当更见微利。所以致此者,俗工以大柴胡为猛峻,巧借轻可去实之名,下以丸药。既不能决荡下燥,又不能肃清上湿,卒至初服不应,渐积而成微利。究之潮热为阳明实证,法当排决,徒以上湿未祛,先宜小柴胡解其外,而以柴胡加芒硝终之。此邪传少阳阳明治法,宜于先表后里者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是论述少阳误治引起来的柴胡加芒硝汤证。

伤寒到十三天还没解,出现“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日晡就是下午,三点儿多钟就发热了。怎么叫日晡所?这个所,就是现在说的前后,在日晡的前后的那个时间,是个活语。《书经》有那么一句话叫多历年所,这个所是个不定之词,就是在那个时候左右,是在日晡下午三点钟的那个前后的时间,也许早一点儿,也许晚一点儿,就叫日晡所。

潮热,就是发热,那个时候就发热。发热为什么加个潮热?因为每天那个时候就要发作,按时而来,就像遇海中之潮,所以叫做潮热。为什么这时候要发潮热?根据中医的传统学说,因为阳明是胃,胃是主燥的,脾主湿,胃主燥,下午三四点钟,就是现在的申时,正是阳明燥气所旺的时候,自然界的燥和人身上的阳明燥气相呼应,因此阳明抗邪的功能就强大一些,这时候就发烧。这反映阳明燥热成实了。

胸胁满而呕,这是少阳的问题;日晡所发潮热,这是一个阳明有燥热的问题。

阳明有燥热,应该是有大便秘结,一般日晡所发潮热都是大便燥结的。

已而微利,发潮热以后,还有点儿微微的腹泻。这是什么事啊?应该是大便秘结,日晡潮热,才是阳明的胃家实啊,现在怎么发热后还有点儿微利?这底下张仲景就解释了,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说这个病啊,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本来属于大柴胡汤证,应该有大便燥结,可是今反利者,还没用大柴胡汤,就下利了,日晡所还潮热。这个下利是怎么来的?如果阳明有燥热,应该大便不利,为什么还有已而微利?于是经过调查,原来是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才知道前面的医生用了丸药。丸药就是成药,属于泻下大便的,可见这个病已经是有大便秘结了,这个人有日晡所潮热,还有大便秘结,这都对,前边的医生一看有大便秘结,就用了一个丸药。汉代那个时候制成的丸药,是泻下大便,一般是巴豆制剂,或是甘遂制剂,泻下作用都很厉害。非其治也,这治的可就不对了,虽然是泻下大便了,可是治疗非其治。为什么说非其治?因为这个病应该用大柴胡汤,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得两解少阳阳明之邪,现在用了一个现成的丸药,这一泻下,解决不了阳明燥热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少阳的问题。因为这个丸药好用巴豆,巴豆是燥热之药,虽然是下了大便了,燥热它解决不了。潮热者实也,这个人现在还有午后潮热,还属于胃家实。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张仲景告诉我们怎么治,是不是先给小柴胡汤?因为有胸胁满而呕,和这个日晡所发潮热,这里少阳阳明有一个内外之分,阳明就比如在里,少阳好比就像在外,先用小柴胡汤先解一解少阳枢机不利的问题,然后,再给他柴胡加芒硝汤调和胃气,治胃燥。是不是这样来治疗?这样治疗多麻烦哪,先给他吃付小柴胡汤,后来再吃付柴胡加芒硝汤,这样很麻烦。

所以我们一般在临床都怎么样治疗?我们都这样,先给开一个小柴胡汤,然后就开一味芒硝,二钱三钱另包,先让他煮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可以吃三回吧,给他吃一回,给他吃两回,到第三回的时候是把芒硝加进去;也可以在第二回时把芒硝加进去。这样小柴胡汤先吃个一次,多则二次,然后在小柴胡汤里再加上芒硝,这样来和胃,这样不就简便一些吗?当然,这样煮药还是要按照古法来煮了。

小柴胡汤加芒硝,和大柴胡汤来比,就不一样了。大柴胡汤的泻下力量是强烈的,小柴胡汤加芒硝汤的泻下的力量就很小了。为什么?因为大柴胡汤把人参、甘草都去掉了,而加上大黄、枳实、芍药,所以它泻下的作用就强烈,柴胡加芒硝汤是小柴胡汤原方不动,只加上一味芒硝,方里还有人参,还有甘草,所以它泻下的作用就受到牵制,它的泻下的力量就不如大柴胡汤猛烈。但是它和胃,它泻下的力量虽然轻,它和胃润燥、调剂胃气燥热。因为芒硝是个咸寒、寒润之药,治胃家的燥,胃气的燥热,解除日哺所的潮热,又比大柴胡汤有它的特殊的作用。

为什么不用大柴胡汤?不行,因为已经用过丸药泻下了,已(yi)而微利,再吃大柴胡汤泻下,力量就太大了,恐怕伤正气。

所以大柴胡汤是以泻下为主的,小柴胡汤加芒硝是以和胃为主的,它不在下,而在和胃。这两种情况要把它分析清楚。

子恒注

患太阳伤寒,十三天病还未解。出现胸胁满闷,伴有呕吐,涉及少阳;每天下午3-5点出现潮热,是阳明病的反应,说明是少阳阳明同病,似乎应该使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攻下阳明。但潮热结束后又出现轻微的下利,大柴胡汤攻下是针对阳明腑实证,即大便秘结,现在反而出现下利,追其原因是前医错误的使用攻下的丸药治疗,这是误治。潮热多是阳明腑实证的表现,所以潮热伴有下利是不正常的,因为大柴胡汤攻下之力较强,这种情况下不能使用,先服用小柴胡汤和解外邪,再用柴胡加芒硝汤缓下清热的方法治疗。

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wx/73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