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上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炙,大者)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迟脉是不及的脉,一般不及的脉主虚、主寒之类的不足之病。阳明病汗出而不恶寒的外证都具备了,但是脉是迟的,里不会热结太甚(有时不及的脉也主有余,津液大伤,脉也迟);
其身必重,短气—身重是外有湿,湿在人体组织,就感觉沉重(内有湿,则会短气、甚至心悸);
腹满而喘—腹满而喘有里大实的实证类型,里实严重,压迫横膈膜,导致喘、满。但是这里的腹满而喘是里热上壅,同时胃有停饮导致的满喘;
‘虽汗出不恶寒者’的‘虽’是否定的语气,说明第一句的证候都是不可下的证候。阳明病脉迟,内里恐怕有虚。病传于里,若患者平素内里多饮多湿,若湿胜于热,则发生太阴病(腹痛、下利);若热胜于湿,或汗多,或小便数,身体就不会沉重,则发生阳明病。这句描述的还是湿盛的身体沉重,所以内里不会结实严重,这个情况不可下。
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潮热并不是日哺所的时候发生。潮说明热如潮水般来势汹汹,说明外已解,可攻里;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阳明病法多汗,手足也不断汗出,绵绵有汗,说明内里已大便燥结,这才能用大承气汤;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虽然汗多,但是不是来势汹汹的潮热,只是微发热,还有恶寒的表证,不能用承气汤攻下,应该用桂枝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没有潮热,只是腹胀满大便不通,只能用小承气汤,也不能尽剂。
芒硝祛热、软坚、通便,又潮热都要加芒硝;枳实、厚朴行气消胀,加大黄、芒硝,攻下力量极其峻猛,临床应用要慎重。故大承气汤治大热、大实、大满、大痛。临床应用时大黄9~12g,芒硝9~12g,枳实12~15g,厚朴12~15g。调胃承气汤比小承气汤通便力量强,小承气汤比调胃承气汤消胀力量强(郝万山教授总结:调胃承气汤以泻热为主,小承气汤以通便为主,大承气汤通便兼泻热)。
仲景的书辨证精髓在于方证上,既辨六经(表里阴阳),又辨八纲(寒热虚实)。胡老认为只有仲景的书辨证精细到位,就是方剂的适应症(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后世医书都未达到此程度。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有潮热且是大便硬,才可以用大承气汤,大便硬是用大承气汤的前提条件,大便不应不可以用大承气汤;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已经六七天不大便了,腹中是不是有燥屎,可以给病人小承气汤,小承气汤也是治疗,如果大便硬,用小承气汤不能攻下已硬的大便,只是会放屁而已,需用攻下力量强大的大承气汤;
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如果不转矢气,大便就通了,而且是先硬后溏,用小承气汤就是正确的治疗,也就不必再用大承气汤了。如果大便初硬后溏的情况,误用了大承气汤则会攻伐太过,导致胃气虚衰而发生虚胀虚满;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泻下过度,津液大伤,患者想喝水,但事实喝水就会由于胃气虚而打嗝;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如果服过小承气汤后,泻下了大便初硬后溏的这种大便,潮热也没有了,可是不久又发潮热,大便又变成初硬后溏的硬大便了,还应该用小承气汤。
胡老认为这段讲述的极好,讲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的细微差别。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谵语是里实证尤其是阳明病的主要证候;如果患者极其虚衰,就会一句话反复没完没了的说。里实的谵语攻下就能治疗,虚到郑声,就不可攻了,必死无疑。
谵语也有死证,阳明的死证都是津液极其虚的情况下发生的。津液虚,精气不能荣于目,眼睛不能转动则为直视,再有气脱于上的喘满,就是死证;如果津液虚由阳证转为阴证,而发生下利,也是死证。
阳明实证容易治疗,需谨慎且大胆的使用大承气汤,若延误治疗至患者发生直视、喘满、下利的情况,就会导致患者死亡。后世医家见热证多用滋阴祛热的方法,就会发生直视、谵语、喘满、下利,该攻下时,需果断的攻下,若延误至邪实正衰,攻补两难的地步,患者多会死亡。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发汗多—指反复发汗;
重发汗者—指发汗量大;
亡其阳,谵语—指津液丧失,发汗最伤津液,由于大量津液丧失,胃中干燥,则发生谵语;
脉短者死—平脉上至寸口,下到尺中。脉短是指上不及寸,下不及尺,是血液、津液虚竭之像,必死无疑(个人认为在今天输液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应该不会发生死证);
脉自和者不死—寸关尺三部脉还匀调,只是谵语不会有死证。
胡老曾遇到一糖尿病女患者,用白虎增液加人参类药物给与治疗,糖尿病很快得到控制。后医院治疗,反复服用阿司匹林类的发汗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胡老再见到患者时,她已因发汗过多而骨瘦如柴,脉浮而无力,脉还极数,胡老给与大剂量的白虎加人参汤,后因患者无钱买药而死亡。临床上流感、病毒性感冒的发热胡老多用小柴胡汤加石膏。古人发汗不会反复发汗,导致患者津液大失。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作为学习目的而设计,不作为治病之处方,请勿盲目试药,因中医讲求的是辨证施治,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不良后果!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随时与我们联系(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