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4处,一年病痛全无捂哪里捂多久怎么

春天是温度变化比较明显的季节,特别是最近天气忽冷忽热,非常容易导致季节性流感。我国疫情正在积极防控当中,以不为国家抗疫添堵为目的,我们确实应该积极做好春季养生!

有句俗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大家应该都明白春捂的好处,但“捂”的位置很有讲究,绝不是“不减衣服”这么简单。

春捂4处,健康常驻春季温度变化,冷热不定,容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此时养生非常简单,只要捂对地方,事半功倍。一、春捂好处多多1、保持人体正常体温。人体正常温度在37度左右,要保持恒定温度,靠两个方面: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2、“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当冷风袭来时,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容易让风邪入体,此时最容易感冒。其次,现代人因为饮食、作息等问题特别容易有湿气重的问题,特别是南方地区,痰湿体质的人十有八九。此时的你我,就是一个定时炸弹,稍有不慎,风邪入体,就因为寒湿问题感冒了。3、“春捂”防病。像一些季节性比较明显的病症,比如支气管炎、风湿骨痛、关节炎都很容易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而不断。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兰医院急诊科主任表示:“医院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很多,冷空气刺激是主因,尤其是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因为血管硬化更为严重,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冠状动脉梗塞”。“春捂”应该捂多少天?一般情况下,即使气温回升了,也得多捂7天左右,体弱多病或高龄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不适应而受寒,从而诱发疾病。春捂有啥讲究1、春捂讲究“上薄下厚”。2、春捂温度:15度把握好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捂对4处,健康常驻!春捂不是让你每天穿得像个大白胖子一样,圆滚滚的。春捂其实也有技巧,以下4个春捂重点要好好记住:一、手腕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脏腑。所以春捂第一个关键部位,必须是手腕。按摩:平常没事的时候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艾灸此穴还可以治疗以下疾病: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悲哭、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高血压;胸胁痛。二、腰眼腰好、肾好、身体好!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按摩腰部肾俞穴可滋阴壮阳,补肾健腰。特别是男性,现代男性因为熬夜、抽烟酗酒、房事过度特别容易引起肾阳虚。广大男性朋友要注意了,春捂可不是女人的专利哦!按摩:除了点按以外,可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如此连做36次。三、小腿腿部是多条经络的汇聚之处,肝、脾、肾、膀胱、胃、胆六经都从脚踝之处经过,可想而知腿部保暖对于我们日常养生有多么重要。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穿露脚踝的裤子,长期这样体内阳气损耗严重可真不是盖的。一些常见的妇科疾病,比如月经不调、乳腺结节等,都和身体受寒,体内积瘀有莫大关系,直接原因就是小腿受寒了!四、肚脐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女子相反),每次下。艾灸神阙还可以治疗:腹痛、腹泻、痢疾、脱肛等肠道病证;中风脱证,虚脱;水肿,小便不利。特别是在春季气温变化大,腹泻、呕吐等肠胃问题都可以用艾灸熏烤神阙穴,帮助身体回复阴阳平衡。我们在很多灸疗方案里面都会发现神阙穴,由此可见神阙穴在中医里“地位显赫”。新的给药技术——直肠滴入疗法

直肠滴入疗法的概念

直肠滴入,又称为直肠输液,是将药液装入输液瓶,把输液管剪掉过滤器,接入一次性直肠滴入导管,通过直肠滴入给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直肠滴入的历史

直肠给药的历史可追溯到多年前的《伤寒杂病论》,其中用蜜煎导、猪胆汁灌谷道治疗津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开创了人类历史直肠给药的先河,因此,中国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给以直肠用药的典范。

直肠滴入的现状

直肠滴入给药是建立新的药物传送系统,通过直肠滴入使药物到达病变部位,不仅减少口服、注射给药给患者带儿的痛苦,而且降低了药物的无效流失,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从过去的灌肠演变为一种全新的概念——直肠滴入,无论从疗效,用药安全、还是经济效益都深受患儿家长和医生的青睐,将成为21世纪最新的给药技术。

直肠的生理功能

◆吸收功能直肠能吸收水分和一些药物,所以一些肠道疾病和其他器官的疾病可以通过直肠给药来治疗。

◆分泌功能直肠黏膜内有杯状细胞,能分泌碱性液体来保护直肠黏膜,润滑大便以助排便。

◆排粪功能当直肠内粪便量蓄积到毫升以上时,刺激直肠下段肠壁内的压力感受器,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开启肛门,同时增加腹压和肠内压力,将粪便排出体外。

直肠滴入疗法的理论依据

一、中医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现代医学

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强,药物经直肠吸收后,有三个途径:

◆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后,循环至全身;

◆通过直肠静脉、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血液大循环,即防止了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

◆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由此可见:直肠滴入给药有利于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也突出了中医理论辩证施治的特点。

直肠滴入的优点

◆符合辨证论治要求,可将所选方药注入直肠直达病灶或经吸收后再布散于全身以发挥整体的治疗作用。

◆解决了患儿觉得中药苦、吃药难和打针不配合的难题,深受患儿家长的青睐。

◆吸收更快、更有规律,治疗作用维持时间长,疗效更可靠,治疗方法简便易行,无并发症。

◆有利于保持药物性能和提高疗效,直肠给药吸收量比口服给药吸收量大,与静脉给药吸收的总量无区别,直肠给药的生物利用度较口服给药增加%,直肠给药能加速奏效时间,提高疗效。

◆药物吸收部分不通过肝脏和胃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和胃中发生化学变化而改变药物性能,同时也可减少药物对肝脏和胃的毒副作用。

◆对于重症、昏迷不能口服者,直肠给药简便易行,不受条件限制,便于急救。

直肠滴入操作方法

◆核对姓名,治疗单,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将所需直肠滴入的药液装入输液瓶,搅拌均匀(温度控制在38.5-40℃,特殊药物除外);

◆接上输液管,剪掉过滤器、拔去头皮针,排气后,关闭输液器调节器,接入一次性直肠滴入导管,前端5-10cm左右涂上石蜡或其它润滑剂;

◆选择适宜体位(卧位或俯卧位),双膝曲屈,裤脱至膝部,臀部移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微弯,抬高床尾约15°,臀下垫护理垫,臀部抬高10cm-15cm,左手用卫生纸分开臀部,暴露肛门。将弯盘置于臀下。

◆右手将直肠滴入导管经肛门插入直肠内:儿童5-10cm,然后松开输液器开关,待药液滴过莫非管后,操作者可用右手将莫非管上端的输液管折闭,同时挤压莫非管,将输液管中剩余药液挤入直肠内(挤压时,不要用力过大,要缓慢将药液挤入直肠内,因为用力过大或过快容易产生便意感,小儿可能迅速将药物排出);

◆药液滴完,关闭调节器,用左手捏紧直肠滴入导管反折(以防药液返流),用卫生纸包住直肠滴入导管前段,拔出直肠滴入导管,放于污物桶内,让患儿稍作休息即可。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嘱病人屈膝仰卧,抬高臀部,静卧半小时以上。

◆整理用物,洗手

◆再次核对病人信息,记录

◆交代注意事项:嘱病人尽量延缓排便时间使药液至少保留30min以上,并告知患者15min变换体位(左侧卧位-平卧位-右侧卧位)。使灌肠液在肠道中有足够的作用时间,必要时深呼吸以利于药物的保留吸收。

直肠滴入疗法的治疗范围

小儿外感高热、小儿便秘、肠梗阻、小儿肺炎、小儿腹泻、小儿细菌性痢疾等。

直肠滴入禁忌证

◆严重肛疼,急腹症疑有肠坏死穿孔患者禁用;

◆消化道出血和各种严重疾病晚期病患。

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直肠给药前,了解病变部位(如慢性痢疾病变多在乙状结肠和直肠,故采用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病变多见于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

◆直肠给药前,需要嘱患儿先行排便;

◆直肠给药的温度控制在38.5-40℃之间;

◆直肠滴入每日1-2次或遵医嘱,直肠滴入总液体量不应超过毫升;

◆直肠滴入给药后,患儿出现轻微腹泻,属正常现象,腹泻较严重的,可暂不直肠给药,也可减少给药的液体量,由直肠滴入改为直肠注入给药;

◆直肠给药后,10分钟内排出者,让患儿休息10分钟后,将药液减半,再直肠给药1次(也可在直肠给药药液中加入-2针1-2mg或2%利多卡因针1ml以减少肠蠕动);直肠给药20分钟后,药物的有效成份已吸收2/3,超过20分钟排出药物者,可以不重复给药。

◆直肠滴入的速度一般根据患儿年龄,体质进行调节,一般在每分钟60滴左右;

◆为提高疗效,要掌握:肛管要细,插入要深,液量要少,流速要慢,温度要适宜,直肠滴入后要静卧原则:左侧卧位-平卧位-右侧卧位;

◆直肠滴入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若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脉速、心慌气急、应立即停止直肠滴入,进行处理(启动应急预案)。

直肠滴入在儿科临床中运用

(一)小儿高热

直肠滴入药物:银花、生石膏、板蓝根、黄芩、连翘、知母。

  随证加减:高热抽风加白僵蚕、钩藤;咽痛加桔梗、山豆根;呕吐加藿香、竹茹;食积去石膏加鸡内金、枳实。

  上药水煎取汁mL,药温37℃,分2次直肠滴入并保留30min,每日1剂。药物剂量随年龄不同而异,3d为1个疗程。

(二)便秘

直肠滴入药物:生大黄、枳实、火麻仁、杏仁、莱菔子、槟榔。药水煎取汁mL,早晚分2次直肠滴入,每日1剂,5d为1个疗程。

(三)细菌性痢疾

直肠滴入药物:黄连、黄芩、黄柏、秦皮、白芍、白头翁

  上药水煎取汁mL,小于1岁者每次30mL,1-3岁者每次40mL,大于3岁者每次50mL,微温直肠滴入,2次/d,3d为1个疗程。

(四)小儿泄泻

直肠滴入药物:葛根、苍术、黄芩、白术、扁豆、茯苓。 

  上药水煎2次,取汁浓缩至mL,每次以20-50mL直肠滴入,2次/d,5d为1个疗程。

(五)肾功能衰竭

直肠滴入药物:生大黄、龙骨、牡蛎、槐花、蒲公英。

上药水煎取汁mL,待凉至38℃低位直肠滴入,保留30min,1次/d,2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2周。

(六)肠梗阻

直肠滴入药物:川厚朴、莱菔子、枳实、木香、乌药、芒硝、生大黄、黄芪。

上药水煎取汁mL,早晚分2次直肠滴入,每日1剂。

(七)小儿肺炎

直肠滴入药物:炙麻黄、杏仁、生石膏、厚朴、黄芩、桑白皮、半夏、银花。

上药煎取mL,每次30-50mL,直肠滴入,每日2次。

问题与对策

(一)流速不畅问题

可左右移动或挤压肛管,必要时检查有无粪块阻塞。

(二)体位问题

根据年龄特征可采取仰位,侧位,俯趴位,1岁以内的小儿可采取仰位或者哺乳位,1岁到4岁的小儿可采取俯趴位,最好趴在家人的腿上,分散其注意力,最好别让他们看见操作过程,避免让其误解是在打针,4岁以上小儿及成人尽可能采取左侧卧位。

(三)温度问题

实践证明38.5℃-40℃最好,一般最好调在40℃,因为抽取药液后至注入病人体内温度还会有所下降,特别是冬天整个操作过程要迅速,以免温度过低导致患儿很快腹泻将药液排出。

温度过高或过低,患者均可出现便意。

(四)深度问题

应根据病种不同,年龄不同,治疗目的的不同有所区别,灵活掌握。如溃疡性结肠炎,各种腹泻病人一般都要插得稍深一些,一般在10cm左右,药液保留时间可长些。

(五)药液的用量

6个月~1岁:20ml/次

1岁~2岁:30ml/次

2岁~3岁:40ml/次

3岁~5岁:50ml/次

5岁以上:50ml~ml/次

每天使用次数均为2次。

(六)保留时间问题

一般直肠注入后应保持原体位30分钟左右,但临床上除了成人和婴儿可以做到外,大多数的2-5岁小儿不会听话,我基本上都是让小儿直肠注入后擦干净屁股就可以起来自由活动,只要不让其哭闹,或坐车颠簸就可,临床上没发现30分钟以内把药拉出来的问题。

如药物不能保留有便意时,可抬高病人臀部,用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压。

《北京长太创新中医药研究院—特色疗法技术》

培训特色:

长太纯中药绿色疗法

长太纯中药直肠滴灌

长太纯中药穴位贴敷

长太纯中药鼻病治疗

长太熏蒸雾化疗法

生物全息诊疗法

长太特色疼痛疗法

长太特色妇科疗法

长太小儿手诊

长太穴位割治

小儿推拿

门诊营销

培训方式:

面授:随到随学,学会为止,包教包会,一般3-4天即可掌握,实践式教学,实践加理论,保证每位学员自己操作,熟练掌握这项技术并顺利开展,有强大的后期咨询指导团队,一次收费终身受益,以后随时过来进修都是免费。

函授:学习交费后,发书本资料,内部教材,学习优盘,可以进入学员群参与全国各地学员交流,学员群相册空间及共享有我处的教学视频还有大量处方及资料供学员参考,有不懂得可以咨询同学及在线老师,还可以电话咨询老师辅导学习。

长太纯中药绿色疗法优势

大大降低医疗风险大大降低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大大提高人体免疫力疗效高省时操作简便

费用低效益高

符合国家政策大环境

目前门诊已经13年无输液,日门诊量平均-人次高峰可达人次

报名方式:

1、许老师

2、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wx/58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