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八两(去皮,炙)、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炮制:大黄酒洗取其峻势;厚朴去粗皮用其力专。用法:大黄后下取其峻势;芒硝烊化用其力速。
大承气汤的理
首先要明确张仲景六经辨证的体质学意义。体质壮实的人,气血充实,在外感风寒之邪的时候,必定是邪重症烈,为太阳伤寒证,治以麻黄汤;当其发生入里传变时,传入阳明。阳明多气多血,体质壮实的人又有两类人群:A类血气充实但胃肠不强,不易存有宿便;B类血气充实且胃肠强实,易存宿便。当太阳表邪传入阳明时,A类体质者,发生阳明经热证,治以白虎汤;B类体质者,发生阳明腑实证,治以承气汤。
体质柔弱的人,气血不丰,在外感风寒之邪的时候,必定是邪轻症缓,为太阳中风证,治以桂枝汤;这种体质的人,其脾胃虚弱,正气不足,当其发生入里传变时,传入少阳经,邪气易在半表半里发生振子式出入游荡,入里则发热,出表则恶寒,治以小柴胡汤,如果有宿便易结者,治以大柴胡汤。
大承气汤所针对的病理状态是“邪热燥实内结”。
①,与燥屎互结,壅结肠胃,故而便秘、脘腹痞满拒按。
②,里热炽盛,热自蒸腾于外,所以“恶热”;热迫津外泄,所以“手足濈然汗出”。
③,热结旁流。所谓热结旁流是因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以致少量粪水从肛门流出,色纯青或黄褐,气味臭浊难闻,并见脐腹疼痛,按之有坚硬粪块可以触及。
④,邪热燥实痹阻于内,阳气受遏,不达于四肢,可发“热厥”之症。
⑤,热盛极则可以内动厥阴,动手厥阴心包,则热扰神,可见神昏谵语、狂乱;动足厥阴肝,则热生风,可见抽搐、角弓反张。
大承气汤的法
急下存阴,顺承胃气。通过“急下”,以快速去其热结,阻断热盛伤阴之途;通过“泻下”,以通腑气,顺承阳明胃腑之气,恢复阳明降下之机。故可名之曰“顺承胃气汤”,简为“承气汤”。
注意:本方“泻下”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大承气汤的药
①,大黄苦寒泄热、通便去实;芒硝咸寒润燥,与大黄相须,共奏急下之效。
②,枳实、厚朴,二者苦降,行气散结、宽肠下气,一可畅气机、除痞满;二可助大黄、芒硝泻下去实。
③,大黄、芒硝泻阳明之实;枳实、厚朴降太阴之气,脾胃表里二经的降泄,即可恢复脾升胃降的枢机。
本方的辩证要点:
①,心下痞塞而硬,“痞”也。
②,脘腹胀满,“满”也。
③,燥屎内结,“燥”也。
④,大便不通,腹痛拒按,“实”也。
以上四点其实是症状要点,它们还不能如实反映“证”的要点,我可以调整为“证”的要点如下:
①,心下痞塞而硬,病位影射“胃腑”,“痞”在胃也。
②,脘腹胀满,病位影射“脾”,“满”在脾也。
③,燥屎内结,仅仅是“燥”的一个症状。阳明燥金,遇热而燥化,“燥”在阳明也,手阳明大肠燥屎仅是一个表象。
④,大便不通,腹痛拒按,仅仅是脾胃结“实”的一个症状。“痞”,实在胃也;“满”,实在脾也;“燥”,实在阳明也。
注意:
①,本方为泻下峻剂,如肠胃无实热,或虽有热结腑实之证,但气阴已亏,正气虚弱者均非所宜。
这个观点有争议。本方的实质在于“急下存阴,舒顺胃气”,泻下驱邪所以扶正,即使正气虚弱者,在把握好应用分寸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应用的。
②,本方作用峻猛,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③,煎法应加注意,大黄芒硝宜后下,煎煮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减缓其泻下作用。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区别:
三个承气汤均用大黄以荡涤胃肠积热。
①,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取其“生者气锐而先行”,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其配伍特点为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味多性猛,制大其服,名曰“大”。
②,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熟者气钝而和缓,枳、朴用量亦减,且大黄倍于厚朴,是气药为臣,味少性缓,制小其服,名曰“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
③,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但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临床应用:复方大承气汤由大承气汤(枳壳易枳实)加炒莱菔子、桃仁、赤芍而成,故行气导滞、活血祛瘀作用增强,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而气胀较重者,并可预防梗阻导致局部血瘀气滞引起的组织坏死。
重要文献摘要
吴昆《医方考》卷一:“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调味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