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试内科学腹痛知识

多年从事中医专业实践的乡村医生和诊所医生,和合法行医就差了一个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您,和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就差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巩固。中医确有专长最大免费学习带领学习平台(周一---周五晚上8点在群内免费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想学习的中医朋友加潘老师   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腹部分大腹、小腹和少腹。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为足太阴、足阳明经脉所主;脐以下为小腹,属肾、大小肠、膀胱、胞宫,为足少阴、手阳明、手足太阳经脉及冲、任、带脉所主;小腹两侧为少腹,属肝、胆,为足厥阴、足少阳经脉所过。

要点一 概述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并提出腹痛由寒热之邪所致。《仁斋直指方》对不同腹痛提出分类鉴别,为寒热、死血、食积、痰饮、虫积等。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强调“痛则不通”的论点。王清任、唐容川对腹痛有进一步的认识,唐氏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并指出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对腹痛辨治提出新的创见。

腹痛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内科腹痛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腹型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治。凡外科、妇科疾病及内科疾病中的痢疾、积聚等出现的腹痛应参考相关科目及本书有关章节。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腹痛的病因

1.外感时邪 

风、寒、暑、湿、热→内舍于中焦→脾胃失调,气机受阻→不通则痛。 风寒——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暑热或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湿热壅滞,气机阻滞,腑气不通→不通则痛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损伤脾胃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湿热内生→损伤脾胃,气机失于调畅→腑气通降不利过食生冷→寒湿内停,损伤脾胃

3.情志失调 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血郁滞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胃不和,气机不畅→不通则痛

4.阳气素虚 素体脾阳不振 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寒湿内停→脾阳衰惫,气血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病肾阳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延不愈

(二)腹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上述诸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 

腹痛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要点三 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腹痛的诊断要点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临床可据此进一步辨病。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寒凝肝脉痛在少腹,常牵引睾丸疼痛;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情况,起病经过,其他伴发症状,鉴别何脏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二)类证鉴别

1.腹痛与胃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

2.腹痛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此时的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等。而腹痛病证,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3.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一般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外科腹痛多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如痛经、先兆流产、宫外孕、输卵管破裂等,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腹痛的辨证要点

1.辨腹痛性质   

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者,为寒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者,属气滞痛;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伴面色晦暗者,为血瘀痛;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者,为伤食痛;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久痛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2.辨腹痛部位   

胁腹、两侧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脐腹疼痛多为大小肠病证;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肾、膀胱、胞宫病证。

(二)腹痛的治疗原则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相应治法。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属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三)腹痛的分证论治

1.寒邪内阻证   

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干姜、紫苏、乌药、香附、陈皮等。

临证备要——温通法治疗腹痛:是以辛温或辛热药物为主体,配合其它药物以收“通则不痛”之效。辛温、辛热药物的主要作用——温运脏腑,驱散里寒,促进气血流畅,燥湿通络。

临床多与其它治法配合应用:

①配理气药——如香附、乌药、木香、陈皮、枳壳、槟榔等;

②配养阴补血药——当归、白芍;

③配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丹皮等;

④配补气药——党参、白术、黄芪等;

⑤配甘缓药物——甘草、大枣、饴糖等

2.湿热壅滞证   

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代表方:大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等。

临证备要

①急性胰腺炎:常用清热通腑法治疗,以清热解毒药物(金银花、黄芩、黄连等)与通腑药(大黄、枳实、芒硝、虎杖)为主体,前者可苦寒泻热解毒,后者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共奏清热散结、积滞外消、其痛自消着功。不完全性肠梗阻:可用调胃承气汤加木香、槟榔等理气之品,收理气通腑之效。

3.饮食积滞证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代表方:枳实导滞丸加减。   

常用药:大黄、枳实、神曲、黄芩、黄连、泽泻、白术、茯苓等。

临证备要

虫积腹痛:

①蛔虫——先安蛔,再行驱虫,驱虫之后仍腹痛者,须再安蛔,不宜连续驱虫。蛔虫病久,气血亏虚,脾胃虚弱者,先补益脾胃,正气恢复后,再予驱虫。驱虫:化虫丸、乌梅丸。蛔厥者,乌梅丸合四逆散、金铃子散加减。

②绦虫——以杀虫、驱虫为主,同时佐以泻下药促进虫体排出。驱虫可用槟榔、南瓜子、仙鹤草等,驱虫后再调理脾胃(六君子汤)

4.肝郁气滞证   

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芍药、甘草、川芎等。

5.瘀血内停证   

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黯,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甘草、延胡索、蒲黄、五灵脂、肉桂、干姜、小茴香等。

临证备要

过敏性紫癜腹痛(金明义)蒲黄、五灵脂、当归、桃仁、茜草、丹参、川芎、土元各15,白芍25g、藕节15g、三七粉5g(冲)水煎服。腹型过敏性紫癜为瘀血阻于脉络,血流不畅溢于脉外,停于皮下则见肌衄,血蓄于腹,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腹痛。其中血瘀为本,出血疼痛为标,瘀散血值疼痛自然消失。在治疗上应选用即能活血又能止血的药物,如蒲黄、三七、五灵脂、茜草,不要选用单纯活血或固涩止血的药物,以防瘀血加重。

6.中虚脏寒证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代表方:小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党参、白术等。   

速记: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寒小建食导滞,滞柴血瘀少腹逐。

临证备要

肝寒腹痛(戴丽三)验方霹雳汤:黑附子30g、炒吴茱萸6g、丁香4g、木瓜6g、丝瓜络6g、灶心土30g。方中附子壮阳补火,散寒逐湿,治脾胃虚冷;吴茱萸温肝散寒,散湿开郁,驱厥阴之浊邪,为治心腹疼痛之要药;丁香温中降逆、暖肾,治心腹冷痛,且壮阳;木瓜平肝达郁、舒筋止痛;丝瓜络通经络,行血脉;灶心土温中燥湿,暖胃止痛。《本草便读》:“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

预防调护

1.饮食调摄: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忌食生冷、不洁之物,少食过于辛辣、油腻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饭后不宜立即参加体育活动。进食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虚寒——宜进热食;热症——宜进温食;食积——宜暂禁饮食或少食。

2.解除思想顾虑,疼痛剧烈者卧床休息。

3.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诊情况、二便及其伴随症状,并注意观察腹痛与情绪、饮食寒温等因素的关系。

4.如出现腹痛剧烈、拒按、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呕吐不止等症状——须警惕出现脱证,必须立即处理。

专方论治

一、急、慢性胰腺炎

1.加味大承气汤生大黄15-30g(后下)、芒硝9g(冲),黄芩、枳实、厚朴、柴胡、白芍、丹皮、桃仁各12g、延胡索10g、败酱草30g、木香、甘草各6g,水煎服,日1剂。功用——清热解毒,通腑攻下。

2.胆胰合剂茵陈蒿30-60g、生大黄12-15g(后下)、龙胆草12g、栀子10g、枳实、半夏、柴胡、黄芪芩、竹茹、白芍各12g、川芎10g、木香、甘草各6g。水煎服,日1剂。功用——清肝解毒,燥湿利胆。

3.清胰汤生大黄、柴胡、元胡、芒硝(烊)各10g、乌药15g、黄芩、木香各9g。水煎服,日1剂。功用——疏肝解郁,泻火通便。

二、胆道蛔虫症

1.理中安蛔汤乌梅30g、细辛6g、川椒10g、槟榔15g、川楝子12g、生大黄(后下)10g、鲜苦楝皮、使君子各24g、水煎服,日1剂。作用——温中散寒,理气驱蛔。

2.椒梅槟贯汤乌梅、黑醋各30g、川楝子10g、贯众60g、槟榔、木香、枳壳、厚朴各15g、苦楝皮12g。水煎服,日1剂。功用——安蛔杀虫,理气解痉止痛。

二、肠梗阻

1.宽肠理气汤太子参30g、厚朴15g、大黄20g(后入)枳实、木香各15g、芒硝15-20g(兑服)。每次煎至50-ml为宜,分次服用。功用——宽肠理气。

2.攻阻汤大黄、赤芍、枳实、茯苓、桃仁各12g厚朴、元胡、莱菔子各15g、甘草3g、元明粉18g(冲)水煎服,日1剂。3.厚朴三物汤厚朴35g、枳实30g、生大黄20g。每剂加水ml,煎成ml,二次分服。功用——行气消痞,导滞通便。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wx/43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