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地景与文学风景:文学空间考现学
凌逾:《城乡地景与文学风景:文学空间考现学》,《香港文学》年5月号。
传统文学理论认为,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过去,小说以人物塑造为主,“文学即人学”。其后,以情节为主,冒险小说、成长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兴盛。后来,以环境为主,省思空间的宽窄长短、多重维度、历史向度等问题,地图小说、建筑小说、味觉地理小说、地志文学、考现文学等兴起。小说是时间的艺术,但在空间研究无限膨胀的今世,给文学风景注入地景因素,让空间尽情发挥,走向前台,成为主角,更有突破,是后现代空间叙事学的重要发展趋向。不仅文学注重空间转向,艺术也如是,文学艺术与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跨学科创意日益丰富。
01
香港文学的现代考现
考现学,以空间为考察对象的学问。注重田野或者都市的考证,运用人类学、博物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以耳目鼻代替阅读,走进街巷田园,据实调查,考察当下,在日常细节中发现别有意味的符号,在实物中体验时间的轨迹,借用文学的非虚构叙述、绘画摄影的写实功能,作科学、客观的翔实报告,挖掘符号意义。
考古学,以时间为考察对象的学问。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考现学与考古学呼应,基础都在于调查发掘,从田埂到都市。但是,考古学挖掘古代历史;考现学观察当下空间,对目前现实世界进行考古,以考古的精神打量省思日常人事。
考现学用于文学创作,能碰撞出新意。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交织,本土性与全球性水乳交融,是独一无二的国际化大都市。香港作家们、学人们都特别喜欢漫游城市,挖掘港湾、街道、郊野、离岛的里里外外。20世纪初地景文学有舒巷城《鲤鱼门的雾》《香港仔的月亮》、李育中《维多利亚市北角》、黄雨《萧顿球场的黄昏》、夏果《香港·船的城》、苏海《电车社会》等。西西年长篇《我城》是悠游文学范本,有露营山野者说:“世界原来是这样的,要你耐心去慢慢看,你总能发现一些美好的事物,事物的出现,又十分偶然,使你感到诧异惊讶。”文学散步,文学考现,实地考察,认识香港文学和文化面貌,让读者亲历其境,直观感受文化现场。
学者着意进行考现,缘起于年《香港文学散步》,作者卢玮銮(小思,-)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年赴日本京都大学访学一年。该书为早期香港文学空间绘图,还原鲜活的民国往事、文人的香港文学活动,如鲁迅、萧红、蔡元培、许地山、施蛰存……梳理南来作家的演讲创作、贡献事迹、居住遗址、相关评论等资料,饱含对前辈文人顶礼膜拜的敬重,对香港吾土的深情,交织出历史与时空的复调,史料扎实,文笔优美。该书以诗文、地景、路线、照片跨界呈现方式,以精美图文志形式重绘文学地图,凝结集体记忆,引领读者走过大街小巷,寻访名人足迹,成为香港文化旅游指南针。该书有新订、增订、内地等多版本,这部经典名著影响了后来一大批作品。
受该书启发,香港教育部门年策划,年2月施行,由小思带两百多人游历,就《香港文学散步》所涉的文人行走空间,重回香港现代文学现场:鲁迅演讲地基督教青年会小礼堂,蔡元培公祭举办地南华体育场,许地山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戴望舒写《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域多利监狱,萧红埋骨的浅水湾……且新增了不少文学地景活动,如孔圣堂、六国饭店、达德学院等,补充了善写香港故事的张爱玲、王安忆的资料,作文学、思想、情感散步,举办了成功的跨媒介活动——文学地理行脚。
自年起,香港每年都有“香港文学深度体验”活动,如文学景点考察、学校经验分享会及文学夏令营,通过文学景点实地考察,推广香港文学。并创设“香港文学地景资料库”网站:储存十八区文学地景的数据,包括文学篇章、景点地图、散步路线、笔记纸,让人重温散步经历,自行规划文学散步路线,共享文学教学资源。该网站作为“轻松散步学中文”计划成果之一,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与大学图书馆共同营运,获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资助。各活动成果于、年结集为《走进香港文学风景》卷一、卷二。将日本考现学方法用于香港文学研究,《香港文学散步》及系列活动让人耳目一新。
02考现学创意源起与云涌
考现学为何会萌芽?这源起于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今和次郎用博物学和人类学方法考察地震和灾区,开启了灾后重建和社会学研究,并启发了建筑师和艺术家。年民众抗议日美协议,以地砖作武器走上街头表达诉求。赤濑川原平敏锐发现,地砖的破坏和减少反映出冲突最烈地区的进展情况,借此可考察现有“历史”。年赤濑川原平和藤森照信、南伸坊合编《路上观察学入门》,成立“路上观察学社”,考现重审东京乃至日本,年在台湾翻译出版。20多年后,藤森照信又重组路上观察团,带领台湾人进行路上观察。
人类为什么需要考现?从心理学而言,人类的选择性认知会过滤无用信息,熟视无睹,优化效率。但这有误差:什么信息有用,通过什么方式过滤?如今城市日益碎片化,认知城市要靠观察,发现有趣事情,仿佛此时眼睛才属于自己,城市才令人自在。
在路上观察什么?“托马斯物件”术语很能体现考现精神。这些物件如不知通往哪里的楼梯、无出口的过道、悬空的门等。在城市边角挖掘看似无意义、本不能存在的托马斯物件,仔细写生画像、拍照描画,发现符号意义,像禅宗师琢磨无解的公案。追寻无解,更追寻有解,观察矮墙,考察电线杆……在常见中发现不常见,在可能中发现不可能,在不可能中发展可能,有利于小中见大,有利于反思城市运作和人类活动,这是建筑、城市规划师的直接经验来源,艺术家则间接梳理城市文化脉络。
全书引导人们听从街道的呼唤,成为路上观察者,捡拾建物碎片、发掘路上汤马森、观察女高中生制服、侦探龙士町建筑,观察江户某日地上一尺,考察下水道盖子、对面楼住户情况等,包罗万象,以博物学为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引。例如,水井盖会说话,日本的人孔盖让人进去作业,或不用进去就能作业。林丈二为某区每个水井盖画像,分析设置原因、功用、周边环境等,借此挖掘此地所发生事件和背后的原因,分析历史情况,在破坏与重建的交汇点,得到启蒙。
考现要先做方案,寻找路线,带卷尺、量角器、纸笔、录音机、摄录机等工具,测量拍摄、绘图制表。每个观察点都会产生数据,持续观察,就会建构出意义的力量,得到不同的发现,整理反思,有利于建构出更真实而特有的城市。
在考现学家眼里,世上无一事不有趣。脚印见出森林悲剧,老鹰、猫头鹰与兔窝的恶战。街头像影视剧,废墟门槛、围墙水沟,桥边漂流物、图标信号、每个物件角落都有故事韵味,都有症状,让人掉入时光的想象。
考现学难点在于,不能失去观看事物的新鲜感,否则就只是单调记录。危机感可以是观察的动机,如知名物件就要消失,让人落寞。香港最近涌现出驻留消失物的消失志、消失美学的一批书籍。当然,乐趣才是最主要的动机。考现学家立志做一个城市趣味学的彗星猎人:起初以为只是尾随一条狗,结果却进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全新世界。一层层地剥去物件本身的实用性外衣,根本处的相通结构会显现,才会渗透出美学的韵味。
20世纪考现学、漫游风思潮席卷全球。从历史横切面来看,某种社会思潮的出现,是大量地域文化共振的结果。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思潮与考现学有共同的母乳。经历劫难、或远赴异域之后,考现往往成为最实用的观察之道。
德国犹太人瓦尔特·本雅明(-),流落巴黎,发现故乡柏林的复制品,开始城市考现,创造出关键词“浪游者”(flanerie)。其像波德莱尔般闲逛市井,敏于观察城市空间,透视人的生存状态。其一生颠沛流离,浪游于马赛、弗罗伦萨、那不勒斯、莫斯科等城市之间,自杀于西班牙小镇。他赞扬超现实主义,把时间转变成空间,把历史变迁转为神秘当下构成的世界,体察物体的文化特质和隐喻的象征意义。他发现城市考现的新视角,拓展城市研究方法,发现城市的现代性意义。
(瓦尔特·本雅明)
美国文坛也感染过考现学的风气。年4月,杰克·凯鲁亚克写就《在路上》,讲述一伙男女沿途搭车,横越美国、墨西哥,一路狂喝滥饮,耽迷酒色,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此书令舆论哗然,毁誉参半,但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被公认为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劫难之后,欧美艺术家都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思想灵感,成为风潮。
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罗兰·巴特(-)亲临日本,考掘日本日常符号文化,《符号帝国》是日本行的思考结晶。该书又名《符号禅意东洋风》,落脚点是佛家“空无、空”观念,在东方禅宗思想中,找到灵魂的皈依点。空指关系性的存在,诸法无自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万物皆是因缘条件聚合的结果,缘聚则现,缘散则灭。佛家诠释现象世界空性,破解人类对于现象世界的固有本质的虚幻执着,解构形而上学思想。罗兰·巴特认为,日本文化符号的总特征是禅意,悟是种强烈的地震,使知识或主体产生摇摆,创造出无言之境。写作本身是种悟。他从元语言的角度,发现“意义的空无”:如日语的功能性后缀词广泛,接续词的复杂性,意味着主体通过预防性、重复性、拖延性以及坚持性等手段,将主体变成空无言语的巨大外皮。作者对这细节的阐释,一跃而上升到哲学与思想,并批评了西方的形而上学。
《符号帝国》从常见物事中发现日本文化意义,聚焦于不起眼的物事符号,如筷子、清汤、弹球游戏、车站、包装等,撷取26个符号,从语言、饮食、空间、礼仪、戏剧、俳句、人体等层面,发现东方文化的符号意义。日常不起眼,易被遮蔽。在外来者西方客看来,越日常的东方人事越独特,因此成就了东方与西方符号比较的《符号帝国》。
法国米歇尔·德赛图(-)提出体验城市有两种视角:鸟瞰、步行。如果从高空俯瞰城市,空间组织者、城市规划者、地图绘制者会通过远距离投射,强调整齐划一的空间感,制造出全球城市的复制品,而忽略了城市的日常生活。如果从步行角度考现城市,会强调日常生活体验,讲究从人性角度寻找“看不见的城市”,以人为本,会远比俯瞰时的二维画面复杂得多。大众在日常文化实践的逃遁和规避行为,即抵制,如游戏、步行、烹饪和购物等,抵制对象是压制性规训,既不离开其势力范围,却又得以逃避其规训,即避让但不逃离。微观城市实践未受到权力的监督或排斥,反而在不断增长的非法性中得到巩固,逃过城市的衰败,并渗透到社会监督的网络之中,继续存留。
寻找失去的脚步,德赛图强调要将语言学的修辞方法用到走路行为,如同阅读一本书,走路行为之于城市,就如同陈述行为之于语言,行走于城市相当于陈述城市。步行者的陈述展现了三个瞬间:现时性、间断性和阶段性,陈述行为与空间系统区别关键在于步行过程,跳过了起连接作用的部分。行走城市,不是一览无余的枯燥,而是复杂的,通过主观选择,勾勒出富有韵律的画面。城市是人的步行所能触及的空间。行走是关于缺失和寻找适合之物的不可定义的过程,被城市多样化聚集起来的漫步行为,是宏大的剥夺地点的社会经历。如今,中国又出现新的呼声:“城市规划应重视步行者视角”,时下,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又有复古趋势,向“骑行城市、步行城市”回归。
考现学萌芽于人类学、社会学领域,但很快就延伸到文学,因考现是文学重新出发、另类打造的新方法。考现要细致科学地记录空间,但客观环境的考察总难免主观意念的渗透,也要借助文学的力量。现当代作家越来越像考现学家,以路人眼光,在路上观察,考据城市。张爱玲写过游目名文《道路以目》,将上海的日常生活写得活色生香。海派的摩登现代性曾很受法国浪游哲学的影响,而港派文学曾很受海派文学的影响。香港是移民城,香港作家颠沛流离的迁徙经验,对空间、地理等因素更有敏感意识。小思《香港文学散步》的现代考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当代香港作家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文学风景与空间地景的融合点,在法国随性浪游的基础上,吸取日本考现科学的独到方法,不仅个体践行,而且还有丰富的群体考现活动。
03
香港文学的个体当代考现
如果说,前辈文人多以过客身份观照香港,较少切肤之感;那么,后来涌现的一批作品,则由切实生活于香港的当代文人所写,对寄身之地爱恨真切,弥漫本土性、在地感,情真意挚。20世纪70年代,香港有一批行友,常常一起探索香港各处地方,意在重新书写香港,找到本土地景的文学和文化价值。
已故作家梁秉钧(笔名也斯)也是出色的城市观察者,深得考现学精髓,善于写诗、为文、拍摄、跨界布展,立此存照。年,《也斯的香港》问世,收录34篇文章,帧照片。空间摄录如数家珍,如新界、西边街、添马舰、兰桂坊、铜锣湾……“他贴近地面,像蜗牛和比目鱼,感受周围的事情,与草蜢发生感情,向石头提出抗议。他相信缓缓前进,感受一切。有些事情在匆忙中就遗漏了”。也斯如此描画格拉斯,其实是夫子自道。照片系列又分“都市、橱窗、食物、人物、新界”等主题,宁愿做素人摄影者,不怕别人嫌弃拍得零碎,因为拍照就像写作的副产品,是观察和留神的练习,是速写和记录,在城市中捡拾光影,是探索、思考、观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写人,既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斯,也有大厨韬哥;既有舞蹈家梅卓燕,也有武功高手李小龙。写事,既讲文学、电影,也讲戏剧、粤曲等,既讲经济商业,也讲建筑艺术。也斯眼中的世界见出自身的趣味,富有当下性和现代感:“税局是浪漫主义者,估计一个膨胀了的明天。银行这个现实主义者,却还在追讨你上个月的差错”(第62页)。他写无家可归的诗,说数码港好似是大众的乌托邦,赞以缓慢为主题的双年展,感悟兰桂坊的忧郁……西九龙提议建“唔显眼博物馆”,因文化其实是社区中众人生活的情态、积累的智慧与共识。也斯自谦《也斯的香港》也是不显眼的文字与影像。其实,该书提供了考现文学的极佳范例。
也斯还有一篇《爱美丽在屯门》,讲生于元朗长于屯门的爱美丽,丧母后,父亲抑郁,孝女于是抱着观音与各类美食合照,照片邮寄给父亲,想唤起其生趣。为此,她每周走遍屯门大街小巷,漫游西新界各地食肆,游踪所及,重新感悟风土人情。超凡脱俗的白瓷观音与柴米油盐的市井日常奇异地五味杂陈,竟然好像没有违和感,但是文后的调侃揶揄还是流露出矛盾无奈感,诗人考现的老辣力道果然不与人同。
一方水土总能成就一方名家,就像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老舍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莫言的高密、王安忆的上海。年前后,董启章出版了《地图集》《永盛街兴衰史》《V城繁胜录》等系列作品,省思香港城市民间空间,进行拆解正史式的描述。凌逾认为,《地图集》以地图为主角,借地图而漫游香港,省思权力、种族、性别的古今更替,既考古也考现,开创出地图空间叙事学。
年,潘国灵出版《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自言方向感不好,总迷路,实为“飘一代”,非常游魂,或许是人马座的天性使然,对浪游哲学心有戚戚,开局先写足三节,探讨本雅明之复兴、忧郁、悖论,明确要以浪游方法来研究城市文化。潘国灵游走于香港街头,用镜头和笔头记录点滴细节:地上以屏幕作为城市景观,地下则连成了拱廊街;为地下铁画像,又加以解构;分析豪宅修辞美学,以景观作为卖点;聆听城市声音译码,造就卡拉OK空间论;白癜风用什么中药治疗局部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