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跟着刘渡舟老先生一起重新学一遍《伤寒论》吧!
《太阳病中篇》的条文有97条。
131~34条
第31~33条内容论葛根汤证及加味证。
其中的31条应同14条作比较,32条又应同36条对比;
然后可以查知项背强几几分有汗和无汗,二阳合病分下利与喘满的不同。
至于34条的误下而利遂不止,又应同二阳合病必自下利互相对看,以辨认下利一证而有表里寒热的具体不同。
235~70条
35~41条:
第35条内容,是在第3条的基础上补充了伤寒无汗而喘和麻黄汤的治法。
此条也应同12条的桂枝汤证作比较,以见有汗为虚,无汗为实的辨证。
第36、37条内容,继论麻黄汤证,但辨证的重点各自不同:36条从证以辨喘,37条从脉以辨浮,以见麻黄汤的治疗各有所本。
第38、39、40、41等条的内容,论麻黄汤的加减证,而具有表里兼治的特点。
38、39条是大青龙汤证,关键在于不汗出而烦躁;
40、41条是小青龙汤证,关键在于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
大青龙汤兼内热,小青龙汤兼内寒,故两条排列无间,以资互相对比。
42~45条:
第42、43、44、45等条,接麻黄汤之后,又论桂枝汤以代替麻黄汤治疗所不及。
其衔接之处,如38条“脉但浮者,与麻黄汤”,若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则不用麻黄而又以桂枝汤代替。
第41条的咳而微喘是用小青龙汤;但43条的“下之微喘”则不能用小青龙汤而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以示桂枝、麻黄在治喘上也各有不同。
第44条内容论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从文推义当有不大便之证,治当先解表宜桂枝汤而禁用麻黄汤,恐其过汗伤津反助胃肠之燥。此条应与56条合参则意义更明。
第45条论汗下之余,脉浮不愈,乍看和37条的麻黄汤证相同,而此处却用了桂枝汤,作者考虑了复下之后,已难任麻黄汤的峻汗。
通过以上的条文可以看出作者于桂枝汤后论桂麻合方;桂麻合方后又论麻黄汤;麻黄汤后又论桂枝汤,桂枝汤方虽一,而使用则因证而异。
一般说无汗不用桂枝,而56条未提有汗,但也用了桂枝,文义愈述愈深,而桂枝汤之治,因之亦愈广。
46~59条:
第46条论服麻黄汤以后的证情,与24条的服桂枝汤,反烦不解之义相同。
然24条先用刺法,然后再服桂枝汤;而46条先服麻黄汤发汗而使正气拒邪外出继之作衄乃解。
第47条论伤寒无汗,体强者有衄以代汗之机,同35条麻黄汤发汗合参,以见汗血同源,殊途同归之旨。
第48条论二阳并病的成因和阳明经证、腑证与发汗不彻的脉证。若同32条比较,以区别合病与并病之异。
第49、50条论不可发汗之脉;第51、52条是论若其人尺中脉不微不迟而浮数的,则仍可用麻黄汤发汗。虽然言其脉,而证候亦包括在内。
第53、54条内容论桂枝汤治营卫不和证,条文开头不冠风、寒,而以“病”为称,说明此条与中风无关而涉及到杂病。
第55条内容,应与47条对比,以见伤寒作衄有解与不解之分。若衄少而邪不出者,则又当以麻黄汤发汗,越出营中之邪,则衄亦随之而止。
第46条先服麻黄汤病不解而后作衄则解;55条则是先衄不解,后用麻黄汤发汗则解。
55条为不发汗因致衄;47条为身无汗而邪不出,这几条若不联系来看,则首尾不顾,便觉索然无味。
第56、57条论用麻黄汤发汗,半日后病又复烦不解;或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而小便清白,皆应以桂枝汤先解外邪,以代替麻黄汤之治。
第58、59条列于误治变证之前,是辨病发阴阳之后,又示人“阴阳自和”方为愈病之条件。
因此对以下的60~70条有其指导意义,为救治坏证指出了原则。
60~70条:
从60条至70条的误治变证中:
有内外俱虚的身振而寒;
阳虚阴盛的烦躁;
营卫俱虚的身疼痛;
肺热作喘;
心虚作悸;
脾虚作胀;
水挟肝气上逆;
寒挟水气脐下悸欲作奔豚;
以及汗后恶寒为虚,不恶寒但热为实的表、里、寒、热、虚、实,五脏六腑等病,反映了伤寒与杂病共论的辨证论治典范。
371~82条
第71~74条,论太阳病表里不解的膀胱蓄水证。它以口渴能饮而小便不利为主。
作者用假宾定主的笔法,先论胃中干燥,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的缺津证;然后引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的下焦蓄水的五苓散证。
一为缺津,一为津聚,两者病理不同,证候易混,故加详辨以恐治疗之失。
第75条论发汗太重,心肾阳气两伤,以致心悸欲按而两耳发聋,当与64条的:“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作比较,以见证有轻重,治有区分。
第76~80条,论胸膈火郁的虚烦诸证。
从病理讲,水蓄于下,而火郁于上,故栀子豉证接五苓散证有其水火辨证用意所在。
另一意义是太阳病由经传腑,则以蓄水为主;若由表传里,邪必先胸,故有胸中火郁的虚烦证。
火郁于胸则心烦懊憹,如气不利则胸中窒;血不利则心中结痛,若下延入胃,则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若上热而脾寒则大便必溏而身热微烦。
第81条论栀子豉汤的禁忌证。
第82条论阳虚而水气泛滥的真武汤证,也属于水下火上的辨证范围。
483~95条
从83条至89条论不可发汗证,是麻黄汤的禁忌证。
不可发汗指其人虽病伤寒然挟有阴阳气血营卫津液等正气不足之证,所以告诫人们不能发汗。
如果强发虚人之汗,则有便血、发痉、不能眴、寒傈而振等诸逆。结合49条的“尺中脉微”和50条的“尺中脉迟”来看则禁汗的脉证方备。
第90、91、92条论病有先汗后下之分,也有先下后汗之变;更有表里缓急之治和两感风寒兼治与专治之异。
在禁汗之后,提出什么是先治,什么是后治,什么是急治,什么是缓治,什么是兼治,什么是专治,确有总结以前、指导以后的意义。
第93、94、95三条并列,分析三种不假药力而出汗的不同机制。
93条的“冒汗”可责其虚;
94条的“战汗”为邪已外解;
95条的“自汗”为卫强营弱邪风不解。
三条互相比较,以加强读者的辨证思维。
596~条
太阳病的经腑证论述已毕,发汗与禁汗无复可议之时,作者笔锋由太阳转入少阳而论述少阳为病的证治。
联系以前的二阳合病与二阳并病,可见太阳传入之邪并不固定于先传某经的具体情况。
第96条论邪传少阳的热型和证候与治法,亦可同37条的“设胸满胁痛者,与大柴胡汤”之文合参。
第97条论血气虚衰,邪中少阳而搏于胁下,同96条对比有继发和原发两种不同形式。
98条论小柴胡汤的禁忌证,病为湿与饮而类似少阳证,应与99条对比则治疗宜忌自明。
99条论三阳合病的证候与治取少阳的方法;
条论少阳病挟虚的证治;
条论治少阳其证不必悉具,误下少阳而柴胡证不罢者,可复与小柴胡汤。
第条论伤寒挟虚的小建中汤证,既可与条对看,也更应与第50条的“尺中迟者,不可发汗”,补充小建中汤治虚人伤寒的方法。
小柴胡汤为柴胡剂的加减诸方代表,所以,在小柴胡汤主证的前提下:
条论少阳兼阳明的大柴胡汤证;
条论少阳兼潮热的柴胡加芒硝汤证;
条论伤寒有十三日,过经阳明而谵语的胃燥内实,调胃承气汤证;
条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而少腹急结的桃核承气汤证。此条列于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之后,作者用意是胸胁满用小柴胡汤;心下急用大柴胡汤;但少腹急结者则用桃核承气汤。
以示上焦气郁、中焦热结、下焦血瘀,这种气郁与血瘀相提并论的写法则对辨证甚有启发。
第条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而排列于桃核承气汤之后,因为此证有胸满烦惊、谵语等精神证候,以资与蓄血如狂,少腹急结的桃核承气汤证对比区别而后方知各自的病机特点所在。
第、条论肝胆之邪传脾乘肺的变化,日纵日横,寓有气亢妄行无制之意。
6~条
从条至条论误用火疗的种种坏证,汉时此法施用为广,故论其有弊的一面,其中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
至于其中的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在临床治疗仍被广大医家所习用。
第、、、条文论太阳病误吐的变证。
条论吐后中寒;条论吐后内烦;条论吐后客热不能消谷;条论太阳病极吐下,胃中怀和而郁郁微烦。吐后共分四证,有寒有热,互相对看,以尽辨证之长。
第、、条论太阳随经,瘀热在里的热与血结证,应与条的桃核承气汤证相对比,以辨热大于血,瘀大于热,瘀热皆轻的三种病情。
第条论太阳病蓄水,若小便利的为茯苓甘草汤证,以饮水多必心下悸;若小便少的为五苓散证,饮水之后必苦里急。此条应与73条进行联系,其义方全。
注:本文选摘自《伤寒挈要》,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8月。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电话白癜风专家李从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