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警察宿舍的五楼,办了一所味道图书馆

世界大多都市的运转多是自洽的,像有机体一般自有新陈代谢。美国作家、行动家简·雅各布(JaneJacobs)在年代提出的“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在今天仍然奏效:越成熟的都市,越需要细分并且相互支持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与此同时,个体的生活却因为都市的进化而趋于同质:旧社区、老房子和街巷一声不吭地消失;每天乘坐高速电梯上下穿梭百米,大多数人只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一致的步伐低头往前冲。建筑、街道、社区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能够载入人们生活记忆和文化基因的部分却越来越少。

设计早已成为一门显学。我们总谈及的“设计思维”是否有宏观能力去规划一座城市的发展方向与都市肌理?它又是否可以牵动起一座城市的集体情感诉求?URBANMATTERS今次将视线聚焦于由建筑保育而启发的商业文化综合体——位于香港中环的PMQ元创方,并以其中的“味道图书馆”为核心案例,一窥香港如何在城市核心区,以官方主导结合民间运营的方式搭建带有城市名片性质的文化生活综合体;如何以非营利的模式实践社区保育与多元共享。在保存都市文脉与集体记忆的前提下,让旧城焕发全新的生命力。

香港是纵向的,不只是因为高楼林立,还有它核心区起伏的地貌。港岛线至中环站下地铁,蜿蜒穿行于交错的街巷时会有一种错觉:这城市,不知是街道如河流般冲刷而下时,在两岸长出了参差的高楼;还是高楼与高楼的对峙间,留出了被称为“街道”的狭长空间。香港不愧于“都市丛林”的所指,隐于建筑阴影中的临街店铺挂着各色霓虹招牌,有如雨林中巨树脚下的异色花果争相吸引着食客——西装革履的上班族手握一杯凉茶在沾仔记门口排队等云吞面;打扮讲究的鹤发伉俪步出豪车,相互搀扶到大班楼吃晚饭;背包客进了蛇王芬,将行囊置于脚下对着一盅蛇羹拍照——最具标志性的香港表情与味道,在这层次丰富的都市里显现。虽不知百尺高楼之上的生活如何,但在临街接地的部分,百年来的杂处倒是衍生出呈现出有趣的生机。

对于“都市游猎者”(UbranSafari)来讲,这里无疑是漫游港岛的理想区域。他们总能有条不紊地走出自己的新路线:也许前一刻刚走访完前卫的设计买手店,后一刻就坐在老字号粥铺里吃得通体舒泰。曾几何时,在此地兜转游玩的访客,包里会塞上一本《香港味道》,这本欧阳应霁以味觉记忆致予“我城”的情书仍然是活色生香的香港印象。而在玩乐中享受食物、体悟市井人情、理解都市文化的“写食主义”,亦多少因为欧阳的身体力行成为探索城市时最受用的途径。

与欧阳相识十来年,平日里跨城吃喝,茶余饭后总会聊些生活近况与工作发想。大概在三年前,他说要在香港城中打理一间“味道图书馆”,选址在中环原来的……“已婚警察宿舍”?!三年过去,发想的这间主题图书馆已了运营了一段时日,落址历史中的“已婚警察宿舍”(PoliceMarriedQuarters),即中环保育新地标“PMQ元创方”。

香港人对街道的命名与翻译自有一套系统,汉语念来有些匪夷所思的名字,用粤语读来就抑扬顿挫合情合理——比如以第四代阿伯丁伯爵命名的鸭巴甸街(Aberdeen)。这条顺着太平山势自上而下的单行窄道,串联起坚道(Caine)、士丹顿街(Staunton)、荷李活道(Hollywood),成为上环与中环的分野。它在历史上也是华人与洋人聚居地的界线:街道以西的上环和西营盘住着华人,而东边则是洋人聚居的中环。现在的“PMQ元创方”就位于这样的历史腹地。

PMQ项目的发起方之一是香港设计中心(HongKongDesignCentre),而它背后真正的推手是现任特首林郑月娥。组建于年的香港设计中心,作为联系起政府、企业与文教的非营利机构,每年会举办一届设计营商周,邀请全球设计界精英以主题论坛的形式交流讨论。年,时任香港发展局局长的林郑月娥“偷偷”到访了其中的一场“城市设计与文化发展”论坛,当时同在台下的设计中心董事局主席刘小康有些意外。“她特意过来听论坛。顾虑到提前通知阵仗太大,于是以私人身份前来学习。”刘小康回忆起来仍印象深刻,“其实早有耳闻林郑月娥对设计很感兴趣,当时她是发展局局长,主要负责规划土地、市区更新、公共工程和文物保护,所以她很关心如何通过设计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好。之后没过多久,她就找到设计中心,提到中环有一处‘已婚警察宿舍’,是否有通过建筑保育的方式去活化它的可能?我们花一年多时间做了研究报告与项目提案,然后有了今天的PMQ元创方。”

如今的PMQ所在的这片由鸭巴甸街、士丹顿街、荷李活道、城皇街围起的区域,最早是年建校的中央书院(皇仁书院),也是香港第一所为公众提供西式初等教育的官方学校,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念书。年,在二战期间严重受损的书院遗址之上,盖起了两栋为华人已婚警员提供住处的宿舍楼,楼高七层,一共个单房,28个双房,在当时的中环区域算是规模可观。历经半个多世纪,建筑虽已失却当时的宿舍功能,但本体保留完好,被评定为三级历史建筑。

政府如果要拆除原先的建筑,其实难度并不大。更何况不是民居,没有规划动迁的顾虑。在中环这样的位置,单卖地皮,怎么也能收益几十亿,只是城中这片核心区的历史风貌就会遭到不可逆的破坏。在改造PMQ之前,发展局对荷李活道及周边区域做过详尽的历史调研。这条街道牵系着香港各个层面的市井与文化生活:从文武庙到街市,再到报社与出版社,零星散落着的古董店多还保留着半个多世纪前的风貌。兰桂坊、莲香楼,地标与老字号协同延续着多样的生活形态,也吸引着全球慕名而来的游客。基于调研,发展局与香港设计中心合作制定了一套改造规划方案,三处历史建筑和一条历史街道共同构成一块文化三角地:以荷李活道北边的包豪斯风格的保护建筑物“中央街市”为顶点,东西两端正是由旧警舍改造而成的PMQ元创方和正在改建中的中央警署。PMQ前期的改造与装修由政府投入两亿多港币完成,而后续的运营则交由专门成立的PMQ管理公司。这家公司由香港当代文化中心、香港设计中心及一家地产企业联合组成,并单独设立董事会和顾问委员会进行监管。

以社区活化、旧城改造与支持本土设计师为核心发展规划,PMQ在最大程度保留了原建筑的形态和动线。站在鸭巴甸街的坡道上仰望,PMQ的立面以纯白为底,配以墨绿色栏杆与门窗框,有点包豪斯校舍的风格,清爽而硬朗。这两栋板式大楼高七层,个体单元在其中整齐排列,面向街道的单位都带有独立阳台,而朝向中庭的空间则由宽阔的走廊相连。作为从相对封闭的室内延伸出来的灰空间,公共走廊也构成整个建筑最重要的动线设计。由于建成时空调还未普及,考虑了通风与采光后,建筑师为这两栋楼设计了充足的楼距、阳台与走廊,这在当时也许是功能决定形式的理所应当,但在如今寸土寸金的中环,这样的配置就显得相当气派且奢侈。改造后,唯一的大变动也许是在原先的中庭搭建了一个联通两栋建筑的四层钢架空间。这块区域被命名为“智方”,用于举办活动和典礼,“智方”的顶端被设计成屋顶花园,将原本相对独立的两栋楼巧妙结合。优化建筑功能与动线的同时,又为PMQ增添了一处满眼绿意的休憩空间。

由于建筑的历史背景,PMQ在整体形象设计上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设计师无法增设或者喷涂任何影响外观与立面的商业招牌。为此,香港设计中心为PMQ设计了全套视觉系统,它基本延续了建筑的白色与墨绿色主调,并在建筑空间与平面应用上做了更规范化的整合统一,同时为全新的导视系统加入醒目的朱红作为点缀。PMQ的logo则由设计中心与丹麦的字体与国家形象设计团队Kontrapunkt合作完成。这套动态变化的logo中的三个字母分别采用了三种字体,代表PMQ的三个年代:中央书院年代、警舍年代,以及当下的创意商综合体。其次,建筑空间原先的功能特点决定了空间内没有橱窗,再加上它的动线是线性层叠的,获取购物信息的难度较大,人们去往特定商铺的路线相对传统商业空间也复杂很多。针对这些在实际运营中逐渐显现的问题,PMQ尝试通过在中庭定期举办主题大型活动来吸引人群并宣传指定店铺,也加强了在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
白癫疯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wx/30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