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芒硝 >> 芒硝文献 >> 关于中药

关于中药

“春播行动”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亚宝药业承办的专门针对基层医疗工作者开展的一项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公益性培训活动。

启动时间:年12月23日

春播行动的价值观:尊师重道,克己利他。

中药(TCM-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即“传统中医”或“传统中医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目前很多地区都组织春播家人开始进行每天一味药物的记忆。作为春播使者,我很欣慰。在呼吁大半年之后,各位春播家人终于意识到对疾病的疗效不再是简单的套方,明白了理法方药的重要性。下面今天就和大家来分享一下中药的“性气味”以及“归经”,中药有四气五味,而五味能入五脏!我们在记忆药物药理药性的同时应该合理的对比记忆,这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药能治疗各种疾病,主要依靠其所具有的偏性,这个偏性是恢复人体内在平衡、治愈疾病的关键所在。

中药的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药物的“气”,二是药物的“味”。什么是中药的“气”呢?

这个“气”,指的就是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特性。如薄荷给人清凉的感觉,所以它的气就是凉,生姜给人温热的感觉,所以它的气就是温。不同的药物都具有不同的气,其中寒和凉属于同一性质,温和热属于同一性质,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异,凉之甚者为寒,所以有时也把凉称为“微寒”,而温之极者为热,所以有时也把热称为“大温”。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这四种不同的特性称为“四气”,也称为“四性”。在这四气之外,有些中药性质平和,既不过热,也不过寒,这类药中医也称之为“平性”药。但每一种平性药,其实还是具有偏温或偏凉的特性的,所以中医对药物的性能的描述,还是习惯称为四气,而不称作五气。

中药所具有的四气对疾病的治疗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恒温动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调节来保持体温的恒定。当内外界因素扰乱人体内在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后,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往往也会遭到破坏,如果产热多于散热,那就会出现发热、功能亢进等症状,而如果散热多于产热,那又会出现畏寒、功能衰退等症状,这也意味着疾病往往可以分为两大类,那就是热证和寒证。中药所具有的四气就是用来纠正疾病状态下人体的寒热失衡情况的。寒凉药可以抑制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热证;温热药可以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疗寒证。中医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上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说的就是药物“四气”对寒热证的治疗作用。在学习和认识中药时,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的也就是四气,只有了解了药物的基本特性,我们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药物。比如对于寒邪侵犯人体、凝固血液导致的血瘀和热邪侵犯人体、煎熬血液导致的血瘀,在选用活血化瘀药时就需要考虑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性能。对于寒邪引起的血瘀就要选择性能温热的活血药,如红花、桂枝、艾叶等;对于热邪引起的血瘀,就需要选择性能寒凉的活血药,如赤芍、丹皮、丹参等。如果选反了,不但起不到活血作用,反而会导致病情加重。明明是血瘀证,为什么活血药用下去没效果?这就是没有重视药物寒、热、温、凉的气的缘故!这就是中药四气的作用和意义。

下面我们来讲中药的“味”。

味就是味道,也就是味蕾对中药的感觉,一般来说,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所以也称为“五味”。其中有些药物没有特殊的味道,中医上称之为淡味,由于其味道不显,因而中医常把淡味并附于甘味。还有些药物具有涩味,由于涩与酸常并存而类似,所以中医又把涩味并附到酸味之中,在习惯上仍然称为“五味”。

中药所具有的五味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芥末?芥末辛辣,吃时往往会有明显的“通鼻窍”感觉,这就说明辛味具有开通、发散的作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用到辛味的发散和开通作用,比如说平时受点风寒,鼻塞流涕,头痛恶寒,这时熬上一碗姜汤,乘热喝下,再盖上被子出一身汗,人就会感觉轻松很多,这就是利用了生姜气温味辛的特性来发散风寒。除了辛味的开通、发散作用,中医在实践中发现,酸味具有收敛、涩滞的作用,苦味药具有泻火、燥湿的作用,甘味药具有补益、和缓的作用,咸味药具有泻下、软坚的作用,淡味药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从药物的味道上来推测和发现药物的作用。如酸枣仁、五味子、山茱萸这些药物都具有酸味,所以能起到收敛止汗的功效;如黄芩、黄连、黄柏这些药物都具有苦味,所以能起到清热燥湿的功效;如黄芪、党参、熟地、枸杞子这些药都具有甘味,所以能起到补益身体的功效;如芒硝、牡蛎、食盐这些药物都具有咸味,所以能起到泻下通便或是软坚散结的功效;茯苓、薏苡仁这些药物都具有淡味,所以能起到利水渗湿的功效等。

中医认为,五味除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之外,还和人体的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体来说,

酸味可以入肝,

苦味可以入心,

甘味可以入脾,

辛味可以入肺,

咸味可以入肾。

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中医的一大发明创造,牢记五味入五脏的关系,对治疗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中药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归经”。

“归”,是归属、专任的意思,“经”,就是指人体的经络和它所属的脏腑。“归经”也就是指不同的药物能对某一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起到特殊的治疗作用。

中药为什么会具有这个作用?在前面我们曾提到过,人体的生命原物质(元阴与元阳)相互作用产生气,气携带有生命原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效能,这个效能通过经络传递到脏腑,就产生了脏腑的各种生理活动。所以经络的实质,我认为就是气将其携带的效能向靶器官传递的一个路径。是否可以这么设想,如果中药能增强或减弱气在某个路径上的传递,那么它就能实现对某一脏腑功能的改变,这也就是“归经”!如果把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和归经理论相结合,那么五味能入五脏就意味着五味可以对气在不同的路径上的传导产生影响。

如酸味入肝,是因为酸味可以影响气所携带的效能向肝脏传递;

苦味入心,是因为苦味可以影响气所携带的效能向心脏传递;

甘味入脾,是因为甘味可以影响气所携带的效能向脾传递;

辛味入肺,是因为辛味可以影响气所携带的效能向肺传递;

咸味入肾,是因为咸味可以影响气所携带的效能向肾传递。

现在对中药的研究,往往只看到有效成分、药理作用,而事实上中药能起到治疗疾病作用的关键,却是在于中药所具有的自然特性上。这个自然特性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以及归经,中药能纠正人体被破坏的内在平衡,也全靠这个自然特性。

如前面讲的:

寒凉药可以治疗热证、

温热药可以治疗寒证,

辛味可以发散、

酸味可以收敛、

甘味可以补中、

苦味可以泻火、

咸味可以软坚,

辛味可以入肺、

酸味可以入肝、

甘味可以入脾、

苦味可以入心、

咸味可以入肾等。

如果忽略了这个自然特性,我们就不可能从本质上去认识和理解中药的作用,甚至会出现很多的偏差。比如说牡蛎这味药,其主要成分无非就是碳酸钙,从药理上研究除了能中和胃酸外没有任何作用,中医却认为牡蛎具有益阴潜阳、软坚散结、镇惊安神、收敛固脱的作用。

这些能在实验室中发现吗?不能!

这些作用有效吗?临床证实非常有效!

那中医是如何发现这些作用的?那就是通过对药物自然特性的认识!中医认为牡蛎生于水中,具含有阴寒之气,所以能益阴潜阳;牡蛎质地重坠,所以能镇惊安神;牡蛎味咸而涩口,所以能软坚散结、收敛固脱。正是因为古人注意到了药物所具有的自然特性以及这个特性对人体内在平衡的作用,才有了今天丰富多彩、疗效确切的中药。

所以认识中药不能只盯在几个有效成分上,而要去思考它的自然特性,思考它的四气、五味以及归经,这样才能很好地使用这些中药,真正发挥中药神奇的功效。

明天继续分享。敬请







































西宁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wx/2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