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我国特产名花,在我国的栽培已有多年的历史,其种类繁多,花色丰富,花姿美,花大色艳,高贵典雅,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把它作为幸福、美好、繁荣昌盛的象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牡丹花开随人意,一年四季都有花。牡丹除作欣赏之外,还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我国食用牡丹花的历史悠久。据史料介绍,从我国宋代就开始了。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原料配方和制作方法。据清《养小录》记载:“牡丹花瓣,汤焯可,蜜浸可,肉汁烩亦可。”其意是:无论滑炒、勾芡,还是清炖,牡丹花瓣和花粉可制作保健食品和饮料;又是调配高级化妆品的重要原料。菜谱中就有牡丹花银耳汤、牡丹花溜鱼片、牡丹花里脊丝和牡丹花瓣酒。这些以牡丹花为主的菜肴,不仅味美清爽细嫩,而且都有食疗的作用。
下面介绍几款牡丹花膳食制作:
牡丹银耳汤
牡丹花2朵,银耳30克,清汤,精盐、味精、料酒、白胡椒面各适量。先将白牡丹花瓣洗净;把银耳放入盆内用开水浸泡膨胀,摘洗干净控干备用。将清汤倒入净锅内,加入精盐、料酒、味精、白胡椒面,烧沸撇去浮沫。然后把银耳放入碗内,倒入调好的清汤,上笼蒸至银耳发软入味时,取出撒上鲜白牡丹花瓣即可。食用汤清味美,清淡爽口。具清肺热,益脾胃,滋阴,生津,益气活血,润肠强心,健脑,补肾,解毒之效。
牡丹花粥
牡丹花20克(干品6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将牡丹花脱下花瓣,漂洗干净。粳米淘洗干净。取锅放入清水,牡丹花,煮沸约10分钟,滤去花瓣,加入粳米,煮至粥成,再加入红糖调味后食用。食用粥稠清香,具活血调经之效。
牡丹熘鱼片
鲜牡丹花4朵,鲜青鱼肉克,笋肉克,鸡汤、鸡蛋清、淀粉、精盐、料酒、猪油、白胡椒面、葱、姜各适量。先将牡丹花摘洗干净沥干,放入盘内;净青鱼肉用凉水泡1-2小时,捞出控干,切成长3厘米的段,切成薄片,放在碗内,加入精盐、料酒、味精、鸡蛋清,湿淀粉拌匀上浆。笋切成片备用。炒锅清洗净,放火上,下入猪油,六成热时将鱼片逐块放入锅内滑透,倒入漏勺内沥油。然后炒锅内底油加热,放入葱、姜,煸出香味,下入笋片煸炒熟,倒入鸡汤、味精、精盐、白胡椒面、料酒、水淀粉调成稀糊。待汁爆起时,将鱼片、牡丹花瓣倒入炒锅内,滑炒几下淋入鸡油。盛入盘内即可。食用清爽细嫩,味鲜花香,滑润。具有滋阴平肝,化湿逐水,活血散瘀、调经之效。
牡丹花制成的“牡丹酒”,色正味醇,清香爽口。
牡丹更是我国广泛使用的重要药材,其根加工可制成“丹皮”,性微寒,味辛,无毒,入心、肝、肾三经,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清热、止痛、通经之功能,还有降低血压、抗菌消炎之作用,久服可益身延寿。据研究成果透露:“丹皮”还有13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抗癌物质。
我国第一部牡丹专著——宋代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说:“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医圣张仲景,确切地在他的药方中应用了牡丹。治肠痛的著名金匮方“大黄牡丹汤“,就是以牡丹、大黄为主药,加以冬瓜仁、芒硝组成的。牡丹药用价值很高。《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李时珍撰《本草纲目》曰:“牡丹以色丹者为佳。”因丹皮性微寒,味苦辛,无毒。入心、肝、肾经。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肝降压、镇静之效、跌打损伤,瘀血作痛、高血压病。主治热病吐血、衄血、血热斑疹。急性阑尾炎、血瘀痛经、经闭腹痛、调经活血之功效治疗妇女月经不调。因肝郁火而致的发热、盗汗、自汗、头痛目涩、常配栀子、柴胡等。
药剂中加丹皮、赤艾以凉血去瘀。因此,丹皮是治血中伏火,除烦热,祛血瘀或瘕积聚的常用药物。丹皮不但可以配伍其它药物水煎汤剂用于治疗一般急性疾病,还可制成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且服用、携带、贮存方便的丸剂和片剂。如“六味地黄丸”中就有粉丹皮。因其整个配方选用“地道”药材,以优质枣花蜂蜜为辅料,丸药质好,对肾阴亏损、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潮热等症疗效显著。如另加上枸杞子、菊花,加工出“杞菊地黄丸”。主治因肾阴虚而导致的眼花岐视,或枯涩疼痛等症状,是中老年眼疾患者的理想药物。丹皮辅佐玄参、板兰根增强滋阴解毒作用。该药具有养阴润肺、清热解毒、清利咽喉、镇咳止痒功能,用于慢性咽炎引起的咽痒、咽干、刺激性咳嗽等症,效果良好。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丹皮含牡丹酚原甙(酶解后生成牡丹酚和牡丹酚甙),挥发油(芍药酚),甾醇,生物碱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神经性皮炎、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