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对中医的个人感悟
主讲人:李景濠师兄
景濠师兄正在授课
读书的方法
这次社课,李景濠师兄结合自己学习中医的经历,给我们提供了几个建议。首先,要有一颗谦虚的心,这样子才能在学习新知识时有所收获。就如一杯装满水的杯子,要想它能盛装其他东西,就得让它先成为一个空杯子。
第二,不仅要学习古人在治病时的成功之处,还要吸取他们的教训。在《经方实验录》中有一个医案:路(左八月二十九日住大街)伤寒八九日,哕而腹满,渴饮,小便多,不恶寒,脉急数,此即仲景所谓知其不利,利之而愈之证也。生锦纹军(三钱后入)生甘草(二钱)枳实(二钱)芒硝(二钱冲服)。绌巢注:此证下后,呃不止,二日死。在大论曰:“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按呕多与呕异,凡呕多不止者,其胃机能必衰逆,更加硝黄苦寒以伤其气,是为误治。法当先治其呕为是。盖即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之说也。所以,我们要吸取古人的教训并引以为鉴,将来若在临床上遇到类似情况,就有了对策。
接着是,不能照搬书本,应用时要灵活变通。如著名的方剂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白芷、川芎、细辛、黄芩、生地、甘草)。在病人无里寒时,可把细辛减去。病人阴亏明显,也可以加知母、麦冬等滋阴药。这样学会加减用方,不仅有利于记忆,更有利于深刻理解各味药的性味归经特点。我们还可以扩大方药的应用范围,如桃核承气汤,原本是治疗膀胱蓄水证,瘀血的,后来还有人在临床上用它来治疗小便不利、治瘀血腰痛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方剂的应用范围不是随随便便扩大的,要有临床经验的支撑。
更重要的是学会举一反三,读懂弦外之音。《素问》中说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外在肢体形骸正常功能需要血,但是也得需要气。肝藏血,肺藏气。
最后,有许多人建议在阅读经典时不要看注解。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大一大二的医学生,经典的内容还看不懂,不看注解的话,读了作用也不大。所以师兄提议,阅读经典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多看不同的注解,反复读,多体悟(要在心境明净的时候读),但要明白,经典书籍也只是对理论实践的总结,并非不可逾越,所以,在阅读经典时,对其内容,我们不能全部相信,也不能完全不相信。就算是经典,也可能存在着些许错误。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其中有用的东西。
某些问题的看法
我们现在学的中医基础理论里有阴阳学说,那我们会有一个问题:阴和阳哪一个更重要点呢?景濠师兄说:理论上,阴和阳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实际上,两者是不可能绝对平等的。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两者的地位是不断改变的。如阴虚阳虚者,所虚的一方比较重要。年龄、体质、性别等等也是同样的道理,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阴阳虚实错杂。在治疗上人们更乐于补阳,因为人们普遍认为阳是好的,阴是坏的,并且临床实践中补阳比补阴见效更快。但作为一名医生,我们还是需要在综合辨证的情况下确定治疗方案,这样才算是对病人负责。
还有的是,我们是学习中医的,那我们应该对西医持什么样的态度呢?西医是主流,不能抛弃。但目前,我们应以中医为主,日后到了三元里,西医的学习氛围会比大学城这边的氛围好些,这时我们再补上这个漏洞。而且西医可以启发中医,有利于我们学习中医。所以,我们不是不学,或是花费全部精力学习西医,而是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补上西医知识。
最后,在我们大一大二时期,什么书是现阶段的我们不适合读的?《黄帝内经》涉及的五运六气深奥难懂,难以应用,目前还不太适合我们阅读,但是里面的其他内容是可以读的;还有《临证指南医案》,因为我们专业知识浅薄,而书中涉及的医案中,医家对病人症状的描述太少,仅用一两句话讲述之后就开药了,而且也没有记录病人服药之后的反馈,很不利于我们学习。故师兄建议我们目前不必读此类难懂的书。还有一些含有较浓厚主观色彩的书籍,如《景岳新方砭》、《医贯砭》等等,也不必读。
治病体会
师兄在治病过程中有几点体会:
一是对于所有的患者,都应重视其脾胃。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水谷都要经过脾胃的运化,并且现代人的饮食生活习惯容易损伤脾胃。
二是治病时要尊重患者,体恤患者,不要牵强用药,野蛮用药。也就是说,对于初学者,有人向你问病时要认真负责。说话要实事求是,注意沟通技巧和处事方式。如果给人开药,要关心药材的价格,对于不是很富有的家庭,最好选择用性价比高的药物,不让病人因为药费过高而放弃治疗。这也是一名有道德的专业医生该做的。大家如果想了解药材的价格,可以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好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