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原始人类生息繁衍。夏、商、周三代,会宁为古羌戎所居。秦始皇统一后属北地郡(一说属陇西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年)置安定郡,在今靖远县境设祖厉县,会宁县地归祖厉县,为安定郡县属之一。新莽时期,祖厉县改为乡礼县。东汉初,废乡礼,复为祖厉县。安帝永初五年(年),迁县治于今会师镇南十里铺村窝铺社厉河之滨,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西晋惠帝永宁元年(年),凉州刺史张轨收祖厉县民,于武威近侧别置祖厉县。东晋、十六国时期,祖厉县先后归属于前凉、前秦、后秦、西秦。北魏统一北方后,移祖厉县治于平凉境内,改名祖居,属陇东郡。废帝元年(年,即节闵帝普泰元年),北魏将宇文泰于汉鹯阴县地(今靖远县境)置会宁县,属高平郡,为有会宁县名之始。西魏废帝二年(年)四月,魏相宇文泰西巡经会宁,命置会州,州治会宁。北周武帝保定二年(年),废州,省县,设会宁防,移会州于鸣沙城(今宁夏中卫县境)。保定三年(年),武帝宇文邕西巡于会州,置乌兰县,并设乌兰关(后称会宁关,县址、关址均在今头寨子镇河坪社之关川河口,后移县治于今马家堡古城)。隋文帝开皇元年(年),改会宁防为会宁镇,十六年(年),复改置会宁县,属平凉郡。炀帝大业二年(年),改为凉川县,并置会宁郡,郡治凉川(今靖远县境),辖凉川、乌兰2县。唐高祖武德二年(年),改会宁郡为西会州,改凉川县为会宁县。唐太宗贞观六年(年),改西会州为会州,贞观八年(年),因足食,遂改会州为粟州,辖会宁、乌兰2县,同年又复为会州,属关内道。代宗广德元年(年),会州陷于吐蕃,并改名汝遮。宋仁宗景祐三年(年),会州归于西夏,神宗元丰四年(年),收复会州。哲宗元符二年(年),于会州西南百里筑新城,赐名会川城(今会宁县境郭虾蟆古城)。南宁建炎四年、金太宗天会八年(年),会州被金占领。世宗大定二十二年(年),置西宁县(今会宁县翟家所乡西宁城,宋称甘泉堡),属秦州。宣宗贞祐初年,会州归西夏,迁州治于会川城,称新会州。贞祐四年(年)十月,升西宁县为西宁州。兴定四年(年),新会州、西宁州相继陷于西夏。元光二年(年)会州归金。哀宗正大四年(年)三月,蒙古军破西宁州,不久,降州为县。天兴三年(年),金亡,郭虾蟆继续坚守会州孤城,蒙古窝阔台汗八年(年),会州城破,军民投火自焚,蒙古军遂弃会州城,迁州治于西宁县。忽必烈至元七年(年),并西宁县入会州。元惠宗至正十二年(年)三月,因地震强烈,诏改会州为会宁州。明代洪武二年(年),右丞相徐达率兵进陇,会宁州遂归于明。十年(年),降会宁州为会宁县,移治所于今址,隶陕西布政使司所领巩昌府(治所今陇西)。清代康熙三年(年),会宁隶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六年(年),陕甘分省后隶属巩昌布政使司;七年(年),隶属甘肃布政使司巩昌府。中华民国2年(年),裁府留县,会宁县改属甘肃省兰山道;16年(年),废道后直属甘肃省政府;25年(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期间,曾建县苏维埃政府。年8月12日,会宁解放;22日,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25日,设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22日,会宁分区易名定西分区,会宁为其属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会宁县隶属定西专员公署(地区行政公署)。年8月1日,白银市恢复建置,会宁县改属白银市。
会宁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在祁连褶皱系秦祁中间隆起带的东南端。受加里东、华里西、燕山、喜马拉雅各构造旋迴不同程度的影响,奠定了整个会宁地域的基本构造轮廓。所属构造盆地内,以震旦系和寒武系变质岩及古生代侵入的花岗岩为基底,其上广泛沉积了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等,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和侏罗系、白垩系地层。会宁县境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的地势是南高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米,坐标在北纬35°24′~35°26′、东经°29′~°34′之间。地貌以祖厉河为基干,分布树枝状沟壑,遍布“V”形峡谷。南部、中部为山地,多属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北部是川塬地,大多为梁峁顶面残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沟谷阶地地貌。自然区划可分为七川、八塬、九道梁。七川是郭城川、关川、甘沟川、城川、中川、大豹子川、小豹子川;八塬是白草塬、孙家塬、新庄塬、李家塬、高塬、程家塬、扎子塬、新塬;九道梁是沿串子梁、云台山梁、东山梁、大山顶梁、党岘梁、桃花山梁、铁木山梁、坪岔梁、小西梁。
郭城川位于祖厉河下游,北至井沟,南至峡门,东连韩家山、白草塬、扎子塬,西靠李家塬、青凉山、新庄塬。海拔~米。东西最宽处约3公里,南北长38公里,总流域面积.3平方公里。
关川位于关川河下游,东北至大羊营,西南至宋家川,东南接青凉山、铁木山,北连新庄塬,西靠坪岔梁。海拔~米,南北长30.5公里,东西宽2.5公里,总流域面积69.7平方公里。
甘沟川位于祖厉河中游,北至峡门,南至柴家门,东连云台山梁、沿串子梁,西接小西梁、铁木山梁。海拔~米,川道南北长30.75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流域面积49.4平方公里。
城川位于祖河和厉河交汇地段,北至柴家门,南至新添堡,东连桃花山梁、东山梁,西南接中川、大豹子川,西岩山。海拔~米,南北长33.5公里,东西宽1.65公里,总流域面积40.4平方公里。会宁县城座落在川道中段的东山脚下,海拔米。
中川位于县城南部厉河流域,北至窝铺古城,南至米家峡,东连华家岭分支黑寨子梁,西连华家分支牦牛梁。海拔~米,南北长17.5公里,东西宽1.25公里,总流域面积.3平方公里。
大豹子川位于厉河支流麻岔河流域,北至窎川,南至线家川,西连华家岭分支大墩墩梁,东连牦牛梁。海拔~米,长16.5公里,宽1.5公里,总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
小豹子川位于厉河支流梁庄河流域,北至南嘴,南至新庄。海拔~米,长11.25公里,宽0.75公里。总流域面积86平方公里。
白草塬位于县境北部,东至断岘,北以段家河、七里沙河为界,西接郭城川,南临土门岘河。塬面平缓,坡度5度左右,海拔~米,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12.75公里,总面积.1平方公里。
孙家塬地处县境东北,北至刘家寨子河沟,东至海原县界,南临小堡河,西南接土门岘河。塬面比较平缓,坡度7度左右,海拔~米,长22.5公里,宽7.5公里,总面积.8平方公里。
新庄塬原名道家塬,地外县境西北,东至郭城川、关川,北接靖远县界,西连榆中县界,南临武家沟。塬区坡度9度左右,海拔~米,东西长27公里,南北宽12.25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
李家塬地处郭城川与关川之间。北至青凉山脚,南至丁家沟。塬面坡度6~7度,海拔~米,长12.5公里,宽7.5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
高塬地处白草塬以东,东接平川区界,南临土门岘河、刘家寨子河沟,北至段家河。海拔~米,长25.5公里,宽9.75公里,总面种.7平方公里。
程家塬地处县境最北端,东北接平川区、靖远县界,西至西岔沟,南临段家河。海拔~米,长24公里,宽9公里,总面积.9平方公里。
扎子塬地处红堡子以东,南临七里沙河,东至西岔沟,北接靖远县界。塬面坡度6度左右,海拔~米,长15.75公里,宽9公里,总面积.4平方公里。
新塬原名赵家塬,地处县境东北,北至小堡河,南临老堡河,东接海原、西吉县界,西至土门岘河。塬面坡度9度左右,海拔~5米,长21公里,宽7.5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
沿串子梁分布于县境中部,北以土门岘县河至老堡河为界,东至西吉县界,南至甘沟小河到引蝉寺接西吉县界,西至甘沟川、郭城川。此区域在九道梁中面积最大,主梁从西向东绵延,海拔~米,东西长30.5公里,南北宽27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
云台山梁分布于甘沟川以东,北至甘沟驿小河,南临仓下河沟,东接八里湾烂山沟。海拔~米,东西长23.25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4平方公里。
东山梁分布于县城以东,北至仓下河沟,东接西吉县界,南临祖河。海拔~米,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7.5公里,总面积.9平方公里。
大山顶梁分布于县城以东,东接静宁县、西吉县界,北临祖河,南以响河支流陇西川河为界,西以祖河支流焦家河为界。海拔~米,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15.25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
党岘梁为华家岭山脉东段,东起双城岘,西至王家店,为渭河、祖厉河分水岭,南接通渭、静宁县界,北连桃花山、大山顶梁。海拔~米,东西长34公里,南北宽13.5公里,总面积.6平方公里。
桃花山梁分布于祖河、厉河之间,北至晏门川,东临焦家河,西以炭山沟为界,南接党岘梁。海拔~米,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12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
铁木山梁分布于甘沟川以西,北至关川,南以黑窑沟为界,西接安定区界。海拔~0米,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21公里,总面积.8平方公里。
坪岔梁分布于县境西北部,东至关川,南接安定区界,西连榆中县界,北至武家沟。海拔米,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12公里,总面积.4平方公里。
小西梁分布于县城西北,北至黑窑沟,东连城川、甘沟川,西接定西县界,南临西巩驿河。海拔~米,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9.5公里,总面积.7平方公里。
会宁地处西北内陆,属温带季风气候带的西北边缘部,地介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青藏高原四个气候区和半湿润、半干旱、干旱三个干湿区的交汇区。加之地形东南高而闭塞,西北低而开阔,夏季暖湿气流北上困难,冬季干冷空气长驱无阻,故气候温凉干燥、南北差异大,降水少且分布不均匀,年际变率较大,年内四季分明,日照时数较长,蒸发强烈,无霜期较短,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年,会宁县共辖24个镇、4个乡,分别是会师镇、郭城驿镇、河畔镇、头寨子镇、甘沟驿镇、太平店镇、中川镇、老君坡镇、柴家门乡镇、大沟镇、四房吴镇、汉家岔镇、刘家寨子镇、白草塬镇、平头川镇、侯家川镇、丁家沟镇、杨崖集镇、翟家所镇、韩家集镇、新塬镇、土门岘镇、草滩镇、新庄镇和新添堡乡、党家岘乡、八里湾乡、土高山乡。有居民委员会9个、村民委员会个,居民小组35个,村民小组个。
会宁县以汉族为主,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年底,有少数民族人口人,占总人口的3.2%。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多聚居于新添堡回族乡、头寨子镇马家堡村、党家岘乡吕堡村、会师镇南关社区及东河村,也有散居于其他乡村的。年底,回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8%;其次是东乡族,主要居于新添堡回族乡涝池村、彭湾村及会师镇东河村,年底,东乡族人口为人;还有少数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都是以求学或工作而来的非土著民族,年底,会宁有哈萨克族1人,藏族7人,蒙古族1人,维吾尔族1人,其他民族16人。
会宁的宗教活动始于宋代,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会宁有禅宗和净土宗两派,主要分布在四房吴、白草塬、河畔、会师镇、郭城驿、柴家门等6个乡镇。道教在会宁的派别只有正一派,主要分布在刘家寨子、甘沟驿、丁家沟、杨崖集、四房吴、郭城驿、白草塬、土高山等8个乡镇。基督教分布在会师镇、党家岘、郭城驿、中川、杨崖集、头寨子、四房吴、土门岘等8个乡镇。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新添堡、会师、头寨子、党家岘、太平店、甘沟驿等6个乡镇,以新添堡乡居住最为集中,有格底目1个教派和哲赫忍耶、虎夫耶、尕德忍耶3个门宦。
会宁土地资源广阔,矿产资源贫乏,水资源稀少,生物资源较为丰富。
土地资源会宁县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06万亩,其中山地.67、川地31.01万亩、塬地20.38万亩,在总耕地面积中有条田15.3万亩、梯田.11万亩、砂田17.83万亩、沟坝地1.74万亩、水地有效面积31.17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约为.62万亩。
矿产资源会宁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主,经地质勘察发现的有:芒硝,分布在甘沟驿镇硝沟坪;煤,分布在杨崖集乡罐子峡及新添堡乡炭山沟;大理石,分布在中川、马家窑、双石堡、丁家沟一带;石灰石,主要产于龙王峡一带;石膏,主要产于土高山乡和头寨子镇;萤石,产于塬边乡泉坪沟内;辉长岩及橄榄岩,分布在铁木山一带;花岗岩,主要产于铁木山,硝沟坪至谢家岔一带、中川乡南部至米家峡一带也有出露;凹凸棒矿,又称坡缕石,分布在土高山乡的上沟、老庄、关家河、大戈岔和野狐泉等地;建筑石料用灰岩,主要分布于关川河、米家峡、罐子峡及祖厉河流域的甘沟驿、韩家砭一带。
水资源会宁水资源极为匮乏。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水,且汛期洪水集中,难以利用。大部分河流平时流量很小且水质苦咸,水质较好,可以利用的仅有厉河、侯川河、响河等。地下水主要有大豹子川、厉河、关川河、祖厉河干流(县城至甘沟段),大部分都矿化度较高,可饮用的淡水仅局限于东南部老君坡、太平店、杨崖集、侯家川、新添堡、中川、丁家沟一带。近年来最新勘探发现的铁木山矿泉水和龙王峡地下水,经有关部门鉴定,符合可饮用水标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