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326/6997150.html
大承气汤
(《伤寒论》)
01
组成&用法
大黄酒洗,四两(12g)
厚朴去皮,炙,半斤(24g)
枳实炙,五枚(12g)
芒硝三合(9g)
古代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溶服芒硝。
02
功用&主治
峻下热结。
1.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症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实热证而见热厥、痉病、发狂者。
03
证治机理
本证为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并与肠中燥屎结滞、腑气不通所致。里热结实,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实。前人将其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即自觉胸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指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燥”,是指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实”,是指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以及谵语、潮热、脉实有力等。
实热燥屎结于肠胃,热盛而津液急剧耗伤。治当峻下热结,以救阴液,亦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热结旁流”之证,乃腑热炽盛,燥屎内结不出,迫肠中津液从旁而下所致。故“旁流”是现象,“热结”是本质。治以寒下通之,即所谓“通因通用”之法也。
邪热积滞,闭阻于内,阳盛格阴于外,而成厥逆;或伤津劫液,筋脉失养则痉;或热扰神明,心神浮越则狂。其中厥只是表象,里实热是其本质。故在四肢厥逆的同时,必有里热实证,故当治以寒下,即所谓“寒因寒用”之法。痉病、发狂亦病同此因,机同此理,俱当以寒下之法治之。
上述诸证虽异,然病机相同,皆因邪热积滞,阻于肠腑,故均用峻下热结之法。
04
方解
君药-大黄:苦寒泻热,攻积通便,荡涤肠胃邪热积滞,用为君药。
臣药-芒硝:咸苦而寒,泻热通便,润燥软坚,协大黄则峻下热结之力尤增,以为臣药。
芒硝、大黄:二者合用,既可苦寒泻下,又能软坚润燥,泻热推荡之力颇峻。
君药-厚朴:积滞内阻,致使腑气不通,则内结之实热积滞,恐难速下,故本方重用厚朴亦为君药,行气消胀除满。即柯琴在《伤寒来苏集》所谓:“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行气之药以主之……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
臣药-枳实:臣以枳实下气开痞散结,助厚朴行气而除痞满。
厚朴、枳实:二者与大黄、芒硝相伍,泻热破气,推荡积滞,以成速泻热结之功。诚如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所云:“枳实,泄满也;厚朴,导滞也;芒硝,软坚也;大黄,荡热也。”
四药合用,使塞者通,闭者畅,热得泄,阴得存,阳明腑实之证可愈。全方峻下行气,通导大便,以承顺胃气下行之特点而名曰“承气”。
本方泻下与行气并重,泻下以利行气,行气以助泻下,相辅相成,共成峻下热结之最佳配伍。
05
辨证要点
本方既为治疗阳明腑实证之代表方,亦为峻下热结法之基础方,后世众多泻下类剂均由此方化裁而成。以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疼痛,苔黄厚而干,脉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06
使用注意
原方煎药时,先煮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汤成去滓后溶入芒硝,是因大黄煎煮过久,减缓泻下之力。《伤寒来苏集》云:“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本方药力峻猛,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附方
1.小承气汤(《伤寒论》)
大黄四两,酒洗(12g)
厚朴二两,去皮,炙(6g)
枳实三枚大者,炙(9g)
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
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轻下热结。
阳明腑实证。症见谵语,便秘,潮热,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数;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等。
2.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12g)
甘草二两,炙(6g)
芒硝半升(12g)
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缓下热结。
阳明病,胃肠燥热证。症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舌苔黄,脉滑数。
鉴别
相同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合称“三承气汤”,是寒下法中的代表方剂。三方均以等量大黄(四两)泻热通便,主治阳明腑实之证。
不同点:
大承气汤:厚朴倍大黄,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烊化,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主治痞、满、燥、实具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药少芒硝一味,且厚朴用量较大承气汤减四分之三,大黄倍厚朴,枳实亦少二枚,更三味同煎,其功轻下,主治以痞、满、实为主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用大黄、芒硝而不用枳实、厚朴,且大黄与甘草同煎,取其和中调胃,下不伤正,故名“调胃承气汤”,主治以燥实为主之阳明热结证。调胃承气汤的服法尤有妙意,对于胃热偏盛、燥实不甚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意取缓下泻热、调胃和中;对于胃热燥实者,则一剂顿服,旨在清泻燥热、承顺胃气。可见,同一方剂的服法不同,功用、主治亦有所区别。
陆祖愚治顾玉严,年六十,患伤寒,服药头疼骨痛已除,身热烦躁,兼发赤斑而狂。诊之,六脉沉数有力。目瞪直视,噤不出声,舌黑芒刺,四肢冰冷。询其大便,二十日不行。谓年虽高,脉尚有力,力任无事。投大承气汤。目闭昏沉,咸谓决死。一二时顷腹中鸣响,去燥屎若干,诸证脱然,仅存一息,改用人参、麦冬、归、芍、芪、术调理而安。(《续名医类案》)
按:本案由伤寒入里化热,邪热内扰神明,故见烦躁,发狂;邪热内结,阻遏阳气不能外达四肢而见四末冰冷。其大便二十日不行,表明积滞燥屎壅结肠胃,腑气不通。年虽高,但其脉尚有神,力任无事,可以用峻下热结之大承气汤通导大便,使燥屎从下而走,积滞消,腑气通,诸症除。
(思维导图请签收)
图片&文案:中医通app
排版:雷鸿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