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桃仁:chaotaoren
毛桃仁、扁桃仁、大桃仁。
《神农本草经》
活血药
主产四川、云南、陕西、山东、河北等地。
苦、甘,平。
归心、肝、大肠经。
活血祛痰,润肠通便。
经闭、痛经、症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
性状鉴别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颗粒状突起。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圆稍偏斜,边缘较薄。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有颜色略深不甚明显的合点,自合点处散出多数纵向维管束。种皮薄,子叶2,类白色,富油性。气微,味微苦。
用法禁忌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苦杏仁甙(amygdalin)、苦杏仁酶(emulsin)、脂肪油等。
桃仁含苦杏仁苷、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野樱苷、β-谷甾醇和菜油甾醇及它们的葡萄糖苷等,还含绿原酸、3-咖啡酰奎宁酸、苦杏仁酶、挥发油及脂肪油。
药理研究桃仁煎剂有抗炎作用。
桃仁所含脂肪油有润肠缓下作用。
桃仁提取物有扩张血管作用。
桃仁醇提取物有抑制血液凝固作用。
桃仁还可抗过敏、镇咳、镇痛,促进初产妇子宫收缩、止血等。
中药附方1.治妇人室女,血闭不通,五心烦热:桃仁(焙)、红花、当归(洗焙)、杜牛膝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空心食前。(《杨氏家藏方》桃仁散)
2.治产后腹痛,干血着脐下,亦主经水不利: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蟅虫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金匮要略》下瘀血汤)
3.治产后血闭: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藕一块。水煎服之。(《唐瑶经验方》)
4.治产后恶露不净,脉弦滞涩者:桃仁三钱,当归三钱,赤芍、桂心各钱半,沙糖三钱(炒炭)。水煎,去渣温服。(《医略六书》桃仁煎)
5.治血癥,漏下不止:桃仁(去皮、尖,熬)、芍药、桂枝、茯苓、牡丹(去心)各等分。上五味为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
6.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炙)二两,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伤寒论》桃核承气汤)
7.治伤寒蓄血,发热如狂,少腹鞕满,小便自利: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伤寒论》抵当汤)
8.治热邪干于血分,溺血蓄血者:桃仁三钱(研如泥),丹皮、当归、赤芍各一钱,阿胶二钱,滑石五钱。水煎服。(《瘟疫论》桃仁汤)
9.治上气咳嗽,胸膈痞满,气喘:桃仁三两,去皮、尖,以水一大升,研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食医心镜》)
10.治老人虚秘:桃仁、柏子仁、火麻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烙白蜡和丸如桐子大,以少黄丹汤下。(《汤液本草》)
"葶苈降血脂颗粒":
它的最早命名是"葶苈祛痰湿颗粒"。
首选我们应该知道现代医学所描述的"血脂"属于古中医学"痰浊"的范畴
"葶苈降血脂颗粒"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款治疗和调理痰湿体质的中成药,也是唯一一款治疗和调理痰湿症的基础用药。
主要成份:
葶苈子、山楂、茵陈、黄芩、泽泻、大黄、木香
功能主治:
宣通导滞,通络散结,消痰渗湿。
用于"痰湿症"引起的眩晕、四肢沉重、神疲少气、肢麻、胸闷、舌苔黄腻或白腻等症。临床见于高脂血症(痰浊)。
第一步
宣通导滞:
中医名著所述"肺脏为水上之源"、主宣发和肃降,葶苈子为君药,宣通肺气,利水消肿,调理肺藏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利水消肿等,臣药山楂消积导滞,增加使药木香行气,健脾使导滞作用更强《脾虚易生湿,脾气健而湿从无》寓使"培土生金"之意。
第二步
通络散结:
臣药山楂散瘀,消积,导滞通络功能增强。
佐以大黄逐瘀,通络降浊,祛痰湿、湿热从大便而出。
使药木香通三焦气分之药,协助臣药山楂、佐药大黄活血化瘀之力,中医名著所述,"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第三步
消痰渗湿:
肺为华盖,储痰之器也,君药葶苈子古往今来皆为消痰渗湿之要药,渗湿利水消痰,消除痰饮内阻、加上九蒸九制的佐药大黄和臣药泽泻让痰浊从二便而出《肺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肠道通,肺部百病不生,臣药泽泻甘淡渗湿,利水便,增加君药的利水渗湿功能。痰瘀至久于化火,同时佐以黄芩燥湿,利湿,善清心、肺、等上焦之湿热,又佐以茵陈燥湿,渗湿,善清脾胃、肝胆中焦之湿热,臣药泽泻利水渗湿、泻肾火,去肾、膀胱、大肠、小肠等下焦之湿热,湿热从小便而出。
禁忌
孕妇、经期、哺乳期、体弱者忌用。
组方合理,配伍严禁。
总结:
中医名家所述,"百病皆为痰作祟"。
临床中辩证施治属于"痰湿症"的,无论是什么疾病,皆属于"葶苈降血脂颗粒"的治疗和调理范畴。
附:
痰湿体质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1肥胖、减肥后易反弹。
2疲倦睡不够。
3腰酸关节痛。
4大便稀溏、黏腻、不易冲厕。
5睡觉打呼噜、流口水、头浑。
6口臭、口苦、口干。
7血脂超标、易患心脑血管类疾病。
8皮肤粗糙、油腻、易起痘。
9小便混浊、起泡沫。
10胸闷、神疲少气。
11手脚麻木、四肢沉重。
12眼胞微浮、面部虚肿。
13阴部潮湿。
14头、面部爱出油、脱发。
15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16眩晕。
17痰湿症中医在舌苔黄腻或白腻,胖大(满口舌)重症湿邪重的舌边有齿痕。
1.全国独家品种,国家专利保密配方。
2.宣通导滞,通络散结,消痰渗湿。
三效合一,祛痰除湿。
3.国家四类新药,说明书明确标注30天为一个疗程。
4.《中国中药用药指南》评为唯一降血脂类备选药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