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
国家食药监总局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大约有万人吃错药而损害健康,
导致死亡的有20万,
是全国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的2倍!
这15条用药知识,
就是15条救命锦囊,
一定要收好!
感冒药
不能混合吃
许多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成份,如果将多种感冒药同时服用,可能导致对乙酰氨基酚服用量过大,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造成肝损伤。
选购药品时,应先识别药品通用名,弄清药物是否存在成份相同的情况,避免买错药或重复用药致严重后果。
维生素
服用过量可能变毒药
不管身体需不需要,就大把大把地、有滋有味地嚼着维生素,可能导致维生素服用过量变“毒药”。
大剂量人体并不需要的各种维生素成分进入人体后,会抑制人体正常汲取营养的渠道,并增加肝肾的排泄负担。
适宜的做法是,均衡膳食、合理烹饪来获取身体所需维生素。即使需要额外补充,也应该身体缺哪种维生素就摄取哪一种,不能乱补充。
复方甘草片
别和头孢类药物一起用
复方甘草片含乙醇,与头孢类药物合用,可能容易产生双硫仑反应。
可能使血中乙酰醛浓度上升,出现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胃痛、恶心、呕吐、气促、心率加快、血压降低及嗜睡、幻觉等。
头孢类抗生素
停药7天内不能沾酒
服用头孢类抗生素时,不仅不能喝酒,就是停药7天内都不能碰酒或是进食含乙醇制品的饮料、食物,比如酒芯巧克力、藿香正气水、发酵的食醋。
原因是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后再喝酒,可导致体内乙醛蓄积而发生中毒反应,医学上称为双硫仑样反应,会表现出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肝损伤等,查体时可有血压下降、心率加速等改变。
一旦出现严重的双硫医院。
滴鼻液
长期使用可能引起鼻炎
含少量麻黄素的滴鼻液可收缩鼻腔黏膜,缓解感冒早期出现的鼻痒、鼻塞、流鼻涕等症状,但如果使用超过一周,过度使用将损害鼻腔微纤毛,容易引起药物性肥厚性鼻炎,时间长了还会产生依赖。
润喉片
当糖吃可诱发口腔疾病
把润喉片当成糖果,没事就含几片。这样滥用润喉片会大量杀死口腔细菌,造成菌群失调,导致真菌感染,形成口腔溃疡。
多数润喉片具有收缩口腔黏膜血管、减轻炎症水肿和疼痛的作用,经常含服会使黏膜血管收缩,诱发口腔疾病,尤其是儿童千万不能把润喉片当糖吃。
常见的薄荷喉症片、含碘喉症片、草珊瑚含片等都属于润喉片,没有病症时最好别吃。
缓释药片
不能掰开吃
缓释药片如果掰开或嚼碎,大量药物会顷刻释放,毒副作用会大大增加。
缓释药片采用了特殊的药片结构,可以在人体内起到长效作用,使药物有效成分逐渐释放,减少服药次数,给病人服药带来不少方便。
如果掰开,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这个比普通制剂多两到三倍的药物都给释放出来了,就会造成体内短时间血药浓度非常高,有可能造成药物中毒。
创可贴
乱用或可引发感染
创可贴只适用于创伤较为浅的小伤口,如果是动物的咬伤,或伤口比较深,最好别用创可贴把伤口封闭起来。
因为创可贴只能止血,不能完全做到抗菌消毒,再加上其吸水性和透气性较差,一旦使用不当会使伤口感染。
对于较大、较深且有异物的伤口,不宜使用创可贴,医院就诊。对于已污染或感染的伤口,如较重的皮肤擦伤、烧烫伤等,不宜使用创可贴。至于毛囊炎、疖肿、化脓性感染的伤口以及各种皮肤病,更不能使用创可贴。
激素类外用药
反复涂可能会产生依赖
激素药膏长期使用会有依赖,一停激素就反弹。
比如,神经性皮炎经激素治疗后好转,停用后又复发。于是有些人就会反复涂抹,时间一长便会对激素产生依赖,引发激素依赖性皮炎。所以一般医生建议涂抹激素药膏不得超过两周,如果要继续使用要咨询医生。
膏药
不能通用!
膏药不能通用,每种膏药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并非一痛就贴,更不能所有疼痛都贴一种膏药。
如果是因风寒引起的慢性腰痛和跌打损伤等,可用狗皮膏药或追风膏,以散寒祛风、舒筋活血、止痛。
如果因热毒郁结引起的红肿疼痛,可用拔毒膏拔毒消肿。一般的橡皮膏类膏药也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对风湿痛、腰痛、肌肉痛、扭伤、挫伤等均有一定疗效。
选适合自己用的,不能不问功效就乱贴。
活血药物
女性经期要远离
女性在月经期间用药时,有些药物是不能应用或慎用的。包括:
1.活血化瘀类中药,可扩张血管,加速血液流动;
2.某些抗凝血药,如阿司匹林、华法林、肝素等;
3.泻下药,如硫酸镁、硝酸钠(芒硝),下泄作用剧烈,可引起反射性盆腔充血,上述三种药物均可造成月经量增多;
4.性激素类药,如雄激素能导致月经减少或停经,孕激素可导致引导不规则出血。
哮喘吸入剂
吸入用药后立即漱口
用哮喘吸入剂后,会有药物停留在口腔内,如果不及时清洗口腔,可引起口腔霉菌感染或是全身不良反应。
记住:使用后要用温水清洗口腔或用0.9%氯化钠溶液漱口。
普通感冒
抗生素无能为力
普通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会出现高热、头痛、呕吐、乏力、肌肉酸痛等情况。
这种普通感冒,多数是病毒性感冒,一般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够自动康复。而一般的抗生素只对细菌引起的感染有效,对病毒可以说是“无能为力”,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患了普通感冒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
牛黄解毒片
长期吃当心砷中毒
牛黄解毒片中的雄黄含砷,长期服用或擅加剂量,非但解不了毒,还可能中毒。
一旦出现皮疹、剧烈瘙痒、发热、哮喘、胸闷、心悸、腹泻等“砷中毒”症状,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另外,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还可能伤脾胃。大黄、冰片、石膏、黄芩等成分性质寒凉,大量服用会伤害脾胃。
牛黄解毒片服用疗程一般应该控制在3天左右,连续服用该药最多不能超过5天。
止咳水
1次超过60毫升会产生幻觉
“止咳水”,是必须严格凭处方购买的药品。属于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含有磷酸可待因、盐酸麻黄碱等致瘾成分,合理服用不会成瘾。但如果不遵医嘱大量服用,一次喝一两瓶,其中的可待因或麻黄碱等成分就会刺激中枢神经,让人产生幻觉和快感。
一定要遵医嘱服用。
近日,一篇题为《一年狂卖7.5亿元的洗脑神药,请放过中国老人》的文章,曝光了莎普爱思滴眼液的广告打擦边球,通过“洗脑式”营销,误导白内障患者。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类似的医疗广告并不少见,例如曹清华胶囊、鸿茅药酒等。
除了依靠监管,
我们自己也需要练就一双
能识别虚假广告的火眼金睛。
虚假广告的8个套路
以下这些,是虚假广告常用的套路。
1
疗效夸张
随着医学的进步,一些疾病的确可以做到药到病除。
但由于医学还具有很多局限性,许多疾病尚未找到根治方法,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往往只能控制发展和恶化,过于强调“治愈”“根治”的,一般都是骗子。
例如“3个月治愈”“一次性根治”“长期控制病情”等,是典型的夸大疗效。
2
伪学术包装
有些药品或保健品,会号称得过“国家专利”“国际医学成果”“获诺贝尔奖”等,或是XX协会颁发的优质奖,实际上却根本没有这回事。专利必须要标明专利号和种类。
3
忽略不良反应
很多药品或保健品宣称“数万名患者临床服用效果较好,且无任何毒副作用”。但“是药三分毒”,药品不可能做到无任何毒副作用。
4
夸大适宜人群
药品一般作用于特定人群,但虚假广告往往打着“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的幌子,扩大销路。
5
滥用高科技名词
有些广告充斥着玄之又玄的高科技词语,比如“纳米”“端粒酶”“远红外”等。很多词语只是药理学或生理学概念,并未实际用于临床。更有甚者,自创一些伪科学词汇,让普通人感觉特别“高大上”,进而上当。
6
祖传秘方
中医药领域是虚假广告重灾区,“神丹”“神贴”“祖传秘方”等说法,常被用来鼓吹“神医神药”。其实,法律中明令禁止广告中出现“祖传秘方”等字眼。
7
“山寨”药品
有些药品以其他知名常用药的商品名为基础,加上一个词或一个字,比如“新”“超”等,借用人家的名气。
沐舒坦口服溶液是家庭常备药,用于儿童祛痰,但市场上还有一个药叫“新沐舒坦”,包装和广告设计都与前者极为相似,成分却不同,用法、用量差异较大。
新沐舒坦属于非处方药,虽不是假药,却可能因服用剂量差异影响治疗。
这类药很容易混淆视听,让消费者在药店稀里糊涂就买了“山寨药品”。
8
假专家“站台”
有些广告中的专家,打着“协和”“北医”“医院”等旗号,骗取信任。其实只要一核实就会发现,这些“专家”们,有些是“专职演员”;另一些专家身份虽是真的,但他们完全被蒙在鼓里,对该广告毫不知情。
3招摆脱虚假“神药”
不想在买药时花冤枉钱,除了不信广告中过分夸大的疗效,也不要盲目听信病友推荐的药品。
购买药物时,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根据适应症和自身情况选药。此外,要记住的3个原则。
牢记禁用词汇
广告中出现下列《广告法》中禁用的词汇要警惕。
最:如最新科技;
一:如全国第一;
级:如世界级、国家级;
首/家/国:如首款产品、独家配方、世界领先等;
专供:权威相关,如专供、专家推荐等。
疑难杂症先就医
虚假药品广告主要集中在难治、无特效药、有病耻感的疾病上。
比如癫痫、勃起功能障碍(ED)、皮肤病、糖尿病、癌症等。患了这些疾病,要了解相关的健康常识以及目前的常用疗法,医院询问医生。
学会查药品批文
如被药品广告说动心了,不妨先到国家食药监总局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治疗好白癜风互助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