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庚锡丽江古城规划其二丽江古城的形

北京根治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8.html

《丽江府志略》载:宋太祖乾德三年(年)挥玉斧曰:“此处非吾有也。”云南与中国隔绝,段氏窃据,垂三百年,时丽江为麽些蛮醋醋所据。宋代,纳西族各部落已逐步形成比较集中的强大势力。虽属大理国管辖,但已达到能和大理国政权分庭抗礼。《大元一统志》和《木氏宦谱》中写道:“南诏衰后,大理亦莫能有其地。”“段氏虽强,亦莫能有。”当时丽江纳西族地区的经济也得到发展,达到“土地肥饶,人资富强”。战乱的减少,局势相应稳定,经济得到发展,是产生建设古城的基本因素和有力的经济基础。地方史记载“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元初”,那是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中叶,距今已是八百年的历史了。

丽江古城

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年),元宪宗遣太弟忽必烈率十万大军攻打大理国,革囊泅渡金沙江到丽江境。元朝军队曾驻扎在玉河流域的村落里。纳西人对元朝军队称“阿余”,村寨叫“畅”,驻扎有元军的村寨叫“阿余畅”,即现古城新义社区大石桥西面、北面的中和街、仁和街、密士巷、积善巷一带。现古城区大研粮管所原是一块大草坪,叫“阿余闹当”,汉语“闹”与纳西语同音同义,“当”是场地,“闹当”是噪闹的场地,“阿余闹当”是元朝军队噪噪闹闹操练的校场。“阿余畅”(ayiqcail)、“阿余闹当”(ayiqnalddaiq)这两个地名,是忽必烈征大理过丽江时改的地名,却遗忘了原来的名称,但也是沿用了八百年的古老地名。玉河畔,大石桥至大研仓一带为元军驻扎休整、操练兵马的重镇。宋末元初,古城已是一座有能力供给元军驻扎、休整、操练兵马的小城市。

元军到丽江时,叶古年的二十二代孙,丽江坝的纳西族首领阿琮阿良,元史称麦良,于喇叭(labbaq)(今玉龙县石鼓镇)迎接忽必烈,并帮助元军征战,屡立战功,得到信任和重用,被授为茶罕章管民官,逐步成为纳西族中势力最大者。至元八年(年)改为茶军章宣慰司。至元十三年(年),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之名自此始。至元二十二年(年),改为丽江路宣抚司,之后所在巨津州半空和寨(今玉龙县巨甸镇)。元朝始,丽江重新成为中央统一的行政系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紧密地与内地联系起来,丽江由“土多牛羊”的畜牧业生产为主,发展为“民田万顷”的农业生产与畜牧业并重的社会经济。农业生产逐步跃居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地位。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生产农业发展。《元统志》记载着丽江通安、巨津两州的土产数十种,农产品粳糯、麦、粟。手工业产品有毡、布、绵油。矿产品有金、滑石、朴硝。此外还有畜产品、山货、药材和果木等多种品目。众多产品的出现与不断发展,说明纳西族地区各项生产事业的发达。促成了交易商品的场地市场形成与发展。以满足互通有无、交流生产产品的需求,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各种地方史籍记载看,到明朝初期,古城区城内已有居民干余户,已具一定的规模。明初,洪武十五年(年),朝廷派30万大军统一云南。纳西首领麦良第四代孙阿甲阿得率众首先归附,并随朝廷军征战,屡立战功。征战有功,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册封阿得任世袭丽江土知府,治所由金沙江畔移至大研厢,从此始古城成为丽江纳西族地区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洪武三十年(年)升为丽江军民总管府,丽江领通安、巨津、宝山、兰州及临西县。

木得受册封后,带着贡品丽江民马,赴京朝觐皇帝谢恩。回来后大动土木,营建土司府署,即后人称的“木府”。据传,木得仿南京紫禁城之制建设木府,及对古城进行大规模的拓展建设,使之成为较大的高原城市。为营造木府,曾派人到内地考察,并聘请回来一批营造技术人才、看风水能做阴阳官的地师以及木匠、石匠、泥瓦匠、画匠、焙烧瓦匠等前来参加建设。

古城成为木氏土司的统治中心后,木氏家族从发祥地白沙芝山麓岩脚村迁到古城内居住。

明代以来,在中央集权的庇护下,丽江纳西族地区得到了一个发展的良好时机。历代木氏土司,实行了改良耕作,兴修水利,开发金、银、铜、铁矿山等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有利措施。“矿产独盛,宜其富冠诸土都”,木氏土司经济实力雄厚。

欢迎内地军队到丽江开垦。欢迎商人到丽江经商,从中原请来建筑人才,在内地的七十二行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也邀至丽江来发展。民间口碑流传,因犯上,充军到当时视为“南蛮”之地丽江的钦犯,木土司视为能人,把原姓氏改为“和”姓,愿做顺民者,就可得到地基、资金等长期居住的方便条件。木土司实施引进人才的一系列开放政策,促进丽江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丽江古城的建设、发展和繁荣。外来的人员遂落籍丽江,时间长了,也被同化了。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在扩大。

木土司在辖区内,有“聚则为兵,散则为民”,有战事时打仗,无战事时务农的全民皆兵制度。“蒙瓜”(muqgua)(“蒙”是兵或叫军人,“瓜”是管理,纳西语组词,名词在前,故“蒙瓜”是管理军人的意思。)是木土司制定的军事管理机制,军政合一的政权组织机构。

“崇勇尚武是纳西族民族精神十分突出的一个方面”。东巴经中就有尚武精神的经书《武士的来历》《武士颂》等几十种经书。象形字东巴文化中“当”(ddaiq)是指能人,其字形是一个持战器或持指挥作战令旗的人。木氏土司拥有一支勇于战斗的武装力量“麽些军”。

东巴象形字“当”

木土司建设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史称明末清初木氏尚能调动“雄兵十万”。由此可见,军事力量是相当强大的。

木光《木氏土司文治武功的重要业绩》写到,“木氏府衙及所辖州县平时也留守一定数量的骨干兵力,并在农闲季节军训壮丁以备出征调集”。还建设有补充兵员的预备机制。

《木氏宦谱》载,明皇帝令木氏世官守石门(丽江石鼓镇)以绝西域。守铁桥(丽江塔城)以断吐蕃。

西番连年不断地骚扰边境的安宁,以西番地广人犷悍,俗分其势而杀其力使不为边患。对滇川藏三角区无暇顾及的明王朝,唯一的治番是依靠木氏土司来节制此区各土司。木氏土司审时度势,向西番藏区发动了扩充势力的战争,将势力扩展到中甸、芒康、木里、稻城、乡城、得荣、巴塘、理塘等藏族聚居区。

据《丽江文史资料》载,木土司在残酷压迫、剥削占领区各族人民的同时,也把纳西族地区生产生活上及文化上一些较先进的技术带到藏区。在《巴塘历史沿革》的文章中写到,“纳西族人善于修沟造田,打墙建屋,种植水稻。巴塘东南区的大片梯田即在纳西族人带动下开出的,现在,白松乡的六托、白松两村还在种着水稻。这是巴塘县唯一产水稻的地方。”为纳、藏文化和技术的交流起了促进作用。木土司投巨资支持藏区喇嘛教,修建了不少喇嘛寺,据说,现保存的昌都以北的噶玛丹寺的建筑风格,颇似丽江寺庙的建筑特点,并给寺庙捐献各种宗教文物及金钱,受到藏区僧俗各界的敬重,尊称为木天王。

用刀枪剑戟、弩弓射箭等冷兵器作战的时代,碉楼是军事上强有力的防务设施。木土司为巩固统治地位,建设军事堡垒,加强防卫。

黄山(狮子山)

黄山是丽江坝子突起的山冈,酷似坐狮也叫狮子山。是方圆平方公里坝子中央的制高点。山上可眺望到丽江坝各个角落的动态。若有紧急情况,燃放烽火,以传达信息,是个军事战略要地。爬山延伸的古村落黄山街,把狮子山分为南冈与北冈两个部分。北冈南北向长,东西向窄,冈上有棵古树名木,以酷似“学”字而名“学字树”。树西侧是山梁坪场,场内布满残垣痕迹。儿时听老人们讲过,这块场地是“木老爷碉楼群”遗址。岁月蹉跎,几百年过去了,只留下口牌流传,一堆堆乱石和残垣痕迹。其上已长满了杂草和野花,还留下了一个被破坏的盛水用石水缸残痕。山腰间有一棵形似“义”字的古树名木“义字树”。树以北有一块操练场,场北端砌成一个平台,沿凹踏步拾级而上,台高约1.5米,像是操练兵马的司令台。山冈周边山腰间还有几块人为造就的操场。新中国建国初期还保留了这个状况。山冈上有两个古建筑院落,文昌宫寺观与净莲寺庙宇。《乾隆丽江志略》载:“文昌宫,在城西门口内,知府杨馝迁建,知府靳冶岐重修。”文昌宫原建盖在现五一街某处,清雍正年间才迁建在狮子山上。《光绪丽江府志稿》载:“净莲寺,在府城西北狮子山上,毁于兵燹,光绪二年双石桥村人重建。”乾隆八年(年)修的《丽江府志略》书内还未提到净莲寺这个庙宇。狮山上建盖净莲寺的年代更晚些。明代,狮山北冈除“木老爷碉楼群”和几块校场外,没有其他建筑的留传,可能是壮丁军训和军旅集结点之一。

历史上,纳西先民从青海河湟地带迁徙到川西的岷江上游一带,创造了碉楼居住文化。后来纳西先民向南迁徙,逐渐聚集于丽江,完成了迁徙之旅,纳西先民远离故里,在丽江一带开辟了新的天地,繁衍生息。约一千年后的明代,纳西族发展成为滇川藏三角区域一个强盛的民族。重返康藏故里,武力征服,沿途筑起老祖宗发明的碉楼。一千年前以居住兼防卫的碉楼,一千年后,碉楼已变成防务与威慑的作用。

纳西族学者考察研究,昔日木土司向外用兵路线图文章中,均有有关碉楼的报道。

戈阿干在《滇川藏交角区木氏踪迹》载,“居家”(jjujje)意堡垒,即“纳西人的堡垒”。在盐井一带藏族和纳西族民间,它已成为一个特殊的专有名词,可见当时木氏“一程程一寨寨”,构筑堡垒一事在沿途各族人民脑海中所留印象的深刻程度。

潘发生在《丽江木氏土司向康藏扩充势力始末》载,在四川木里俄亚大村现所居的0多名纳西族人,传说是明代由木土司从丽江迁移来的,至今已有20代。平时为木氏开荒种地,战时聚集为兵,驻守碉楼。

杨福泉在《略论木氏土司对藏区的管理》载,每攻下一个地方,“木天王”就筑一个碉楼,留下一些士兵戍守,然后再往前进兵。

纳西族学者郭大烈曾考察过澜沧江流域和木里一带,据当地老人讲,以前“木天王”每带兵前进一天,连夜奋筑碉楼,任命一个“本色”(bbeisui)(村长)留下一些士兵,第二天继续前进。虽历经几百年风雨,这些碉楼遗迹仍随处可见。

“丽江东连巴蜀,西界澜沧,南临鹤剑,北则直接吐蕃,雪山绵亘千里,而金沙界之,所谓天险”,“山川形势之险,其山川之扼塞”。木土司在边哨、谷口、关隘要冲,即一夫把关万夫莫闯的险要之处,派兵驻守碉堡。丽江倚为天堑,是易守难攻之地。自古有“丽江口袋底”之说,是来犯之敌,进得来,回不去之意。古代,在“唐宋之际”,纳西族抗击来犯的“崩族”,进行过一次刀光剑影的血刃之战。“崩族”战败,全军覆没在玉龙山脚下,古地名叫“崩施”。“崩施”的纳西语意是“崩族”死亡地,现白沙乡也。“桑束开”,血流汇成沟渠之意,现白沙乡文化村。“崩施”(bbesheeq)、“崩施桑束开”(bbesheeqsaiseeqkai)两个古地名作为历史的见证沿用至今。

白沙

“民无城郭之卫,常何以居?而变何以守?”是古代筑城的重要性之所在。明代丽江有牢固的防护设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抵御外来之敌的能力,无城郭也无所畏惧,丽江没有城墙。

木字外加框是“困”字,木土司不愿“困”在城内,作茧自缚,而是胸怀大志,向外扩展势力。除管理木府所属的通安、宝山、巨津、兰洲、临西四州一县外,极盛时,其西及西北与今缅甸接壤,北面达大渡河以南的巴塘、理塘,东北至木里,东北已达雅雅砻江流域的五所的一部分。管理着“乌鸦疾飞七天”的广阔领地。

明末,崇祯十一年(年),地理学家徐霞客旅行到丽江,在他的《滇游日记之七》中记载丽江古城“民房群落,鳞次栉比”,“居庐骈集,萦坡带谷”。古城内有山有水,房屋高低错落有致。是一座美丽而繁华的小城。“矿产独盛,宜其富冠诸土郡”,也是一座经济繁荣的城市。

注:文章选自木庚锡《丽江古城规划与建筑》第一章第二节《古城的形成和发展》

木庚锡,年8月出生于大研镇黄山街(现丽江古城新华街),已故。清末抗击法国侵略者名将木占春四代嫡孙。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从事建筑工程技术工作42年。其中年至年初这段时间到云南工学院建工系、建筑设计进修班学习,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进修班学习及旁听建筑史、城市规划、建筑物理、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园林、美术等学科。

农村住宅设计竞赛多次获得云南省和全国优秀奖,收入《优秀方案集》。十余篇学术论文收入有关论文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民居专业委员。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会员。

丽江县工程系列技术职称初评委副主任,丽江地区城建系统技术职称中评委成员。丽江市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地震恢复重建专家组成员,也是市建设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丽江市古城区重点项目专家组成员。

曾先后主持丽江古城民居建筑的恢复重建,和一系列的纳西族民居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还主持了昆明海埂民族村的纳西族村,北京中华民族园里的丽江古城一条街的建设。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第二、三、四、五、六、七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常委,丽江市古城区第一届政协委员、常委,获“优秀政协委员”证书。入选《全国政协委员风采录·云南篇》。

文章推荐李群育执行主编和月波责任编辑叶紫和正钧图片来源网络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hy/85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