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的辨证论治,这12个药方简直不要

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说法。痔疮的类型有很多。从位置上看,可分内痔、外痔、混合痔。从发病机理上来看,有实证、有虚证。我们今天谈的,乃是最让人难受的一种痔疮。这种痔疮,乃是湿热所引起的。关于痔疮的起因,古来医家一直都对湿热二字,有所体认。比如《丹溪心法》里面就说:“外伤风湿,内蕴热毒”。《外科正宗》则认为:“夫痔者,乃素积湿热……”。更早的《素问》则强调:“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胡椒辛辣……”。具体来说,就是因为饮食不当,或疏于运动,导致湿邪内蕴,日久化热,冲注肛门而成痔疮。无论是内痔还是外痔,都可以看到湿热的影子。

湿气引起的痔疮症状

就内痔而言,湿热所致的患者,多舌苔黄腻,小便发黄,痔疮伴有出血,而且血色污浊,排便困难且不爽,总似排不干净,肛门坠胀疼痛。就外痔而言,更难受,这就是肛门处肿痛,有异物感,经常感觉便秘或者便溏,舌苔黄腻,痔核潮红。另外,由于湿邪下注,所以“菊部”更容易在疼痛的同时,潮湿、瘙痒,令人坐卧不宁。

内痔的辨证论治

1.肠风下血症状: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治则:宜用清热凉血袪风的治疗方法。中成药:槐角丸。止痒痛,消肿聚,驱湿毒。清肠疏风,凉血止血。中成药:痔炎消胶囊。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止血,止痛,消肿。2.湿热下注症状: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治则:应以清热利湿止血治疗。中成药:地榆槐角丸。脏腑实热、大肠火盛所致的肠风便血、痔疮肛瘘、湿热便秘,肛门肿痛。中成药:痔速宁片。解毒消炎,止血止痛,退肿通便,收缩痔核。外用:化痔栓。清热燥湿,收涩止血。大肠湿热所致的内外痔、混合痔疮。外用:肛泰软膏。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燥湿敛疮,消肿止痛。适用于湿热下注。3.气滞血瘀症状:肛内肿物脱出,肛管紧缩,坠胀疼痛,严重者肛缘有血栓、水肿,触痛明显。治则:以理气祛风为主。中成药:三七化痔丸。清热解毒,止血止痛。用于外痔清肠解毒;内痔出血脱肛,消肿止痛,收缩脱肛。外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4.脾虚气陷症状:肛门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红或暗淡,面色无华,头晕神疲,气短懒言,食少便溏。治则:宜补气升阳举陷。中成药: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用于体倦乏力,内脏下垂。中药粉剂:松花粉+黄芪粉。松花粉具有收敛止血,燥湿敛疮之功,归脾、肝经。黄芪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脱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归肺、脾经。

外痔的用药方

1.芒硝15克,野菊花60克,加水毫升,煎煮10分钟,外洗肛门,每天1到2次。此方对于肛门处因为痔疮而起的湿痒、疼痛,局部的热痛,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方剂来源:《中国民间单验方》)2.秦艽10克,防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柏15克,泽泻15克,香附15克,大黄30克,芒硝30克。此方除了清热和活血化瘀之外,用了不少燥湿除湿的药材,是针对湿热型痔疮的有效配伍。本方最好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应用,它是对于湿热下注所致外痔的复杂外洗方,在几乎所有的肛肠外科中医治疗专著中,都被视为最佳用药方案之一。

痔疮的预防

1.体育锻炼;2.预防便秘;3.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4.保持肛门周围清洁;5.避免久坐久立;6.注意孕产期保健;7.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end

1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hy/75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