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的光影故事,老成都的记忆
成都潮攻略
看到了一篇关于老照片的帖子,比心君的怀旧情节一下被勾了起来,于是心血来潮整理出这篇稿子,帮你找回那段老成都的记忆
老成都影集
源于网络时光飞逝,老成都的记忆除了那些留在那些黑白照片,多数都随城市的发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1.天府广场
几十年前的天府广场,已经颇具一些规模,作为成都市的地标性建筑,风雨几十载依然矗立着,展现着成都的生气。
天府广场旧照
天府广场近照
2.春熙路
若干年前的春熙路人群零零散散,如今则扩大了几倍,加上和天府广场、红照壁、IFS、太古里、太升南路相连,显然已经是成都的一个新“地标”新名片。每到节假日这里就会聚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熙来攘往,如登春台,这就是写实的春熙路。
春熙路旧照
春熙路近照
3.人民公园
从“少城公园”更名“人民公园”,这里的一草一木还如当年那般茂盛,只是里面闲聊喝茶的人们,已然不知更换了多少.......想要体验成都人的生活节奏,这里是最佳之选,一把扇子一壶茶,一座就是一宿,故事在这里流传,情怀在这里寻回!
少城公园旧照
人民公园近照
4.太古里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成都和尚街,现成都太古里。时光不仅改变着我们的装束还改变着我们追求,又有谁能够想象得到,若干年后的这里会如此繁华
太古里旧照
太古里近照
太古里近照
5.九眼桥
九眼桥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作为成都市的“网红”地,九眼桥的“文化”可谓人尽皆知,不过早些年前,还只是祥和安静的一座古桥而已
九眼桥旧照
九眼桥近照
6.宽窄巷子
多年以前路过这里需要结伴而行,多年以后路过这里想要结伴而行,前者是因为空巷吓人,后者是想一起尽兴畅玩,城市的发展将这里打造成为了知名景点,变成了如今的打卡圣地。
宽窄巷子旧照
宽窄巷子近照
怀旧,不是因为有太多故事,只因为我们都从过去的岁月中走来,带着一颗憧憬未来和怀缅过去的心。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变迁,多年前如此多年后也如此,大家有空就多去走走,留下一些光影故事
比心娱乐——让城市不再陌生
这些老成都的童年记忆,瞬间戳中泪点城市如同一个手掌
布满大街小巷的掌纹
而在大多数老成都人心中
这些成都“第一家”
是他们记忆中最深的纹路
也是我们童年最纯真的回忆
这些地方曾经火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
而如今
却再也没有了当年的辉煌
甚至早已消失……
成都第一家电影院
年
时光回溯到民国时期。翻开厚厚的《成都电影志》,里面如是记载:“青年宫电影院前身是新明电影院,修建于年。在20世纪30年代,成都四大电影院是新明、智育、昌宜、大光明。”四家电影院中,最早成立的是新明电影院,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青年宫电影院。
民国初年,时髦的成都人已经能被惊险诙谐的美国影片逗得惊呼大笑了,尽管,那时没有翻译配音的原片。
年,两个女子推自行车走过电影院门口。刘陈平摄
那时电影是最新潮的娱乐。和当年上海、北京的影院一样,当时的观众多为上层人士。
上世纪70年代影院放映的影片多以新闻纪录片为主。到了80年代,一大批故事电影在这里上映。
《卓别林》、《刘三姐》、《阿诗玛》、《魂断蓝桥》、《地道战》、《卖花姑娘》、《泰坦尼克号》都曾在这里上演。
那个时候,确定恋爱关系的仪式,就是去看一场电影;
那个时候,这里的银幕曾经上演历史风云、人间世相;
那个时候,这座影院的故事也如一部电影般精彩流传。
成都第一辆公交车
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那时的成都中心城区面积仅有18平方公里,仅是今日的约16分之一。
公交车早已是居民生活之中离不开的公共服务设施。而成都的第一辆公交车,年就诞生了。但是所谓的公交车其实只是改装的旧货车。
在同年7月1日,成都的公交车登上历史舞台,16辆旧货车改成的公交车开通了从梁家巷到盐市口的第一条公交线路。
成都第一家五星级酒店
年
四川锦江宾馆(四川锦江宾馆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年,由朱德和陈毅两位老帅亲自选定了“锦江”这一馆名。年,锦江宾馆荣膺五星,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首家五星级酒店。
五十年代锦江宾馆
锦江宾馆是成都籍中国建筑大师徐尚志的代表作,也是成都市早期的地标性建筑。在年锦江宾馆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公布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在上个世纪中叶的建筑中,锦江宾馆出类拔萃
锦江宾馆在四川政治经济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四川省最重要的外事接待口岸。众多中外政要名流及商业巨擘的下榻光临,也使锦江宾馆声名远播。
先后接待了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众多外国政要也曾下榻光临,如美国总统卡特、布什、国务卿基辛格、英国首相希思、德国总理科尔、法国总统希拉克等等,瞬间都觉得高大上!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即使在高楼大厦造型各异、鳞次栉比的今天,锦江宾馆仍风采依旧,伫立在锦江河边,看着这座城市的变化。
成都第一家新华书店
年
成都人民南路新华书店创建于年,是建国后成都市第一家新华书店,一座灰色的两翼合围式四层大楼,这也是解放后成都的第一座苏式建筑。
店内读者踊跃购书
当时的新华书店对面是人民百货大楼,代表这座城市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在此交相辉映,老成都人喜欢亲切地称呼它们为成都的“清华(新华)”和“北大(百大)”。
旧址重建的天府书城
年,由于成都政府改造,人民南路新华书店被拆除,由政府安排在原址重建城市之心大厦。新华书店不仅见证了成都的文化发展,也是几代成都市民的文化记忆。
成都第一家宫廷糕点
年
宫廷糕点系四大名点之一,清乾隆年间成为贡品,凡历三百余年,久盛不衰。
年,成都第一家"宫廷桃酥"店开张营业,首次宫廷名点引入成都。自此,"巴蜀始闻桃酥香",蓉城普通市民也可以品尝到昔日的皇室贡品了。
宫廷糕点几乎是地道成都人都拥有的共同记忆,是国营食品时代“遗存”下来的,所有点心都是论斤售卖。这20多年来通胀严重,但它仍然是价廉物美的。在不少老成都人的心中,这个味道代表着成都味儿。
成都第一家麦当劳
年
年,醒目的大红底色和金黄“M”,像一缕烟花般,点亮了成都人的生活。
虽然最初只有巨无霸、鱼柳包、薯条和可乐等,但让尝鲜的成都人倍感幸福。每天都人山人海,只能临时限定进店人数。
小的时候,在门口跟麦当劳叔叔合影是一件无比兴奋的事。每次考一百分,妈妈就奖励吃一顿麦当劳,而且每次必点儿童套餐,因为里面有玩具~
但是现在再也没有看到过这个叔叔了~
成都第一家连锁超市
年
成都本土自选超市开启了连锁超市的篇章。当年的互惠遍布大街小巷,而且大都占据着极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一般出门买个家常日用品都会在选择互惠。
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多家互惠超市逐渐倒闭,后来居上的舞东风、红旗连锁都逐渐代替了它在成都人心中的位置。
在16年3月,红旗连锁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正式宣布,红旗连锁基本完成对互惠超市的收购工作。
这个满含成都人回忆的零售连锁品牌,真正的告别了成都人的生活。
成都第一家游乐园
年
小时候,成都人最欢乐的记忆或许就在府南河这里。当时还没有欢乐谷,每到了放假或者周末,都想跑去游乐园做一次翻滚列车,坐在最前面的一排,享受一盘那种刺激,放肆尖叫!
还有整个公园里都会听到的“羊肉串”声:“来来,羊肉串,好香好香的羊肉串…”
年,因为市政拆迁,成都游乐园倒闭了。童年的纯真记忆,也随之被留在这里。
尽管现在欢乐谷、国色天香等游乐园越开越大,但说起成都游乐园,每个人心中都有挥之不去的怀念与不舍。
小时候最大愿望,就是坐一次这过山车。由于限了年龄、限制了身高,孩子时的我永远只能仰望着它。而如今,我条件都够了,游乐园却拆迁了。遗憾却莫过于此。
“老成都”的记忆作者:朱建国
踢毽儿、跳橡筋儿等传统游戏是儿时的美好回忆
10多年前,在成都闹市区东部锦江边,有一片低洼平房区,被市民们称为“老成都”。
“老成都”主要以锦官驿,以及大同巷、黄伞巷、存古巷、狮子巷等小巷组成。这几条深巷宽均不足两米,一直是步行街。典型的老成都民居建筑风格,在此保存得较为完整。同时,淳朴的市井生活也一直在此延续。
小巷深处
年,成都市东门大桥锦江河边的民居
由于大多数人家在此居住了60年以上,几乎都是四世同堂的家庭,只是儿女们成家后陆续迁居出去,但老人们总认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窝”,所以这里生活的老人居多。邻里关系亲如一家,谁家的事大家都知根知底,“人事关系”更是了如指掌。无论“外面”的生活有多精彩,他们却仍延续着浓郁的传统市井生活方式:做腊肉、灌香肠、推汤元儿、磨豆花儿、宰豆瓣儿、晒萝卜干儿……倒马桶、烤烘笼儿,就连孩子们踢毽儿、跳橡筋儿,也让“外来人”感到新鲜!穿过条条小巷时,你还会隐约听到阵阵川剧声;每天清晨那补锅、捡亮瓦、拿牛奶等各种响亮的叫卖声更是不绝于耳!据当年居住在黄伞巷44号老宅院里92岁的索大爷回忆,锦官驿,因早年是锦官城内最热闹的骆马驿站而得名,小巷中的四合院多为商人居住。
年,黄伞巷中刷马桶的太婆
大同巷7号88岁的幺婆婆,少女时大红盖头、凤冠霞帔、蟒袍玉带,乘坐八人大轿入的这间洞房,上的这张喜床。
补锅匠在这一带生意特别好
冬天凡遇太阳出来,左邻右舍就聚在一起做家务、拉家常。
锦官驿96号门前这口百年老井早已“退休”但周围居民对它的“辉煌”过去却记忆犹新,常到井边“触井”生情。
冬天只要出太阳家家户户都会晾晒衣裳
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做腊肉、灌香肠
“叮叮当,卖麻糖……”锦官驿的叫卖声
烤烘笼儿,一直是老成都人冬天取暖的唯一方式
做作业、打毛线全靠这15瓦昏暗的灯光下完成
小巷中的生活场景
大同巷倒马桶的老人
小巷中的童趣
锦官驿中的老茶铺
以前,这一带住户的燃料全靠蜂窝煤
年,锦官驿开始旧城改造,居民们陆续搬迁
年1月31日,多户人家举行告别锦官驿团年饭
年,因旧城改造,“老成都”逐渐消失,这里的“市井生活”也随之成为人们美好的城市记忆!
如今,这一片区已旧貌换新颜,除城市地标建筑的香格里拉酒店、时尚的兰桂坊外,一座座高档写字楼、豪华住宅区如雨后春笋。
未来,在鳞次栉比的摩天生活中,“老成都”的场景只能通过这些发黄的老照片,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笔者坚守拍摄20年,用镜头留住“老成都记忆”。
日前,在成都市有关部门举办的“锦江记忆”摄影大赛中,笔者通过这组照片夺得一等奖。本次摄影大赛旨在倡导人们对家庭温暖、邻里温情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