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180509/6223398.html
杨三郎的传说与滩里庙会
成新铭刘荣光张润柏
在富平东乡的刘集、施家、张桥和蒲城西南乡的荆姚、原任五个集镇之间,有一片东西长达三十华里,宽约五华里的白茫茫荒滩,就是解放前陕西出名特产锅板盐的产地。荒滩中间有座庙,叫
(中华字典注:
音三,叁之转声)庙,也叫水神庙,后人叫成滩里庙。
这个庙,每年三月十五前后,要过十天、半月,甚或更长一些时间的庙会。庙会始于何时?有待考查。仅就清康熙年间扩大重修庙宇来算,已有三百余年历史。
滩里庙会不但历史久远,而且规模壮阔盛大。人们说是全国闻名,陕西数一数二的盛大庙会,并不夸张。就拿抗日战争最紧迫的一九四一年来说,这年,黄河以东赶会的人是少了,但这里办起了滩里庙高级小学,学校和庙会筹办人,给庙会增添了抗日救亡的内容。如给祈神还愿者添了赛锣、芯子、高跷等民间社火,设了赛球、武术、演唱、说书等场地,这样就召来了较多的游客、侠客、师生和善男信女。这年,庙会前就约请了蒲城韩子芳创办的剧团,富平王碧海(又名王平)主办的正风剧社助兴,本来,这两个剧团(社),都有一些如韩崇喜、余巧云、张健民、王玉琴等新出师的名角演员,足使秦腔迷们饱尝戏瘾。但河北有名的马戏团,山东的杂技团,安徽的演唱队,河南耍猴、耍狗熊的等等,也都接踵而来、还有毛金荣领的剧团,段天焕的阿宫腔皮影,以及施家镇三荣(胡世荣、李键荣、樊茂荣)领的家戏班子等,都以抗日宣传、捐献、义卖、公演为由,到会演出,尽管这么多的戏场和演讲场,会期日夜几乎都是人山人海。
至于物资交流,更是场大物博。这年,由于战事吃紧,山西潞盐过不来,当地产的锅板盐就成了热门货。往年,锅板盐的绝大部分,要自己出外推销。这年不同,一些人为买盐而赶庙会,有的客商为贩盐而做来回生意,因此,这年的客商就比往年多。物资种类,除与往年共有的京广杂货、棉纱布匹,南北二山的山货土特产外,还有几处比往年较大的市场,一是牲口市,不光秦川牛、关中驴多,蒙古马,凉州毛驴,也比往年多,足足占了一、二华里长宽的盐滩。二是木市,各种木材堆放如山,会期未卖完,收麦前后仍在卖。三是白水、潼关、耀县的瓷货市,更是场面大,花色品种齐全。
这年庙会,就因人多、物资多,不仅为国家和庙会收集了比往年较多的资金,还使这里边农边盐的住户,得到了较多的收入。下刘村一老者说:会期,我村户户都歇客,家家都卖饭卖水,光卖茶水,凉、甜开水、生水,就使许多人家富裕了。
这样大的庙会是怎样由来和形成呢?得从
郎神说起。三郎神姓杨名三,人称杨三郎(中华字典注:《海篇》
郎神本三郎神也)。今王寮乡下杨村人,出生于唐贞观初年。三郎青少年时,家道很贫寒,是个靠卖苦力度日的憨厚农民。那时,王寮塬久旱缺雨,苦工卖不出去,只得到较好的卤阳湖(滩里庙周围)畔去谋生计。开始还好混活,旱得天长日久,这里仍是没人雇请。当时人们对汲水灌田没有研究,旱象严重了,只是跪在露天,对天扣头嚎呼,乞求天公下雨,三郎也跟着祈雨。
这里有关三郎祈雨成神的传说有两种:一种是当地人对天祈雨,三郎也跪着嚎呼,当地人轮换着跪拜,三郎独个伴跪到底。就在三郎跪拜多日的一天,天下了一场大雨,雨后三郎死了,死时仍跪在祈雨现场,人们认为:这场雨是因三郎心诚,感动了天公而下的。三郎的死,不是死,而是坐化成神了。另一种传说,说是三郎对着卤阳湖,向湖里的龙王叩头嚎呼,乞求龙王下雨,就在三郎跪拜多日的一天,这里雷电交加,倾盆大雨,雨后,三郎不见了,在三郎跪拜的地方,死了一龙。人们说三郎心诚感动了龙王,龙王未得玉帝旨意私下了雨,玉帝动怒,派天降神兵捉拿龙王。这里雷电、电大雨时,正是天将神兵捣毁龙宫,龙王被赶逃湖岸之时,三郎因感动龙王为己祈雨而获罪,便要了龙王身穿的龙袍,让龙王逃生,自替龙王服罪升天了。这两种说法,虽说不一,但都说是为祈雨而升天,且都说是三月十五日升天。此后,每年三月十五日,这里人都要祭奠三郎,这就是三郎开始受人崇敬的来由。
人们又说,三郎神很灵验,每年祭祀时肯下雨:富平人传说的"滩里庙会一场雨,宫里过会吹大风“。就是由此传后。正巧:在三郎死后的几年,普天下许多地区干旱,这里却风调雨顺。
当时的皇帝唐太宗本来就很信神,得知三郎祈雨升天的消息后,更信三郎的神威。便以天皇儿子之名,封三郎为三郎神,即水神,并旨意各地建庙祭祀。此后,这里便建起了三郎庙,也叫水神庙,这便是滩里庙的由来。
由此,许多地区,也都信三郎神,常常祈求三郎神使他们那里也雨顺风调,也就自建三郎庙,据说蒲、富三郎庙很多,像今王寮镇完小,就是在原三郎庙基上修建的,还有温泉河畔的今留古乡麻市村等地,都建有三郎庙。
大约经过很长时间,卤阳湖水干涸了,这里变成了一片干燥荒凉的碱滩。什么时候,因何干涸?正确的历史原因,有待考究。这里的人们把湖水干涸的原因,仍与三郎神联系起来。他们说,三郎神升天时,湖里的龙宫被天将捣毁了,湖岸被捣的破烂了。龙王逃生去了,湖水没龙治理而干涸了,因此,三郎神一直被人们崇敬祭祀着。
滩里庙会的形成和盛大,三郎神能在这里享祭一千多年,这两者在传说中有着密切的关联。开始,人们说,三郎升天了,被天子封为专司降雨的三郎神(也叫水神)了。并说三郎神与这里人最有缘分。所以这里就得天独厚,不然的话,三月十五前后为啥肯下雨呢?湖水干涸后,滩里普遍生长出茨蓬草(这里叫盐蓬草),人们传说,三郎神一生爱这里人民,升天后仍痛爱这里人们,说茨蓬草是三郎升天时那条龙的须、发和毛化长的。(因这种草的枝、叶像龙须,故又叫龙须草,可食用,人们又叫龙须菜)。提起龙须菜,这里人们无不赞赏它的美好和功绩,说龙须菜不知在过去缺粮时救过这里多少人的生命,还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刘守中、于右任、李根源等许多大人物喜吃这种菜。因此,人们不光把三郎神当降雨的水神来敬,还当普救众生的观音菩萨来祭祀。
与此同时,传说中人们还认为,既然龙须菜是龙的须、发和毛化长的,生长龙须菜下的碱土,背定是三郎神的躯体神化的。开始,人们试用滩水和滩土过滤后的水来调味,很有效。时间长了,人们觉得只能自食,不能出卖,便试用滩水熬盐,用滩里的土,经过曝晒过滤后的水熬盐,经过多次试验、研究和改进,便熬出了色泽透明,质量很好的黄、白两种锅板盐,这便是生产盐的开
始。锅板盐的生产,人们就深信三郎神把他的一切都贡献给这里的人们了,人们就更崇敬三郎神了,每年三月十五这天,来三郎庙祭祀三郎神的人就更多了。据一些老人说,这便是元末明初滩里庙会形成的开始。
滩里庙会的盛期,就是滩里普遍产盐的盛期,到明朝末年。这片广阔的荒滩,到处都是盐锅、盐棚和盐场,九社八十四堡的农户,几乎家家都熬盐,凡在这块荒滩有土地的户,差不多都盐,地多劳少户除自熬外,还雇请外地人来熬盐。这时光熬盐工约达万人,加上出外销盐和边农边盐的辅助劳力,总在两万开外。
滩里的水、土可以熬出盐,这种盐可治甲状腺肿等多种病症。滩土又可捞取芒硝,芒硝又是多种工业产品的原料。农民最看现实,也最讲饮水思源。当滩上
为他带来利益后,总认为一切都是三郎神赐给的,因此,也就把三郎神当就神中之神了,有些户,在家里,在盐棚里,也供奉起三郎神位,来三郎庙求神还愿的络绎不绝,会期更是人山人海。到清康熙初年,人们便重修扩大了三郎庙,除在庙内正殿塑有三郎神像外,还在四周的陪殿塑有无量、太白、牛王、马王、药王、娘娘等十多种神像,修有戏楼和来客宿住的一些房舍,并在殿前立碑记实,庙门前一对石狮壮观。
三郎升天的三月十五日,便成滩里庙例会的中心日期,此后,滩里庙会就形成了全国闻名,陕西数一数二的盛大庙会。
壮阔盛大的滩里庙会为啥能持续三百余年(清初至解放后),仍须从盐与三郎神的传说继续说下去。大量的锅板盐出产后,这里就出现了大量的过剩。每年都要很多人出外自找销路。为了把大量的盐很快的推销出去,要去很多地方,要去交通很不方便的山区,也要像王婆卖瓜一样,自卖自夸,除将锅板盐说得多么好,能治山区多种病外,还要将盐是三郎神化关联,说得神乎其神。在那神权统帅人们思想的时代,特别在山区,这样宣传卖盐就很生效,不但使盐很快销出,而且使三郎神的形象也到处传扬,无形中就变成了动员外地人,上赶滩里庙会的巨大力量。
“盐客”(外地人把推销锅板盐的人叫盐客)们走的地方越多越远,获利越大,三郎神传说就更远扬。外地一些商人就对经营锅板盐眼红,这里就出现了贩卖锅板盐的商客。盐商为了把贩的盐很快厚利销出,也要仿照盐客那样以三郎神威神话似的说教卖盐,自然就成了宣扬三郎神的义务宣传员。那时交通多不方便,外地商客为贩盐而带物资来赶庙会,或为赶庙会而销贩盐,做来回生意,这样,会期不仅赶庙会的人多了,而且物资更多了,不仅庙会盛大,实在说,也是一个规模壮阔的盛大物资交流会。
为了使庙会更盛大,外来物资更繁多,这里还在庙会期有许多优惠条件:如黄河以东商客凡带大宗物资来赶庙会的,船费由庙会代付;凡对三郎有过较大布施的,庙会期食宿优待;凡与三郎神有亲故的村庄,在庙会期设点摆摊,不收地皮费。生长杨三郎的今王寮乡下杨村和今华阳乡的一个三郎舅家村子,就是这样。这样就招揽和召来了更多的商客、游客和善男信女来赶庙会。
解放后,滩里庙会迁到富平东乡的中心点一一刘集镇,把滩里庙会改成了“滩里物资交流会”,仍用了“滩里”二字和三月十五日的到会日期。三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虽然物资交流会没有庙会那样壮阔盛大,但比过去繁繁荣健康的多了,如过去长达三四华里长的赌博棚,占赶庙会人数三分之一的善男信女再也见不到了。
现在,滩里庙的房舍、神像、碑石、砖瓦,经五八年的大跃进和“文革”两次运动,均搬迁、损坏净尽,仅留庙前石狮,现存张桥镇。
文史小档案
富平常用方言朋友叫伙计,坏人叫哈怂。侮辱叫糟蹋,怀孕叫有啥。生娃叫拾娃,养育叫抓爬。小孩叫碎娃,碎的叫渣渣。多动叫势翻,拉屎叫巴啦。哭叫嘶筋,同行叫厮跟。跑了叫揭哇,站住伮哈。周朴整理
来源:《富平文史资料汇编》(上卷)主编:张战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