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辨证用药法则26温病发热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最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温病发热,也包括瘟疫发热。就象近两年的新冠疫情,也是瘟病的一种,现在叫寒湿疫。去年2月份以后用中药治疗,经过三个多月,武汉清零,而且医护人员,义工,各地隔离人员,服务人员,在这个过程中未被传染,说明中药既能治疗,也能预防。

但是,从刘完素的《火热论》讲:“凡有发热症状的,不论其是内外所伤,不论其发生季节,不论其伤于何邪,都是热病,不能作伤寒医治。”,后世医家据此为温病立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反而把人们的思路搞乱了,导致现代人一见发热就清热解毒。

还有《温病条辨》讲:“伤寒之邪原于水,须遵六经辨证。温病之邪原于火,须按三焦辨证。伤寒是伤人身之阳,故喜辛温,甘温,苦温以救其阳。温病伤人身之阴,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从那以后,人们就更是把发热搞得乱其八糟了。他把伤寒与温病对立了起来,也把三焦辨证与六经辨证分开来看,本来是一,却硬要分开,不值得效法,反而把医理病机彻底搞乱了。

现在更加上西医的细菌病毒说法,消炎杀毒盛行,搞得我们现在的医生不知道该怎么治温病了。有的人就眉毛胡子一把抓,西药也用,中药也用,反正用完了还没好就是治不了,听天由命吧。

要知道,《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治疗的方法,考虑非常周全,我们要去细读,领会才能灵活运用。比如,白虎汤,承气汤,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六味地黄汤,葛根芩连汤等,都是治热病的药方,我们如果明白其中的用药机理,随证加用桑叶,菊花,金银花,滑石等,还不一样吗?偏偏《温病条辨》要弄个三焦辨证,上焦有热用荆芥,薄荷,菊花等轻清发散之药,中焦有热用石膏,黄芩,黄连等清热燥湿之药,下焦有热用泽泻,猪苓,滑石,栀子,大黄等清热利湿攻下之药,辨证单从部位分开,真的有点不合适,这和解剖学的机械论有什么区别呢?

举个例子,眼睛干涩在《温病学说》认为是上焦有风热,要用菊花,桑叶等。而在《医理真传》看来,眼睛干涩分阴证与阳证,阴证是阳气不足,气化以后的津液不能向上运行,眼睛得不到很好的滋润,所以干涩,要用温热的中药来治疗。阳证是体内有邪热,向上影响到眼睛,导致眼睛干涩,要用清热发散的药来治疗。我在临床实践,经常遇到阳气不足,津液不上上润的眼睛干涩,就用四逆汤,理中汤加味治疗,很快就好了。怎么就一定是用菊花,桑叶呢?当然若是有热,也用桑叶,菊花。但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干涩,用桑叶,菊花熬水外洗都能暂时缓解干涩。

而《伤寒论》是从整体来考虑的,如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加石膏等都考虑了外有郁闭,内有热邪,内外是一体的,这些病症,身体大热,高烧,还不出汗,口渴,喝水多,人还很烦躁。白虎汤是考虑热在肠胃还没形成干燥的大便,全身都是一团火热,大热,大渴,大汗,所以重用石膏,然后加知母等滋润之品。用三个承气汤,调胃承气,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是大热已经在肠道形成干燥的大便,肠道中大便形硬结,拉不下来,所以要用推荡攻下,软坚散结的药,还要用理气的药来帮助攻下。若是热病久了,就会伤了阴血,那就要用地黄,麦冬,百合等滋润的药来治疗了。我们想想,这一整套完整的用药体系,上中下三焦又怎么能分开呢?人身虽然分了体表和体内,也分了上焦,中焦,下焦,但是气血周流全身,却是一个整体,无论寒热均要整体考虑才可以。

这也是本次新冠疫情的国家处方——清肺排毒汤,为什么会出自《伤寒论》的原因。清肺排毒汤里面用了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射干麻黄汤,加减化裁而成的,这些方子全是伤寒论里面的。全面考虑了解表,清热,利湿,宣肺,建中扶正气这些问题。清肺排毒汤是中医经典方剂组合,包括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由21味药物组成,包括麻黄9、炙甘草6、杏仁9、生石膏(先煎)15-30、桂枝9、泽泻9、猪苓9、白术9、茯苓15、柴胡16、黄芩6、姜半夏9、生姜9、紫菀9、冬花9、射干9、细辛6、山药12、枳实6、陈皮6、藿香9,水煎服,一天一服,3服一个疗程,早晚两次(饭后40分钟),温服。如果按三焦辨证,很难配出这样的药方来。据报导,这个药方是河北的一个民间中医葛又文研制出来的。也只有对《伤寒论》这部经典的医理很通透的人才可能快速的根据疫情症状来拟定处方。

温病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以后但热而不恶寒,口渴饮冷,脉数。治用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等。发表清里是治温热病的根本大法。

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若发热恶寒,是表未解,用辛凉发散剂解表,如石膏,桑叶,菊花,荆芥,薄荷等。若表已解,但热不寒的病症,要用白虎汤,还可用栀子豉汤。若高热不退,可加佩兰2克,薄荷2克,以清肌肤之热,然不可多用。表未解者,一定要用麻杏石甘汤,因为麻黄开表的作用是其他药无法替代的。

若温病误用了麻黄,桂枝,就容易出现出血的症状,此时,即使是辛凉解表药也不能用,如桑菊饮,银翘散等都不可以用,因为已经出血了,不能再发散。若患者眼屎多,口臭,高热不退,这时候,如果服用了逍遥散,就会损害视力。已经是阳明热病了,就应该快速的清热,一定要重用石膏,玄参等辛凉清润的药,才能把这种高热退下来。而麦冬,地黄不能用得太早了,因为凉血,容易导致邪气出不来。有干燥的大便停留在肠道中,那就一定要用芒硝,大黄,这些苦寒泻热的药。即使没有干燥的大便,也可以用芒硝,大黄来泄肠胃的热邪。

怎么来分辨伤寒与温病发热呢?

一般来说,患温病的人有体臭,特别是瘟疫病,只要靠近就容易闻到病人身上有一股臭味,这股臭味就是具有传染性的气体,这也是要戴口罩的原因。而伤寒发热的人,身体就不会发出臭味来。

温病的人,脸上看上去有一层灰垢一样,不清爽。而伤寒病的人一般不会脸上没有这种现象。

再一个就是看脉象,伤寒脉浮紧或浮缓,温病脉多洪滑数。

就病机而论,温病是有外感,但内热偏重。伤寒是内气已虚,恶寒偏重,内热较轻。若两病兼有,则合辛温辛凉,用麻杏石甘汤,可表里双解,这也叫寒包火的症状。

如有人三伏天畏寒,舌苔黄,这是内热太重,应该越婢加术汤,来发越脾胃的湿热邪气。

如果温病一起,就只是发热,一点不恶寒,表明外寒已尽,经络已通,热透出来了,但内部这个热,一直停不下来,所以会脉洪滑数,此时手足都已经热了(如果有表寒,发热的人就会有足凉的感觉。)。患者就不想盖被子了。这个时候,就必须清热,用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里面的石膏可以清热并稳定神气,知母可以滋阴并稳定肾中阴阳。但知母太寒,老人应该改用麦冬。要知道,温病下不厌早,伤寒下不厌迟。

治疗温病,不可以强迫患者发汗,特别是津液不足的情况下,不出汗,我们不能用外面加热的方式强迫发汗。如果发出来的汗一颗一颗不流也不干,是少阴汗。一旦见到少阴汗,就要马上服用大量滋阴强心的药物,如参附龙牡汤。牡蛎可敛助心气,但寒大,故遇寒重的人要加肉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hy/104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