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看柴胡加芒硝汤。
原文第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这一条讲的是少阳误治引起的柴胡加芒硝汤证。伤寒到十三天还没有好,出现了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
日晡所就是日晡前后的那个时间,所就是某个时候左右的意思,日晡是下午三点钟,日晡所发潮热就是下午三点钟左右,出现潮热,这个热象潮水一样来去有时。
胸胁满而呕这是少阳证,日晡所发潮热是阳明证,因为下午三四点钟正是阳明燥气旺的时候,自然界的燥和人身上的阳明燥气相呼应,阳明抗邪的功能就强大,这时候就发烧,所以日晡所发潮热就反映阳明燥热成实了,阳明有燥热,应该就是大便秘结,一般日晡所发潮热多半代表了大便燥结的问题。
已而微利,发潮热以后还有微微的腹泻。大便秘结,为什么还会腹泻呢?仲景接着就解释了,这本来是个柴胡证,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本来用大柴胡汤就可以了,和解少阳,泻下阳明,病就好了,可是还没用大柴胡汤就下利了,而日晡所发潮热的症状还在,这是为什么?
原来是前边的医生一看有大便秘结,就用丸药泻下。汉朝的泻下丸药一般都是巴豆剂,巴豆本来是燥热之药,虽然泻下,但仍然解决不了燥热的问题,所以虽然有腹泻,可发潮热的症状还在。
对于这种情况,仲景给的解决办法就是可以先给小柴胡汤,因为有胸胁满而呕的少阳症,这个胸胁满而呕的少阳证,和日晡所发潮热的阳明症比较起来,少阳证偏表,阳明证偏里,根据仲景先解表再治里的原则,就先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后再治里,治里仲景用的就是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加芒硝汤就是小柴胡汤中加入芒硝,小柴胡汤减至原方的三分之一的份量,熬好药后再化入10克芒硝,在火上再滚一滚,就可以分两次喝了。
芒硝这味药我们在前面讲的调胃承气汤时接触过,说它性味咸而苦寒,在承气汤里是攻坚用的,就象刀一样可以把秘结不通的大便切成一片一片的便于排出。而在柴胡加芒硝汤里,展现了芒硝在承气汤中的另一个作用:泄热。
柴胡加芒硝汤就是和解少阳,泻阳明之热。柴胡加芒硝汤的症状是轻微腹泻而有阳明潮热在,因此加芒硝这一味药就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的基础上,可以泻去阳明潮热。由于柴胡加芒硝汤证已经有轻微腹泻了,所以这里芒硝所起的作用肯定不是攻坚,因为根本就无坚可攻,而是泄热的,因为有日晡所发潮热的症状在。这个作用我们以后还可以在承气汤系的比较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
在实际应用中,胡希恕老先生给了更简便的用法,就是熬一副小柴胡汤,不是分三次喝吗?先喝两次,第三次喝的时候冲入芒硝,就是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的用法了。
END我就知道你“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