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巧借世间品性各异的诸物,使其有益于

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41071.html

?

怕疾病就学伏羲龙回向内心

皈依自然

中医药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天人合一、阴阳互根、五行制化的以“气-阴阳-五行”为基本思维模型构架的形神合一、身心并养的养生保健与临床治疗理论,它既不是宗教唯心的迷信,也不是科学唯物的实验,而是全息唯象的感应与动态唯生的依变。

由于中医以天地人为统一整体,以人体精气神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人的身心灵为主要实施对象,所以中药性味理论认为,药(食)物寒热温凉四气和酸甘苦辛咸五味是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关键。

如早在《周礼》疾医条下就云:“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条下谓:“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

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亦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现代研究显示,辛味药物可以广泛地作用于多个系统,其中,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在抗炎、抗菌、杀虫等方面作用较为明显。苦味药物在抗菌、抗炎、杀虫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甘味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抗炎抗菌等方面影响较大。这与西医学唯化学成分和对抗治疗完全不同。

所以,中医药不仅具有十分“科学”的标准化体系,而且还具有经得起历史和实践考验的安全有效性。其中所蕴含的天地人三才合一、阴阳互根互用、五行生克制化、物我合一、人药合一、身心合一、神气合一等中医药文化思想,四气中和、五味调和、升降沉浮、开阖出入、周天火候等中医药炮制与制作技艺,都有着中华民族内在的文化特征与人文精神。

未来中药炮制技术标准的制定,不是如何不断“创新”,而是尊重中医药组方配伍个性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弄清楚其中的机制,然后再加以扬弃,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西药标准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决不可以喧宾夺主,自失其真、自失其位、自失其语、自失其道。

中药

纵贯万年时光

师法自然幻象

中药

采收有节

炮制有度

世间诸物品性各异

对人的影响不尽相同

巧借万物之性

善纠人体之偏

只要运用得当

就能使其有益于人

天地之间

凡所见者

皆存药性

(茶山日出,据《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上古时期伏羲龙(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既是我国的传统饮品,也是中医“药茶”的重要组成。)

药性

天分四时

药有四气

温热寒凉

四种药性

用不同的方法

纠正人体的失衡状态

温性似“儒”

中正平和

(陈皮,性温,功擅理气,为橘的成熟干燥果皮,以陈久者为佳,故名。人们日常生活中新鲜剥下的橘皮,即使晒干,也不能称之为“陈皮”。)

热性似“墨”

郁盛激烈

(干姜,性热,守而不走,为“温暖中焦之主药”,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

(肉桂,性大热,能补火助阳,专补命门之火,善用之则温通经脉、引火归元,鼓舞生气,错用之则“火上浇油”。)

寒性似“法”

冷峻酷练

(栀子,性寒,能清泻三焦火热,泻心火而除烦,以果实入药,其皮偏于达表而清肌肤之热,其仁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炒焦后可凉血止血。)

凉性似“道”

清润柔达

(薄荷,性凉,轻扬升浮,芳香通窍,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的,且有一定发汗之功,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

(薏苡仁,性凉,生用清热利湿,炒用健脾止泻,与其他药配伍,还能舒筋和脉,清热排脓。)

所谓“良药苦口”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

中药就是一碗味道极苦的药汤

但这貌似单一的口感

却由不同的味道混合而成

酸、苦、甘、辛、咸

五味不同

功效殊异

酸味

能收能涩

(五味子,因皮肉甘酸,核中辛苦,全果皆有咸味,五味俱全而得名,但其味以酸为主,收敛固涩,甘温而润,上敛肺气,下滋肾阴。)

苦味

能泄能燥能坚

(黄芩、黄连、黄柏,皆味苦,黄芩长于清上焦肺火,黄连长于清中焦胃火,黄柏长于清下焦相火,合称“三黄”,尤以黄连为苦寒之最。黄芩生用清热,炒用安胎,酒炙清上,炒炭止血;黄连生用清热,酒炙上清心火,姜汁炙可清热和胃止呕,吴茱萸水炙可舒肝和胃止呕;黄柏生用、炒炭皆可,盐水炙更能滋阴降火、除骨蒸。)

甘味

能补能和能缓

(党参,味甘,因产于上党盆地,故名。既能补脾肺之气,又能补血、生津,古方治疗气虚轻症及慢性疾患,常以党参加大用量代替人参。)

辛味

能散能行

(川芎,味辛,以四川产者质优而得名,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其“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头痛要药”。)

咸味

能下能软

(石决明,味咸,为鲍鱼的贝壳入药,咸寒清热,质重潜阳,专入肝经,可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煅用则收敛、制酸、止痛、止血。)

除此五味之外

更有许多中药以气味取胜

或辟秽防疫

或解表散邪

或悦脾开胃

或化湿去浊

或通窍止痛

或行气活血

或开窍醒神

仿佛一群充满活力的少年郎

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叫“芳香”

(玫瑰花,为玫瑰的干燥花蕾,芳香行气,味苦疏泄,功擅疏肝解郁,活血止痛,《本草正义》赞其“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为气分药中最有捷效而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

(麦芽,其本身香气不浓,但经炮制炒香后,可以增进悦脾开胃,纳谷消食的功效。且炒麦芽更具回乳消胀之功。)

每一味中药进入人体

都会表现出不同的作用趋势

升者,上升提举,趋向于上

降者,下达降逆,趋向于下

浮者,向外发散,趋向于外

沉者,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桔梗,可宣肺,祛痰,利咽,排脓,性散上行,为“诸药之舟楫,肺部之引经”,可载药上行,其饮片切面外圈白色,中心淡黄,称为“金井玉栏”。)

除了升降浮沉四种作用趋势

每一味中药针对人体的不同部位

还会表现出特殊的亲和性选择

五脏六腑

卫气营血

六经用药

三焦辨证

中药药性的归经

指导着中药的临床应用

(丹参,归心、心包、肝经,因心主血、肝藏血,故其能“破宿血,补新血”,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四物”即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四味药组成,被誉为“妇科第一方”。)

所谓药性

本就是自然的属性

每一味中药

都有自己的性格

每一种药性

都是世间的法度

配伍

中药的应用

强调配伍组方

而不是一味药的单打独斗

辨证论治

君臣佐使

全靠证候和药性的配伍

单行

(人参,以吉林抚松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称“吉林参”,为道地药材,可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古方“独参汤”,即单用此一味,以治疗大失血所引起的元气虚脱危证。)

相须

(麻黄,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为“发汗解表要药”,与桂枝相须为用,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

(桂枝,可发汗解肌,温通心脉,助阳化气,常与麻黄,白芍等配伍使用。)

相使

(芒硝,常与大黄配伍使用,大黄清热泻火、泻热通肠为主药,芒硝润燥通便为使药,可以增强大黄峻下热结,排除燥屎的作用。)

相畏

(半夏,因在夏季的一半(农历五月间)采收而得名,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生半夏有毒,可“戟人咽喉”,令人咽痛喑哑,但畏生姜,故用生姜炮制后成姜半夏,其毒副作用大为缓和。)

相杀

(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水,与巴豆相杀,可杀巴豆毒,并解附子、砒石、诸石药毒,但绝非谣传的“绿豆解药,服药时不能吃绿豆”,然因其性寒,服药时仍以少食为宜。)

相恶

(生姜,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但生姜恶黄芩,黄芩能削弱生姜温胃止呕的作用。)

相反

(玄参,因色黑而得名(玄指黑色),清朝时因避讳康熙帝“玄烨”的名字,故也叫“元参”,可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十八反”中有“诸参辛芍叛藜芦”之说,故玄参不能与藜芦同用。)

在配伍应用的基础上

中药还十分强调配伍禁忌

“十八反”、“十九畏”

(郁金,以温州地区所产最佳,故又称“温郁金”,能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十九畏”中有“丁香莫与郁金见”之说,故郁金不能与丁香同用。郁金和香附均能疏肝解郁,香附被称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但香附专入气分,郁金则既入血分,又入气分。郁金还常与木香配伍治疗气滞血瘀的疼痛,气郁者倍木香,血瘀者倍郁金。)

证候禁忌

妊娠用药禁忌

服药饮食禁忌

(红花,以花冠入药,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要药”,但属于妊娠用药禁忌。)

(服用中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中药讲“药食同源”

但食物与药物毕竟不同

食物可依其功效而强身疗疾

药物却不能据其药性而久食长服

有是“证”

用是“药”

辨证配伍

最为精妙

(药膳,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属于“寓医于食”,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采集

中药的来源

主要以植物、动物、矿物为主

其采收时节和方法

直接影响药物质量

早则药势未成

晚则盛时已歇

(地榆,药用取根部,能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因其性下降,故尤宜止下焦之便血、痔血、崩漏下血。)

以根、茎、藤入药者

一般以秋末或春初为佳

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浓厚”

秋末“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

且“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太子参,以块根入药,能补气健脾,生津润肺,属于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太子参与西洋参均为气阴双补,但太子参性平力薄,尤其适宜气阴不足之轻症、火不盛者及小儿。)

(防风,以根入药,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其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其饮片切面皮部呈浅棕色或橙色,木部淡黄色,习称“风眼圈”。)

(板蓝根,以根入药,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所解为实热火毒及瘟疫热毒,体虚无实火热毒者忌服,脾胃虚寒证慎用。其饮片切面外圈白色,中心淡黄,称为“金井玉栏”。)

(青风藤,以根茎入药,能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其饮片切面皮部窄,木部射线呈放射状排列,习称“车轮纹”。)

(鸡血藤,以藤茎入药,能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其饮片切面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环或偏心性半圆形环。)

(大血藤,以藤茎入药,能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饮片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有多数细孔状导管,射线成放射性排列。)

以花、花粉入药者

一般以花蕾含苞

或花朵刚开时为佳

花瓣未落

香味未散

效用最佳

(鸡冠花,以花序入药,因形似鸡冠而得名,能收敛止带,止血,止痢。)

(金银花,以花蕾入药,因花色兼具黄白,故名,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为“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

(锦灯笼,以宿萼或带果实的宿萼入药,因略呈灯笼状,故名,能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通淋。)

(谷精草,以带花蕾的头状花序入药,能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本草纲目》云其“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

(蒲黄,以花粉入药,生用化瘀、利尿,炒用止血,为止血行瘀之良药,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

以叶入药者

一般以花蕾将放或盛开时为佳

叶片茂盛

性味完壮

药力最雄

(桑叶,以叶入药,初霜后采收,故又称为“霜桑叶”,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大青叶,以叶入药,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侧柏叶,以嫩枝叶入药,生用化痰止咳,炒用凉血止血,为“治各种出血病证之要药”,外用可生发乌发。)

以果实、种子入药者

除少数需取未成熟果实外

均以果实成熟时为佳

且宜在清晨或傍晚时采收

(决明子,以成熟种子入药,呈“马蹄形”,又称“马蹄决明”,可清热明目,润肠通便,为“治目收泪止痛要药”,“可做枕以治头风”。)

(苦杏仁,以成熟种子入药,呈“扁心形”,有小毒,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预知子,以近成熟果实入药,能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散结,利尿)

(蒺藜,以成熟果实入药,由5个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有小毒,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

(木瓜,以近成熟果实入药,因外皮有不规则的深皱纹,故习称“皱皮木瓜”,能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为“治湿痹,筋脉拘挛要药”。)

(金樱子,以成熟果实入药,能固精缩尿止带,涩肠止泻,常与芡实相须为用,合称“水陆二仙”。)

以全草入药者

当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收

方可物尽其用

(浮萍,以全草入药,为扁平叶状体,能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蒲公英,以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为“治疗乳痈之要药”,亦为“通淋之妙品”。)

以动物、昆虫入药者

应在其生长活动的季节采收

但需根据不同习性灵活掌握

(全蝎,以虫体入药,清明至谷雨前后捕捉者,称“春蝎”,此时未食泥土,品质较佳,夏季产量较多,称“伏蝎”,有毒,能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僵蚕,以虫体入药,为4~5龄的家蚕幼虫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生用或炒用,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能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蝉蜕,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入药,能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海螵蛸,以乌贼的内壳入药,能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为“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之佳品”。)

(阿胶,以驴皮熬制成的胶块入药,因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而得名,能补血,滋阴,润肺,止血,为“血肉有情之品”、“补血要药”、“止血要药”。)

(鸡内金,以鸡的沙囊内壁入药,炒用或醋制,能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血余炭,以人发制成的碳化物入药,能收敛止血,化瘀利尿,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

以矿物入药者

不拘时间

全年皆可

择优采选

(紫石英,以矿石入药,能助肾阳,暖胞宫,调冲任,又能镇心安神,为温润镇怯之品,还能温肺平喘。)

(生龙骨,以古代大型哺乳类动物化石入药,生用能镇惊安神,平肝潜阳,煅用能收敛固涩,为“重镇安神常用药”。)

根据每一味中药的不同来源

分别确定相应的采集方法

既是对自然的保护尊重

更是对药性的精益求精

(石韦,以叶入药,叶下表面密生红棕色星状毛,有的侧脉间布满棕色圆点状的孢子囊群,能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显微镜下的石韦孢子囊环带细胞。)

炮制

漂、洗、渍、泡、煅

煨、炒、炮、炙、飞

挑、拣、簸、筛、刮

蒸、煮、掸、发、淬

这种对中药自然之性的化用

就是“炮制”

(槟榔,须切薄片(1~2mm)入药,切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能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生用力佳,炒用力缓,鲜者优于陈久者。)

(滑石,须水飞后入药,能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为“治暑湿之常用药”,与甘草配伍为“六一散”,治疗暑热烦渴,小便短赤。)

或驯其悍烈

或增其醇厚

或取其精华

或脱胎换骨

(山楂,生用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炒用兼能止泻治痢,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甘草,又名“国老”,生用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蜜炙用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不及则功效难求

太过则性味反失

自然造化

历经修治

五味所入

尽显真性

(神曲,为辣蓼、青蒿、杏仁泥、赤小豆、鲜苍耳子加入面粉或麸皮后发酵而成的曲剂,能消食和胃,且略能解表退热。)

这些自然之物的自然禀性

因人的巧妙化用而获新生

(生地黄,以块根入药,鲜用或生用,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苦寒入营血分,为“清热、凉血、止血要药”。)

(熟地黄,以生地黄加酒、砂仁、陈皮为辅料“九蒸九晒”而成,内外色黑油润,能补血养阴,填精益髓,为“养血补虚之要药”、“补肾阴之要药”。)

道地

中药的自然属性

决定了其必然会受到

地域、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拳参,以根茎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止血。)

正所谓南橘北枳

在众多中药品种里

历史悠久、产地适宜

品种优良、产量宏丰

炮制考究、疗效突出

带有地域特点的

称为“道地药材”

也是优质药材的代名词

(采药人走过野生连翘丛。)

在林海雪原

(鹿茸,“关药”的代表,东北道地药材,以雄鹿头上尚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入药,故称“鹿茸”,能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在黄土高原

(连翘,“北药”的代表,山西道地药材,以果实入药,因采收时机不同而分为“青翘”和“老翘”,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为“疮家圣药”。)

在天府之国

(川贝母,“川药”的代表,四川道地药材,以鳞茎入药,因品种不同而分为“松贝”、“青贝”和“炉贝”,能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川楝子,“川药”的代表,四川道地药材,以果实入药,能清肝火,泄郁热,行气止痛,又苦寒有小毒,可杀虫。)

在中原大地

(怀山药,“四大怀药”之一,河南道地药材,以根茎入药,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滋养脾阴。)

(菊花,按产地不同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以头状花序入药,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在江南水乡

(白术,“浙八味”之一,以浙江于潜为道地,效最佳,称为“于术”,以根茎入药,可生用,土炒或麸炒,能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浙贝母,“浙八味”之一,原产浙江象山,现主产于浙江鄞县,以鳞茎入药,分为“大贝”、“珠贝”,能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麦冬,“浙八味”之一,浙江道地药材,以块根入药,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延胡索,“浙八味”之一,浙江道地药材,以块根入药,质硬而脆,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生用或醋炙用,能活血,行气,止痛,可“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活血止痛之良药”。)

在温润岭南

(砂仁,“十大广药”之一,广东省阳春市道地药材,又称“阳春砂”,以果实入药,能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为“醒脾调胃要药”。)

(橘红,“十大广药”之一,广东省化州市道地药材,又称“化橘红”,以果皮入药,分“毛橘红”、“光七爪”、“光五爪”,能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华夏大地

疆域辽阔

地貌复杂

不同的自然环境

塑造了多样的生态系统

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国地势。)

天之精、地之华

感风雨、蕴奇珍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公园内的银杏树。)

城市公园中的银杏树

没有人知道他已经历了几度春秋

熙熙攘攘的人群

享受他烈日下的荫凉

欣赏他深秋时的金黄

可殊不知

这种2.7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的

中生代孑遗稀有树种

其叶片和果实

都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

果叶食之

疗愈疾病

美境赏之

畅达心胸

万物予人

不拘名状

世间药性

天始人成

对中医治病原理的进一步理解

从打太极对气进一步体验和理解,联想到任何活体都必须是一个自组织结构,它除了结构,还有生命活动,就是它的运行机制,也就是是生命力。

这个生命力是维持生命体健康生存的一个主要动力。比如我们皮肤割破,随着时间推移会自行愈合,这个愈合的过程就是生命力在作用。

一、动态的整体的看待生命体

在中医看来,结构,组织是维持这个生命体运行的物质载体,如果没有了生命活动,就像停止运行的机器,就算给再多材料,也不会诞生出需要的的产品,那么自身的损伤就无法修补。

而气就是表达了这种生命力,具体是什么物理化学作用,是什么物质在作用不是中医关心的,中医只关心是作用本身,是什么样的作用,是偏什么的,比如是升还是降,是偏热还是偏寒,是补还是泄等等。所以中医是以一种动态地,整体化看待人体,注重强调人体是一个协调的活体,而西医,看待人体则更偏结构化,偏静态。

二、自身协调的机制

从亿万年生命进化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基因缺陷的话,大致上每个生命体本身原本是健康的,健康机制也必须是相对其生存环境来说是完善的。

具体表现为其能自主适应其周围的环境而不轻易崩溃。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个生命种族在历史长河里根本就不会延续下来。所以中医认为人本身也是健康的,本来就有各种机制来维系生命的延续,有足够能力来抵御外邪。

能自我调整到协调的状态。这是中医能治病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西医对此当然也有认识,但是明显不入中医深刻。

比如在看待生病上,从中医角度看,一个人生病了,就是这个运行机制,也就是气不正常了,不容易将机体恢复正常运行状态,比如某些方面太过或不足,导致机体不协调。这时候就可以对气进行干预,干预的方式有很多种,只要起到相同干预的目的就行。

比如吃药,通过药草的药性让胆气降,如果针刺某穴位能起到一样降胆气的作用也可以。再比如风湿痛,可以用艾草熏,也可热艾草水泡脚,也可以针刺,也可以帖膏药,甚至脚部穿厚的鞋也能有作用,极少部分厉害的人还可以用自身意念引导气来治疗。所有的这些手段都是对气的干预。通过干预气来加速自愈过程。

所以中医治病不是媒介(比如药物,针刺,热敷等等)直接作用于病,而是通过某种媒介先作用于气,再由调整后的气来治疗病。如果能明白这点,对中医五花八门看似毫不相干的治病手段就能大致明白它们之间的内禀一致性。很多人去分析药草的成分,通过成分中有没有杀菌的化学元素来分析其治病功能完全是在干风牛马不相干的事。

对于西医来说,由于对气的运行机制和对人体的影响缺少认识,基本还只是在精上做文章,在缺少了气这一环节的情况下,西医只懂得直接对病灶治疗。比如直接开刀摘除或修补,病好了但是机体也可能受损了,或入直接用抗生素杀菌,但也不是万能,比如病毒就没办法。

当然气还要受神协调,而什么是神?

中医讲精气神。西医目前还大多是在精的阶段,有形的东西,对看不见的气了解就很少,更不用说神了。气可以看作能量、动力,有气在,生物体才是活的。但气的使用、气与精的协调,就要靠神。中医治病强调心神第一,如果神到了,气和精自然就到了。比如有时候干活的时候不小心把手划伤了,当时可能一点感觉都没有(神没在那里),等到了休息的时候才觉得痛,才发现有个伤口。再比如肿瘤,肿瘤本身里面也是有气的,它才会不断生长,但这个生长已经不受心神的控制了,所以才是恶性的。所以,西医只从形上面去治疗,虽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终究不是完美的办法

昏迷的人或植物人怎么去调用精和气?

所以感觉实际上和人有意识和潜意识类似,神主要是在上层,和意识相通。

气是在低层,不停运作,好比植物神经,好比潜意识。

这个神在中医不单是意识的意思,我只是从中医的角度说。这里的神应该不是指的意识,产生意识的是大脑,在中医里属肾,是属于技巧一类的,神明是在心,是一个本我的控制。如果大脑(肾)用的多了,就会干扰神本身的作用。所以很多修炼的方法,都强调去掉大脑的干扰,返归本神。气的运作是要受到神的调节的,如果完全靠气本身的运行,就可能造成不平衡,因为气本身是滑利无形,无孔不入的。对于昏迷的人或植物人,只是意识丧失,但神还在,魂魄也应该是部分在的。对昏迷的人中医一般用醒神开窍的办法,比如掐人中穴等。

三、因时因人因地的不同

人体对外界适应的结果就是人身上气的运行受天气,时间,地域的影响,这个从自组织的机制上不难理解,机体不适应外界时会消化更多的能量来应付,自组织系统回主动调解自身来迎合天地时间的变化而进入最节能的状态。从进化的角度讲,越节能的生物生存的机会越大。几万亿年的进化,这些和天地的协调性早已经刻入最深层的记忆,成了一种天生本具的功能,比如经络顺应日夜和周年气节的变迁而变化,比如十二经络对应于时辰的循行(当然这个循行不应单纯理解成血液循环那种,而是和活动有关),也随季节的长消而不同。自组织系统的这种适应机制,日久天长就形成所谓人体的小宇宙和外界大宇宙相适应。从大范围到小范围,一圈圈相适应而相似。

越是稳定的有规律的,对物种的影响就越是深远,比如地域,地域的变迁可以很没规律,所以人对地域变迁还比较容易适应,少数人会水土不服。但是时间比较稳定,现代人调时差就没那么容易。气节基本也是稳定的,相对稳定的,如果发生改变就会让人体不适应,比如四季节气,在古代是相对稳定,现代人用空调等等手段达到反季节的效果,冬天热,夏天凉,气就很适应不过来而容易出现紊乱而生病。再如现代人宅在室内,坐得多,动得少,营养吃多了没有及时运化,都沈淀成垃圾,日久成湿气。所以人体对节气也有响应的生物钟。由此对气得影响也类似。所以看中医时,有时需要靠虑时间,节气甚至地域的不同,比如简单的如姜枣茶,只适合早上喝,不可午后或夜晚饮用。如民间说言,早上吃是补药,晚上吃就是砒霜。这从西医角度是没法解释的。

四变证

了解些中医的人可能都知道变证,比如寒症的在吃一段药之后能转成热症,原先对付寒症的方子再用就不合适了,需要调整方子,这个也是中医比较特有的,西医基本没这种做法。变症其实也反映了机体对外界的反应,其实也是自组织系统特有的特征。就是人体服药后,系统判断为外界环境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结果就是药效降低。所以任何长期服某种固定药性的中药是毫无益处的

五、局限

由于中医是通过调解气来治疗,那么也是有些局限,具体表现为哪些?

1.慢

这里面有些是误解,中医有快速反应的,除了某些是治疗问题,还有些确实是慢,但不能怪中医,原因?受病者自身气的局限,气场不够强大,比如同一种疾病。略举几种对比:

a)年轻强壮的人恢复很快,年纪大的就慢了许多,为什么?因为年轻人气强,老年人气弱,通过气来调节的话,自然年轻力壮的恢复的快,老弱的恢复的慢。

b)发病早期干预治愈得容易,越到后期越不容易。特别像感冒这种,初期表现时及时干预,能好的较快,到后面严重了,比如咳嗽就慢了,前后气的强弱差别。

c)身体原本强壮营养好的和身体原本虚弱的营养差的,肯定也是前者容易恢复,而后者难。后勤跟不上。

所以有这些瓶颈在,速度快不了。也许未来有某种气的强化机制来弥补此不足。但是单强化气也不够,病人营养要跟上,否则就像没油的汽车猛踩油门也不顶用,像西医用吊瓶方式外接入营养系统,或许是中医可以参考的一种营养介入。在古代,不能吃,不能消化的病人,基本就是没治的。现代却可以治疗。

2.诊断的手段偏粗糙,水平也在个人

首先建的模就不是非常复杂,主要和当时科学水准和人们的理解力有限相关,不像西医分得很细,具体诊断和判断也比较个人化,缺乏比较客观,细致量化的测量手段。原因很多,如果能将气的运行在理论上细致化,同时能在实践中将诊断精确化,同时能借住现代科技手段突破病者自身的局限,那将大大造福未来的人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cd/6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