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品牌影响力企业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专家说非遗》是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下,由兰州文理学院非遗智库协同甘肃广电总台都市调频广播、甘肃博琳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一档文化访谈节目,讲述甘肃非遗故事,传播丝路文化。
本期的《专家说非遗》,我们邀请了省级非遗传承项目漳县井盐熬制技艺漳县文化馆办公室主任、非遗办副主任蔺双喜做客直播间,为各位听众们讲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盐。人类社会早期,漳县便与盐结下了不解之缘,数千年漳盐的开发生产,不仅使盐井镇成为陇上古镇重镇名镇,更为漳县的设立和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方圆数百里的人民带来了幸福安康。三千多年汲之不竭的宝井是漳盐的源泉,也是漳县历史文化的源泉。当它把无数如雪似玉的食盐奉献于世人的同时,也逐渐结晶出了“人无我有”的漳盐文化。美丽的传说“漳盐”的发现在当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个聪明的少女,脖子上长了疙瘩,多方求治依旧不见好。一天她到后山散心,无意中发现山坡上有一片一片的白色粉末,就好奇地品尝,其味咸中带香,于是每天都去品尝。谁成想,她脖子上的疙瘩竟然不知不觉消失了。后来人们将这种白色粉末称之为漳盐。不光医用,也食用。漳县与漳盐西汉时,昭帝刘弗陵曾于公元前83年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会上御史大夫桑弘羊以甘肃盐铁官营的成效为论据,发表了著名的《盐铁论》,提出了:"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争,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的理论,他的这一理论和治盐方略,两千年来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汉时,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在盐川正式设置障县,并在全国28个郡设专职盐官,障县盐产归陇西郡盐官管理。可见,漳县是跟随这方土地的盐业走进历史的。漳盐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经历了至少四千多个春夏秋冬。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人们从盐井中汲取了多少卤水,熬制了多少食盐,已无法统计出一个准确数据。但就漳县盐业源远流长、从未间断、经久不衰、持续发展而言,足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据甘肃地质矿产局甘地发()49号文--《甘肃省漳县盐井镇岩盐及盐卤水详细普查报告》审查决议中所述,甘肃省地矿局水文一队于--年进行野外工作,在矿区0.96平方公里的中部,共施工钻井9眼,钻井总进尺.82米,普通化验分析样个,多项分析样68个,经局批准数字如下:岩盐D级为.21万吨,其中钻孔控制范围内宜于边采边探储量.6万吨;芒硝D级储量.6万吨;卤水存储量--万立方米。漳盐的地理位置矿区中心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的盐井镇。区内海拔--米,阶地发育属侵蚀堆积河谷地貌,区内气候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毫米,年平均气温7.90C,全年无霜期天左右。区内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并属地震多发区,但尚无6.5级以上地震记载。漳河从矿区中心以北流经,水质尚好,供电方便,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生产和供销条件。漳盐的特点据国家多次研究与分析,“漳盐”含有其复杂的化学成分,较之湖南盐有四大特点。一是自身含碘,无需再进行化学成分的添加,吃了不得大脖子病。二是多含硝酸钾,可以腌制各种青菜,吃起来特别鲜嫩可口,并且耐久保存。三是捞出盐后的卤水可促进肌腱韧带功能的恢复,民间以之为治疗跌损,肿痛的外用良药。四是盐块煅烧后化水内服可温中暖胃,对腹胀胃疼有特殊疗效。可见,漳盐成为漳县之宝。漳盐的烧熬产品旧法烧熬的漳盐,产品分为三种:上品为“火盐”也称砖盐,是把煮出的盐液倒入模具以火焙干而成。重12两(旧秤)的每块盐上铸有盐户字号,这既是产品的商标,又像艺术作品的落款。顾颉刚一路见人背运的就是这种“火盐”。“火盐”一般用于远销。还有一种不经火焙含水分较多的银锭状的十斤一砣的块盐为“结盐”,“结盐”多就近销售。当地人食用的则是熬成后直接盛于容器销售的“软盐”。因煮锅破裂漏出偶然得之的珊瑚状盐块俗称“盐娃娃”。“盐娃娃”据说对腹胀胃疼有特殊疗效,现在存留的已很少,有人作为观赏品收藏着。漳盐的保护与未来盐文化是漳县独特的历史文化,也是盐川文化的源头,它蕴藏深厚,涵盖广泛,正在被人们逐步开掘和发扬。如今,围绕着盐井古镇盐文化的开发,已建成了盐神庙、西峰寺、东龙寺等一些古建筑群。盐神庙又叫盐昌寺,雕梁画栋,挺拔巍峨,正殿巍然,正中端坐着盐神爷。每年农历五月十八的城隍庙会和十月十五的盐昌寺庙会,人们都来祭奠盐神爷,更使得盐井镇热闹非凡。今天,井盐资源已不是唯一的优势资源,盐业也不是漳县经济唯一的主导产业,但它滋生的文化精神,永远是财富之源。漳盐文化是发展的开放的文化,今天发掘整理、研究开发漳盐文化,主要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弘扬漳盐传统历史文化,发挥漳盐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氛围、引领、支撑和推动作用,进而创建全省一流的生态旅游大县。为祖先、为今天、为后人再创辉煌、再展雄风!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