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用赤小豆当归散治一例红眼病效果很好,今记录于下,朱姓男,39岁,饮食好辛辣,素有痔疮,近日因饮食不慎或感受风邪导致眼睛红肿疼痛,经西医消炎对症治疗未愈而来诊,刻诊,眼红肿起脓疱,大便粘,解时不爽,常出血,舌苔黄腻,舌质稍红,食欲不好,口渴,脉浮数,四诊合参,此大肠湿热,火毒循经上炎又挟风热之邪,处方,赤小豆当归散加桑叶,菊花,枳壳,槐角,等,五剂,未服完则眼病愈,但此方不只是治红眼病有效,临床上也常用于痔疮,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之精髓,俗话说,十人九痔,可见痔疮乃多发病.
《黄帝内经》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说明痔疮是血管及经脉的病变,其形成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感受湿热等有关。
后世历代医家对痔疮的病因病机不断发展和完善,认为痔疮的形成与人体脏腑虚弱有关,再加上外受风湿,内蕴热毒,以致气血下坠,集结于肛门所致;又因饮食不节,燥热内生,下迫大肠,以及久坐、负重等。可以看出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是诱发痔疮的重要因素,历代文献记载,认为,痔疮的发病因素与风、湿、热、燥、气虚、血虚有关。《症治要诀》云:“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见闻录》说:“纯下清血者,风也。”说明风邪可引起下血,且由于风邪善行数变之特性,血色鲜红,呈喷射状。
《医宗金鉴》说:“肛门围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指出了该病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燥热内结伤阴,大便干结所致。《见闻录》曰:“色如烟尘者,湿也……”指出了无论内伤饮食,恣食肥甘,还是久居湿地,均可使湿热蕴阻肛门,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诱发痔疮。《丹溪心法》云:“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更明确指出了火热伤津、热毒内蕴可诱发痔疮。而《黄帝内经》则更早指出:“又有妇人生育过多,力尽血枯,气虚下陷,及小儿久痢,皆能使肛门脱出。”说明了气虚,无力收敛摄纳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脾胃功能差,可致生血功能低下,血虚不能濡养肛门,则会出现痔疮,便血,反之,痔疮便血日久,可致血虚加重。综上所述,痔疮发病的原因,不外这几种,可单独致病,也可同时存在,因而为中医治疗痔疮奠定了理论基础。
痔疮的中医内治法如何?
中医的内治法,临床上以益气固脱、收敛止血为总纲,但根据个体素质的不同,当辨证论治。①清热祛风凉血,多用于风热肠燥便血,血栓外痔初起;②清热利湿,多用于肛门肿痛,甚则流脓者;③清热解毒,用于肛门肿痛、发烧者;④养血补血,用于素体气血不足或久病气血虚弱者;⑤清热通里,适用于热结肠燥便秘,热甚便如羊粪球,热结旁流,便坚而出血者;⑥生津润燥,用于血虚津亏,便秘者;⑦补中益气,则用于小儿或年老体衰或经产妇气虚下陷者。
痔疮应用中药外治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①熏洗法:即把药物加水煮沸或用散剂冲泡后,先以其蒸汽熏肛门部位,待其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以毛巾蘸药液热敷患处,或坐入其中,使肛门浸于药液中即可。每次坐浴15~20分钟,可稍加温。一般选用收敛止血、清热解毒之中药,具有活血、消肿、止痛、止血、收敛的作用。②敷药法:把消炎、止痛、生肌、收敛止血的中药粉碎后,以水或其他基质调敷于肛门患处。“乙字汤”为治疗各种痔疮的经验方,原方组成为:大黄1克,柴胡5克,升麻1.5克,甘草2克,黄芩3克,当归6克。
用法:一剂煎成两茶杯,分早晚服。一般6剂痊愈。
注:此方用于痔核疼痛、出血及肛门裂伤尤为适宜。初期轻症之脱肛,用之亦有效。须依大便是否通畅而加减大黄用量。如用大黄后反觉肛门部有压迫感、不快感时,可除去大黄。此方方义,大黄、黄芩、甘草、将肠毒排出于下,清除脏腑灼热,柴胡,升麻,透热外出,流通气机,当归活血,这看似简单的几味药,就能慢慢让痔疮慢慢缩小,脏毒得以排泄出来,如果平时注意不食辛辣烧烤饮酒,适当运动,戒久坐,痔疮一般不会发作,乙字汤本人也常用于临床,但个人觉得力量偏弱,对于早期症状不严重的痔疮效果不错,但如果痔疮日久,则需要合方加减,比如气虚常合用补中益气汤,肠风下血常加,槐花,地榆,荆芥炭,瘀血严重的可酌加桃仁,丹皮,赤芍,而一旦痔疮出现化脓疮毒外发(类似西医痔瘘),此时正是合用赤小豆当归散的最佳时期,为加强疗效常加用,败酱草,银花,苡仁,黄柏等,赤小豆当归散合用槐花散的机会亦多.
槐花散出自《普济本事方》,“治肠风脏毒,由槐花(炒)、柏叶、荆芥穗、枳壳组成,具有清肠止血,疏风行气之功效,主治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临床应用以便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赤小豆清肠中之湿热,配当归活血行血,二者渗湿清热,活血行瘀,使热去湿除则出血自止。槐花清热凉血,尤善治下部出血,《本草正》亦云:“槐花凉大肠,治痔漏”;侧柏叶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本草从新》:最清血分湿热;荆芥辛温而不燥,兼具疏风理血之用,故为血中风药,炒炭止血效强。枳壳宽肠理气,两方合用治湿热下注之痔疮脓肿出血,诚为难得之良方!,赤小豆当归散,出自《金匮要略》卷上,组成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晒干)(g),当归(30g)。
用法
上为散。每服方寸匕(2g),浆水下,一日三次,主治,伤寒狐惑;下血,先血后便;肠痈便脓。
临床应用以腹痛便脓血,或大便下血,而伴有肌表热不甚、微烦欲卧、汗出、目四眦黑、能进食、脉数,为其辨证要点。常用于疮疡,痈肿,尤对痔疮和直肠肛门周围脓肿,脓成者为宜;也适用于白塞氏综合征之会阴损伤,或,宫颈糜烂,盆腔炎等妇科病,属于湿热下注者则宜,附,痔疮外用熏洗处方:五倍子30克,白矾20克,芒硝10g,花椒15g,白芷20g,苦参10g,黄柏15g,金银花15g,升麻8g,赤芍15g,丹皮10g,艾叶20g,如果出血加旱莲草20g,槐花20g,侧柏叶15g
匡庐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