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199泻下药大黄芒硝火麻

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试卷结构

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B型题第82—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X型题第—题,每小题2分,共分

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中药学约占13%,方剂学约占13%,共约78分。

本节笔记对照考纲内容:

6.下列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注意:备考笔记中有关中药及药性的相关内容,仅供学术探讨与备考复习,中药并非无毒副作用,合理运用中医处方要遵循“合理的中医学辨证”这个前提,请不要自行验药,一切要遵医嘱。

(一)大黄

1、药性:

苦,寒。

2、功效:

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

3、主治病证:

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

4、常用配伍:

治伤寒阳明腑证,阳邪入里,肠中有燥屎,腹满痛,谵语,潮热,手足缛缓钩觯不恶寒,痞满燥实全见者,以此汤下之: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伤寒论》大承气汤)

治大便秘结:大黄二两,牵牛头末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有厥冷,用酒调三钱,无厥冷而手足烦热者,蜜汤调下,食后微利为度。(《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牵牛丸)

治热病狂语及诸黄:川大黄五两(锉碎,微炒)。捣细罗为散,用腊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计时侯,以冷水调半匙服之。(《圣惠方》雪煎方)

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大黄一两,细锉,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盏半,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也。(《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汤)

治妇人经血不通,赤白带下,崩漏不止,肠风下血,五淋,产后积血,Y瘕腹痛,男子五劳七伤,小儿骨蒸潮热等证,其效甚速:锦纹大黄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童尿一碗,食盐二钱,浸一日,切晒;一份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晒,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黄,去豆不用;一份用红花四两,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晒;一份用当归四两,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归,切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取下恶物为验。未下再服。(《医林集要》无极丸)

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等:锦纹大黄一两,杵罗为末,用头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用温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亦治马坠内损。(《千金方》)

治久患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大黄、芍药各二两。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治大人小儿脾癖,并有疳者:锦纹大黄三两,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为细末;后用硫黄一两,官粉一两,将前项大黄末一两,三味再研为细末。十岁以下小儿,每服可重半钱,食后临卧米饮汤调服。此药忌生硬冷荤鱼鸡鹅一切发物。服药之后,服半月白米软粥。如一服不愈时,半月之后再服。(《昔济方》于金散)

去五脏湿热秽浊。治饮食停滞,胸脘胀痛,头晕口干,二便秘结:大黄十斤,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晒干。另用桑叶、桃叶、槐叶、大麦、黑豆、绿豆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侧柏叶铺甑蒸过晒干,再蒸再晒。制后再用半夏、厚朴、陈皮、白术、香附、车前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过晒干,再用好酒十斤,制透,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钱,或为散亦可。(《银海指南》清宁丸)

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四两。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热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强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治眼暴热痛,眦头肿起:大黄(锉,炒)、枳壳(去瓤,麸炒)、芍药各三两,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各二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圣济总录》大黄汤)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泻心汤)

治虚劳吐血:生地黄汁半升,川大黄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温地黄汁一沸,纳人黄(末)搅之,空腹顿服,日三,瘥。(《千金方》)

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个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煮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治肺壅,鼻中生疮,肿痛:㈠川大黄一分(生用),黄连一分(去须),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研入麝香令匀,以生油旋调,涂于鼻中。㈠杏仁一分(汤浸,去皮、尖,研为膏),川大黄一分(生为末)。上药相和令匀,以猪脂调涂鼻中。(《圣惠方》)

治奶痈:川大黄、粉草各一两。上为细末,以好酒熬成膏,倾在盏中放冷,摊纸上贴痛处,仰面卧至五更。贴时先用温酒调(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恶物,相度强弱用药,羸弱不宜服。(《妇人良方》金黄散)

治痈肿振{不可触:大黄捣筛,以苦酒和贴肿上,燥易,不过三,即瘥减不复作,脓自消除。(《补缺肘后方》)

治口疮糜烂:大黄、枯矾等分。为末以擦之,吐涎。(《圣惠方》)

治火丹赤肿遍身:大黄磨水频刷之。(《救急方》)

治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川大黄为末,新汲水调,搽冻破疮上。(《卫生宝鉴》如神散)

治汤火灼伤:庄浪大黄(生研),蜜调涂之,不唯止痛,又且灭瘢。(《夷坚志》)

治从高坠下,及木石所压,凡是伤损,瘀血凝积,气绝欲死,并久积瘀血,烦躁疼痛,叫呼不得及折伤等:大黄一两(酒蒸),杏仁三七粒(去皮、尖).上研细,酒一碗,煎至六分,去滓,鸡鸣时服,次日取下瘀血即愈。若便觉气绝不能言,取药不及,急擘开口,以热小便灌之。(《三因方》鸡鸣散)

治打仆伤痕,瘀血滚注,或作潮热者:大黄末、姜汁调涂。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濒湖集简方》)

5、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1~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6、使用注意:

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大黄与芒硝的异同

相同点:

二者治疗热结便秘,常相须为用;又均有清热解毒消肿之作用,可治疗疮痈肿毒。

不同点:

大黄苦寒,不仅能泻胃肠气分实热,还能入血分,清热凉血;又能活血化瘀。

芒硝咸寒,重在软坚润燥、消肿解毒。

巴豆与大黄的异同

同:二者均具有较强的攻下祛积作用,用于积滞便秘。

异:巴豆辛热燥烈,要力刚猛,峻下冷积,开通闭塞,主治冷积便秘重症;大黄苦寒泄降,峻下实热,荡涤胃肠,主治实热积滞便秘急症。

(二)芒硝

1、药性:

味咸、苦,性寒。

2、功效:

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3、主治病证:

用于实热积滞,腹满胀痛,大便燥结,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

4、常用配伍:

治胃肠实热、大便燥结:芒硝、大黄各9g,枳实4.5g,厚朴6g。(《伤寒论》大承气汤)

5、用法用量:

6~12g,一般不入煎剂,待汤剂煎得后,溶入汤液中服用。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不宜与硫黄、三棱同用。

(三)火麻仁

1、药性:

味甘,性平。

2、功效:

润肠通便。

3、主治病证:

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4、常用配伍:

治呕逆:麻仁三合,熬,捣,以水研取汁,着少盐吃。(《近效方》)

治大便不通:研麻子,以米杂为粥食之。(《肘后方》)

治虚劳,下焦虚热,骨节烦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数少,吸吸口燥少气:大麻仁五合,研,水二升,煮去半,分服。(《外台秘要》)

治产后血不去:麻子五升,捣,以酒一斗渍一宿,明旦去滓,温服一升,先食服,不瘥,夜服一升。忌房事一月,将养如初产法。(《千金方》麻子酒)

5、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6、使用注意:

由于火麻仁是通过刺激肠壁,促进肠胃的蠕动,起通下排便的作用,因此脾胃虚弱之便溏者,即排便不成形且带有水分者,孕妇以及肾虚阳痿、遗精均不适饮用。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火麻仁与郁李仁的异同相同点:均为植物种仁而善润肠通便,凡年老、体虚、久病及产妇因津血不足所致肠燥便秘即可选用,二者都能润肠通便。不同点:

火麻仁甘平质润,滋养润燥,作用缓和,适用于病后体虚及胎前产后的肠燥便秘;郁李仁则苦降散润,又兼行气、利水消肿,以肠燥兼气滞者用之为宜,还治水肿、脚气,兼便秘者尤佳。

(四)甘遂

1、药性:

性寒,味苦。归肺经、肾经、大肠经。

2、功效: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属泻下药下属分类的峻下逐水药。

3、主治病证:

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4、常用配伍:

治水肿腹满:甘遂(炒)6.6克,黑幸牛45克。为末,水煎,时时呷之。(《普济方》)

治大便不通:甘遂(炒)30克,木香0.3克。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3克,温蜜酒调下,不拘量。(《圣济总录》甘遂散)

治诸湿腰痛,四肢肿满,及酒伤胁肋刺痛,口干目黄:甘遂(煮)30克,当归、陈皮各15克。为末。每服9克,食前酒调下。(《卫生易简方》)

治消渴:甘遂(用麸炒透,里黄褐色)15克,黄连(去须)30克。上件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丸,薄荷汤下,不拘时候。忌甘草三日。(《杨氏家藏方》缩水丸)

治耳暴聋:甘遂末吹左耳,甘草末吹右耳,立效。或用甘遂末绵裹,插耳内,口中嚼甘草亦好。(《仁术便览》)

5、用法用量:

用量0.5~1.5克,炮炙后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生用。

6、使用注意:

有毒,气虚、阴伤、脾胃衰弱者及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大戟、甘遂、芫花的异同

相同点:

三药均有毒,均能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治水肿、腹水之实证,以及疮痈肿毒等,均反甘草。

同中之异:

  

①毒性:芫花为最,其次大戟,再次甘遂;

②泻水强度:甘遂大戟芫花;

③泻水部位:甘遂主泻经遂之水,大戟主泻脏腑之水,芫花主泻胸中水。

不同点:

甘遂又疗风痰,治癫痫;大戟又消瘰疬;芫花又祛痰止咳,杀虫,治寒痰咳嗽,虫积腹痛等。

赞赏

长按







































小儿白癜风怎样治疗
治白癜风的药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cd/3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