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之友教授解读神农本草经消石

消石Xiaoshi

芒硝——NatriiSulfas.

经文

芒硝——为硫酸盐类芒硝族矿物芒硝Mirabilite的加工提纯品。

消石,味苦寒。主五藏积热,胃胀闭,涤去畜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生山谷。

本经要义

消石:历代医药文献之谓:朴硝是芒硝原始粗制品,消石是芒硝之精制品,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

芒硝、朴消、消石三者历代较为含混。《本经》朴消实为硝酸钾,即称火硝,为制造炸药原料;消石为硫酸钠,《名医别录》朴消为硫酸钠,消石为硝酸钾,芒硝为硫酸镁。《开宝本草》以后,芒硝和朴消被合而为一。《本草纲目》强调,芒硝即朴消。

味苦寒:《本经》言:“消石,味苦寒”。现行统编教材《临床中药学》言:芒硝,性寒,味咸,苦。归胃、大肠经。软坚泻下,消热消肿。《药典》年版一部载:芒硝,别名朴硝等,性寒,味咸、苦,归胃、大肠经。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五藏积热:“五藏”即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素问》卷三·五藏别论篇第十一:“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灵枢》卷七·本藏第四十七:“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根据藏象学说,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五脏。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体表里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积热,“积”,积聚,“热”,发热。积热,即指胃、肠道等因有形积滞等引发的热证,芒硝可以通过泻下作用,祛除胃肠道积滞而消除五脏热邪。

胃肠闭,畜结:“畜结”即“蓄结”。“胃肠闭”“畜结”均指肠胃道之有形积滞(均由食、饮留蓄不散所致),“胀”“闭”均为不通之意。

推陈致新:此处指消除五脏水、饮等邪气,从而产生新的正气、恢复五脏的正常功能。详见:大黄本经要义之“推陈致新”条。

除邪气:“邪气”又称之为“邪”,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等致病因素)及病理损害。《素问》卷九·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处邪气,指燥、火等热邪。

炼之如膏。久服轻身:此为道家思想,不必深究。

古代本草文献对消石的论述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消石,味苦、辛,寒、大寒,无毒。主治五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治五藏十二经脉中百二十疾,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瘘蚀疮。炼之如膏。久服轻身。天地至神之物,能化成十二种石。一名芒硝。”

唐·苏敬《新修本草》同时收载有:朴消、消石、芒硝。并在朴消项注解云:“此物有两种,白软者,朴消苗也,虚软少力,炼为消石,所得不多,以当消石,名芒消尔。后名医别载此说,其疗与消石正同,疑此即是消石……《本经》云生于朴消,朴消一名消石朴,消石一名芒消,现既明白,不合重出之。”

《雷公炮炙论》在芒硝条:“芒硝是朴硝中炼出,形似麦芒者,号曰芒硝。”

唐·甄权《药性论》:“消石……一名芒硝,烧之即成消石矣。主破积,散坚结。一作苦消,甚治腹胀。其消石、芒硝多川原人制作,问之详其理。”

祝按:甄权同时又收载有:“芒硝,使,味咸,有小毒。能通女子月经,症瘕,下瘰疬,黄疸病……朴消。君,味苦、咸,有小毒。能治腹胀,大小便不通,女子月候不通。”芒硝与朴硝实为一物之不同品质而已。

宋·苏颂《图经本草》:“朴消,生益州山谷有咸水之阳。消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陇西、西羌。芒硝生于朴消,今南北皆有之,而以西川者为佳。旧说三物同种,初采得其苗,以水淋取汁,煎炼而成,乃朴消也。一名消石朴,以消石出于其中。又炼朴消或地霜而成,坚白如石者,乃消石也,一名芒硝。又取朴消,以暖水淋汁,炼之减半,投于盆中,经宿而有细芒生,乃芒硝也。虽一体异名,而修炼之法既殊,则主治之功别矣。然《本经》各载所出,疑是二种。而今医、方家所用,亦不复能究其所来,但以未炼成块,微青色者,为朴消。炼成盆中上有芒者,为芒硝,亦谓之盆消。其芒硝底澄凝者,为消石。朴消力紧,芒硝次之,消石更缓,未知孰为真者。”

祝按:说明朴消、芒硝、消石其原料均相同,同一种炼治方法,所得不同质量的芒硝。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消石,诸卤地皆产之……秋冬间遍地生白,扫取煎炼而成。货者苟且,多不洁净,须再以水煎化,倾盆中,一夜结成。澄在下者,状如朴消,又名生消,谓炼过生出之消也。结在上者,或有锋芒如芒消,或有圭棱如马牙消,如消石亦有芒消、牙消之名,与朴消之芒、牙同称,而水火之性则异也……崔昉《外丹本草》云:消石,阴石也。此非石类,乃碱卤煎成,今呼焰硝。”

李时珍又云:“诸消,自晋唐以来,诸家皆执名而猜,都无定见。惟马志《开宝本草》以消石为地霜炼成,而芒消、马牙消是朴消炼出者,一言足破诸家之惑矣。诸家盖因消石一名芒消,朴消一名消石朴,三名相混,遂致费辨不决。而不知消有水、火二种,形质虽同,性气迥别也,惟《神农本草经》朴消、消石二条为正。其《别录》芒消,《嘉佑》马牙消,《开宝》生消,俱系多出,今并归并之。《神农》所列朴消,即水消也,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为芒消;结出马牙者,为牙消。其凝底成块者,通为朴消。其气味皆咸而寒。《神农》所列消石,即火消也,亦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亦名芒消;结出马牙者亦名牙消,又名生消。其凝底成块者通为消石。其气味皆辛苦而大温。二消皆有芒消、牙消之称,故古方有相代之说。自唐、宋以下,所用芒消、牙消,皆是水消也。”

李鸿超等《中国矿物药》:“朴消。异名:芒硝、马牙硝、盐消、皮消、风消。是由天然硫酸钠——芒硝加工精制而成。”古代制法:皮消,生于卤地,刮取初起煎成为朴(朴者未化之义),由朴(消)再煎为芒硝。芒硝再煎则成玄明粉,其性缓,不似芒硝。

祝按:芒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有将芒硝的别名朴消、土消、皮硝者。实际朴消、土消为较不纯的含水硫酸钠结晶,可视为供精制芒硝的原料;皮硝为极不纯的含水硫酸钠,不宜直接药用。

药物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收载:芒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

芒消,马牙硝,火硝,焰消,地霜,苦消,朴消,盆消。

性寒,味咸、苦。归胃、大肠经。

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用于实热积滞,腹满胀痛,大便燥结,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

拓展阅读----药材鉴别要点

本品呈棱柱状、长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及粒状。无色透明或类白色半透明。质脆、易碎,断面呈玻璃样光泽。气微,味咸。

临床药师、临床医师注意事项——药物名称与意义

传统中医自古以来所用芒硝与现今有别,现今所用芒硝为机制精细品。

★采收与加工流程所得芒硝品种取天然的不纯芒硝,俗称“土硝”或“皮硝”,即古人所谓“地霜”,加水溶解、放置,使其杂质沉淀,过滤,其滤液加热浓缩(土法用淋晒法),放冷后析出结晶,习称“朴硝”(芒硝粗制品,又称火硝)。再将朴硝溶于水,加入打碎萝卜同煮后,使其重新结晶,即药用芒硝。

★芒硝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在空气中易风化,芒硝经风化所得即药用“玄明粉”(主含硫酸钠)。

拓展阅读----中药材经验鉴别专用术语

皮硝为未经精制的芒硝,杂至多,不可内服药用。

朴消为较不纯的硫酸钠结晶,亦不作内服用药,只供制取芒硝的原料,亦有将精制芒硝时结于下面较粗的结晶称作“芒硝”(有的称谓马牙硝),其上面的结晶称谓“朴硝”。

玄明粉精制芒硝,经风化后干燥即得,其性味功效同芒硝。

风化指中药材中某些含水化合物或钠盐类品种,在空气中干燥条件下,表面逐渐出现的粉末状物。

临床药师、临床医师注意事项

★芒硝一般不入煎剂,待汤剂煎得后,溶入汤液中服用。外用适量。

★本品不宜与硫黄、三棱同用,孕妇慎用。

拓展阅读——识药认药

硝石,又名火硝,又名焰硝。丹炉家用制五金八石,银工用化金银,军中用作烽燧火药,得火即焰起,故有火硝、焰硝之名……蜀中皆有,乃地霜也。冬间遍地生如白霜,扫取以水淋汁,煎炼而成,状如朴硝,又名生硝。再煎提过,或有锋芒如芒硝,或有圭棱如马牙硝,故硝石亦有芒硝、牙硝之名,与朴硝之芒、牙同称,然水火之性则异也。主治五脏积热,胃胀闭者,言积热在脏,致胃府之气胀闭不通。硝石禀水寒之气,而治脏热。具火焰之性,而消胃胀也。涤去蓄结饮食,则胃府之脏闭自除。推陈致新,除邪气,则五脏之积热自散。炼之如膏,得阴精之体,故久服轻身。

——明·张志聪《本草崇原》

芒硝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阳相火三焦经。气味俱降,阴也。其主五脏积热胃胀闭者,五藏本为藏阴之经,阴枯则燥,而火就之,则热积于脏而阳偏盛矣。阳者胃脘之阳,阳偏盛,故胃胀而闭塞也。其主之者,芒硝入三焦,苦寒下泄,水谷之道路通,而胀者平矣。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之府,小肠燥热,则物受而不化,饮食蓄结于肠矣。芒硝入太阳,苦寒下泄,咸以软坚,则陈者下而新者可进也。除邪气,苦寒治燥热之邪气也。

炼之如膏,久服轻身者,指三焦小肠有实积者言也,盖积去身自轻也。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

芒硝,苦、辛,性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阳膀胱经。泻火而退燔蒸,利水而通淋沥。芒硝咸苦大寒,下清血分,泻火救焚,软坚破积,利水道而通淋涩,利谷道而开结闭。结热瘀蒸,非此不退,宿痰老血,非此不消,寒泻之力,诸药不及。

——清·黄元御《长沙药解》

拓展阅读——识药认药Hello,伙伴们长按







































百癜风
急性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cd/11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