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
消石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
《名医别录》味辛,大寒,无毒;疗五臓十二经脉中,百二十疾、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瘘蚀疮。炼之如膏,久服轻身。
天地至神之物,能化成十二种石。一名芒消,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陇西、西羌,采无时。(萤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
朴消
《神农本草经》:味苦、辛,寒、大寒,无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
《名医别录》胃中食饮、热结,破留血闭绝、停痰痞满,推陈致新,能化七十二种石。
炼铒服之,轻身神仙,炼之白如银,
能寒能热,能滑能濇,能辛能苦,能咸能酸,入地千岁不变。
色青白者佳,黄者伤人,赤者杀人。一名消石朴,生益州山谷有咸水之阳,采无时。(畏麦句姜。)
芒消
《神农本草经》味辛、苦,大寒。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除邪气,破留血、腹中痰实结抟,通经脉,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陈致新,生于朴消。(石苇为之使,恶麦句姜。)
朴硝家族-----水
朴消生于盐碱地,古代称为斥卤之地,把刮出来的物质煎汁,经一宿结成,形状如盐粉末,再以水煎,化澄去脚,与萝卜一起煮熟,倒入盆中,经一宿则结成白消,如冰如蜡。
这两道煎煮的工艺完成后。就可以分别取不同的消了。
1在上生细芒如锋者,为芒消。
2生牙如圭角,六棱纵横,玲珑剔透者,为马牙消。此消形似白石英,亦谓之英消。
3芒硝与马牙消之底部,通名朴消。
4用萝卜反复煎煮,炼至去咸味,为甜消。
5置风日中,吹去水气,则轻白如粉,为风化消。
6同甘草煎过,鼎罐,升煅,为元明粉。
消石家族----火
消石亦产于盐碱地,秋冬遍地生白霜,扫去煎炼而成,再三煎煮,倾盆中,其上亦有芒有牙,其底则通为消石。
时珍云∶硝石,丹炉家用制五金八石,银工用化金银,兵家用作烽燧火药,得火即焰起。狐刚子炼粉圆,谓之北帝玄珠。
硝石,阴石也。此非石类,扫取卤地白屑,煎炼所成,今呼焰硝者是也;
朴消,得水便化,谓之水消。消石,得火焰发,为火消;一水一火,天地造化之神奇。(《纲目》)
卢之颐曰:二硝之分水火,宛如太极之分两仪。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又坎离互根之妙。谛思,谛思,硝石,为卤地所生,与海滩之盐相似。从无致有,变柔为刚,故以名石,如秋石之亦名石也。虽分水火二种,而其根源,止是一水,其焰发热腾,亦水中之火也。
卢子繇曰:朴消、消石,皆生卤地,假水火二大,以为形质,但胜劣有异,故水火之用迥别。
《楞严经》云: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交妄发生,递相为种。
这一段《楞严经》的论述。可谓异常精彩。卢之颐在他的《本草乘雅半偈》中也是引用此文。水火是一体的。水火是相互交流的。但是各自的分量不同。就看水与火的比例多少。
故水消(朴硝),水多而火少,水用独显,火体似藏。
火消(硝石)者,水少而火旺,故火用独霸,水体似藏。
观其主治,思之过半矣。
刘潜江:朴消、消石,本源于水,皆归于治热,为何?
答:水消(朴硝)性寒,治热结,多属血分,所谓阴血不降者,阳结不化也。朴硝能开辟阴中之阳结,则阴血降而阳自化矣。
火消(硝石)性热,专治热郁,郁者,多属气分,所谓阳不升者,阴不畅所致也。能达阳中之阴郁,则阳化阴自畅矣。
论其味:水消(朴硝)以咸胜,反带微苦,其本于咸而下行,引火归原也。
火消(硝石)以辛胜,有微咸,微苦,以辛上达,火之用也。
唐容川对于苦味的论述,最为透彻。他说极苦者为水,微苦者为火。所以,火消以辛多微苦之味,正是火之大用。
火消投火中,则生焰,与火同气也;水消入火而不谐者,水克火之本性使然也。
但二物均以消得名,故皆能-----破坚开结。
天地间生人生物,本于水火,生于水火,化于水火也!
水火本是一家,今观水消,火消,孰降行,孰升散,审证察脉,贵在适当。水消以寒而化热结,以咸味化坚,绝不仅仅是纯阴,其中暗藏火之用也。孤阴岂能化阳之结?以暗藏之阳热接引阳结,同流合污,再以本身阴寒之力破之。故不可以纯阴论之。北方寒冷之地。地面结冰,撒盐以化冰雪,既是此理。火消之理,亦犹是矣。
凡药之为物,有用其理,有用其情。理者,物之所锺;情者,物之趋向,与病机相合也。
火消,《本经》以主五臓积热,胃胀闭;
水消,《本经》以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
分明是指-----火消入臓,水消入腑。
五臓者,藏精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
1藏而不泻,则所积者,皆无形之精气,开合不时,遂有盛满之患,仍移于六腑,故其积者为热,而能使胃胀闭。
曰:火消---『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是去胃之胀闭也。胃之胀闭去,五臓之积热自消。
2传化物而不藏,则所积者,皆有形之物,输导不时,亦有盛满之患,移于躯体,故其所积之物,饮食、痰涎、血液,皆能固结成癖。曰:水消--『主百病,除寒热、邪气。』是移于躯体者也。结固留癖能泄下,躯体百病则除矣。
火消,性向阳,故解-----自阴而阳之盛热;
水消,性向阴,故逐-----潜伏在阳中之实结。
然皆即于物而化物,故能所入无间,所当必摧,此其一也。
凡病之虚者,必从阳以入阴;病之实者,多自里出外。
二消原是治实之物,妙在一则遇焰辄发,一则逢水即化,故一能发阳之郁于阴中,一能化阴之结于阳内,此又其一也。
虽然:火非涤物者,水非逐物者,《本经》以去病之功,在火消曰:涤,在水消曰:逐,何也?
盖涤者,如大黄之荡涤肠胃,是在肠胃之病,无不荡涤净尽。特彼曰荡,则有动之义,今曰涤,则仅澣濯而已。
逐者,如干姜之逐风湿痹,山茱萸之逐寒湿痹,地黄之逐血痹,黄芩、苦参之逐水,白头翁之逐血,水蛭之逐恶血,皆特指一节,示不他及,仅能于六腑中,去积聚之结固留癖者,凡病,散而未结者,不得用也。
仲景之用二消,硝石矾石散,是臓中郁热!
1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
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硝石矾石
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柴胡加芒消汤,为腑中结热!
1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4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5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大陷胸汤丸、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汤,腑中留癖!
1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黄芒硝甘遂
2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汤-----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桂枝人参茯苓芒硝
芒消非治渴,己椒苈黄丸偏加之以治渴;
芒消非止利,小柴胡汤偏加之以止利。
己椒苈黄丸之渴,津液与固癖纠缠,不得上奉以滋养,故为渴,去其固癖,使津液滋润,故止渴也;
小柴胡汤之下利,是积聚堵塞于中土,水液旁流,故为下利,去其中焦积聚;水饮归入正途,旁流之液不再横溢,故不下利耳。
赤消,想即朴消之赤者,据《别录》能杀人,仲景鳖甲煎丸用之,与鳖甲同用至十二分,欲其入血,软坚散结,必不可少!
徐文亮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