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桐君小英俊小野姜汁
医学指导:东聿
大黄是著名的催人泪泻下药,甚至不学中医的人,也知道大黄泻肚子很是一流。
但我认为,泻下只是掌握了大黄的一半,它还有另一半奇妙用途。
那究竟是什么嘞,我们后半篇再说,现在先讲讲大黄的泻下。
1.泻下
大黄入脾胃、大小肠,性寒,有很显著的泻火、泄大便能力。
一般将它配成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三个方来用,掌握这三个方子的区别,就能灵活运用大黄来治各种便秘、上火了。
这三个方子,都以大黄为主,辅以不同药物,区别在于
调胃承气汤有大量的芒硝和甘草。
芒硝可以软化大便,并吸收身体里的水进入肠道。
甘草则防止芒硝吸水太多把人吸脱了,另一方面蓄积肠中的水,以备厚积薄发。
三者一配合,能汇成一股强劲的水流,瞬间把大便排出去。
这就好像,有人上火,大便干硬堵住了马桶,孱弱的水流冲不动的时候,就只好拎一桶水,猛地冲下去!
世界终于清静了~
所以,调胃承气汤适合大便干硬,便意很浓却怎么也排不出的情况。
当然,不止用于便秘,调胃承气汤还有泄脾胃热,泄血中水的作用。
小承气汤里是厚朴、枳实。
厚朴、枳实都是向下行气的,配合大黄能促进浊气下行。
主要用在腹中胀满,但就是没有便意,只能望肚兴叹的情况。
比如有的人便秘,大便并不硬,甚至是稀软的,但奈何肠子不蠕动。
这就需要小承气汤来推一下,恢复了肠胃的蠕动,便秘自然就好了。
大承气汤则是集以上两者于一身,并且去掉和缓的甘草。
适用于腹胀,热盛,大便干硬,有实邪阻滞的比较极端的情况。
不过劲比较大,一般对瘦弱无力之人要小心。经验不足的人不要乱用。
2.治血
上面的清热泻下,是大黄的普通用法,它的高级玩法是:治血。
人们似乎只记得《神农本草经》里大黄的后半句: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
都忘记了还有前半句: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
一说起活血药都是桃仁红花,莪术三棱……其实大黄活血破血的效果,也是很好的(特别是下焦存在瘀血时)。
比如桃核承气汤,大黄甘遂汤等,皆用了大黄破开瘀血。
除此之外,我个人还有一种假设:大黄除了活血,还有一种特殊的能力。
《伤寒论》的方子,用药都很简洁,每一味药都有其存在的目的。
而在大黄?虫丸中,明明已有了虻虫、蛴螬、?虫、水蛭这一堆活血药,却仍然加入了大黄,说明大黄在活血之外,或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而且,若没有特殊意义,那大黄?虫丸是给虚劳人服用的,加个泻下的大黄,实在有些蹊跷地讲不通了。
这个特殊意义是什么?
提示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下瘀血汤、大黄牡丹汤中,这四方皆有病人服后,污血、脓血泄出(或从月经出)后病情立愈的记载。
正常情况下,血液循环是一个单独的、密封的环境,好血坏血都不会进入肠道或子宫的。
所以,大黄的特殊作用,或许是将血液循环中的瘀血和废物剥离出来,离开血液循环,从肠道或子宫排出体外。
此种假说欢迎讨论。
3.禁忌
我以前读书,看到晚清,由于打不过洋人,有官员曾提议:
“洋人饭食多肉,常服大黄以健胃,我们今后停止向西洋出口大黄,他们不久就会大便不通鼓胀而死!”
这个段子提醒我们两点:做人眼界要开阔谨慎但不畏惧大黄。
从明清以来大黄被妖魔化了,总给人一种不小心就会吃死人的感觉,但其实要分体质来看。
面红、体壮、多热之人,对他们大黄并不是什么恐怖的东西,只要有热、实存在,该用就果断用,效果往往是很好的。
又是你
瘦弱体虚之人,当然要慎用,但确有实证时,也要果断用。
若担心泻下力太猛,可久煎或用酒大黄,因为大黄加热时间久了,力度就会和缓不少,且催泻作用减弱~以后不用再担心了
OK~祝各位今后灵巧运用大黄。
苏叶猫欢迎投喂猫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