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神奇黎明之城,生态宜居圣地。如花的史实盛开在古老而淳朴的土壤里,请随“史话芒市”一起探索发现那充满希望的火炬冉冉亮起......
芒市有多美,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和居于斯、业于斯的人最想表达;芒市有多好,曾经岁月如歌挥洒青春热血的芒市知青最想赞美。芒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他们带着一腔热血和激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芒市插队落户和屯垦戍边,与芒市人民同甘共苦、建设“第二故乡”,为芒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结下了深厚友谊,是芒市人民最为宝贵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芒市人民将永远铭记他(她)们、感激他(她)们、祝愿他(她)们。为纪念他(她)们这段珍贵的历史,表达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发全市各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强意志,芒市委党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岁月”栏目。
本周推出第1期,宋宁:芒市——我们永远难忘的故乡
(潞西县知识青年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芒市——我们永远难忘
的地方
宋宁
非常激动,又回到这个永远割舍不了、随着岁月流淌越来越牵挂和思念的地方。首先,我代表知青同学衷心感谢芒市各级领导对这次活动和出版本书的高度重视;感谢知青联谊会的精心策划和组织,特别是张天云同学为大家再次相聚所做的工作。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我想,就用6个字来概括我自己的感受:怀念、感恩、报答。不知道这样概括能否表达大家的心情于万一。
(潞西市知青联谊会遮放分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我们深情地怀念这片土地。这是一片肥沃、富饶的土地,也是抗战烈士鲜血浸润过的土地。可以说种什么长什么,“种个锄把也发芽”。只要肯拋下汗水,它就会给你带来丰硕的收获。在这块土地上,有美丽婆娑的凤尾竹,有遮天蔽日的大青树,有安宁祥和的村寨,有勤劳朴实的乡亲。40多年前,我们来到这里上山下乡。从此,这里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
当年的我们,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告别了家人,告别了城市,一路高歌,风尘仆仆,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不论是胸怀改天换地、拯救全人类的梦想主动申请的,还是迫于大势而不得不报名的,都从此走进了农村,真正进入了社会,接受了深刻的再教育,开始了人生经历中的大转变。
想必大家都看过知青珍藏的那些老照片了。那是青春的记忆,记录了那段难忘的岁月。它们定格了我们青春阳光的脸庞、灿烂纯真的笑容、清澈无邪的眼光、充满活力的身影、友爱温馨的集体、不畏艰辛的劳作、苦中求乐的生活,以及那些低矮透风的草房、简陋无物的宿舍。尽管这些老照片记录的只是我们劳动和生活的点滴,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出我们抗争命运的乐观与自信。
在这里,我们经历了思家思亲的痛苦,经历了艰苦劳动的磨炼,经历了艰难生活的考验,经历了坚持还是放弃的考验。同时,我们也享受了春种秋收的喜悦,享受了父老乡亲的关爱,享受了同学之间的友情,享受了为这片土地奉献才智的快乐!我们在这里度过了日日夜夜,挥洒了美好的青春年华,留下了汗水、泪水和热血,还有同学甚至付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草草木木,都有我们的足迹,都有我们的心血,也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今天,我们又回到这个熟悉而亲切的地方。回顾那段用青春耕耘祖国土地的历史,我认为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在心,因为我们在这里经受了锻炼,学会了脚踏实地地生活,懂得了如何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善待他人和自己,特别是形成了刻苦耐劳、忍辱负重、心系人民、自强不息的品格。这是知青同学普遍具有的品格,是知青经历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一直伴随着我们后来的历程,使我们受益终身。
我们真诚地感恩这里的父老乡亲。我们上山下乡的那个年代,祖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浩劫。社会混乱,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各种政治运动和内斗无休无止,正常的生活秩序荡然无存。我们无学可上,无业可就,没有参加国家建设、实现使祖国富强的人生理想的机会。大家不知人生出路在哪里,对国家的命运感到担忧,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惘。城市似乎没有我们的立身之地了。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同学们抛亲舍友、离乡背井来到边疆农村。
初到这里,我们举目无亲,人地两生,是纯朴善良的乡亲们张开怀抱接纳了我们,给了我们安身立命之地和自食其力的机会。回想插队第一天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宛然如昨。乡亲们赶着马车把我们接进寨子,和蔼可亲的大爹大妈帮我们安顿好住处,准备好饭菜。陌生的面孔和语言所表达的真心关爱,立刻驱散了我们的种种顾虑和担心,内心温暖油然而生。
(潞西县遮放公社第一次党代会全体工作人员合影)尽管乡亲们并不完全理解我们为什么要从城市来到边远的农村,甚至有人把我们当成没有父母的孤儿,或是犯了错误的学生,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冷落我们。而是以仁慈之心,像对待自家娃娃那样对待我们这些与他们无亲无故的城市青年。那时候,农村大多是贫穷的,农民生活并不宽裕,许多村寨的农家还难以温饱。我们初来乍到,什么农活都干不好,却来分享农民的劳动成果,而他们欣然接受了,唯一的希望是与他们同甘共苦,一起来改变农村面貌,创造更好的生活。这不仅仅是纯朴的厚道,更是伟大的胸怀。不会干农活,他们手把手地教我们;生活有困难,他们尽心尽力地帮我们;幼稚莽撞,难免有些过失甚至犯了错误,他们宽恕原谅了我们。乡亲们有多少,就给了我们多少。这一切,让我们在远离父母和亲人之时,感受到人间最宝贵的浓浓亲情和暖暖温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是点点滴滴,而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是山高水长。
在那个知识被抛弃的动乱年代,我们在农村没有因此“蹉跎”,虚度光阴,而是从乡亲们那里汲取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希望。在艰苦的劳动和生活中,我们逐步完成了从学生到农民的转变,生活方式与思想感情逐渐融入了农村和农民,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用所学的知识尽力改变偏僻乡村的面貌,实实在在地为边疆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我们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从乡亲们身上,我们学会了如何笑对人生、笑对艰难,迎接明天。最重要的是,这些历练,使我们形成了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克服困难的自信,我们从此不再畏惧命运的任何挑战。父老乡亲在那个特殊年代呵护关爱我们成长。对这份恩情,我们非常珍惜,将永远铭记,并感念终身。
(潞西知识青年首届学代会红旗公社全体代表合影)我们真心地希望能够报答。虽然后来我们先后离开了这里,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和境遇各有不同,但从这里走出去的知青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始终不渝,那就是为这里的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报答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多年以来,有很多知青同学怀着感恩之心,从不同的方面为这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民生的改善做了许多努力,已经取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成效。现在,虽然大部分知青同学都已年过花甲,退出工作岗位,但我们的报恩之心不减,仍然愿意为支持和帮助芒市的发展发挥余热。只要是这里的乡亲们需要,只要我们力所能及,我们都会竭尽全力,真心实意来做。无论是资金、技术、渠道,还是专长、智慧、经验,我们可以群策群力,各尽所能,一起来支持、帮助第二故乡加快发展与进步,使芒市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出现新的面貌。每个知青同学的能力有大有小,出力或多或少,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怀着一颗真诚的报答之心,这是每个人都能奉献的。有这样的心,就能找到自己可以尽力的机会。
我们十分珍惜和热爱这片哺育我们成长的热土。千言万语表达不尽我们对第二故乡的怀念之情、感恩之心和报答之意,我们的目光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