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包容共享显隐互鉴宜居可期城市活

导读

10月19日,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重庆市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本文为学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在全体大会上题为“包容共享、显隐互鉴、宜居可期——城市活力的历史图景和当代营造”的主题报告。文章已经报告人审阅。

本文字数:字

阅读时间:45分钟

王建国

学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建国院士从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趋势开始,展开三组关键词,最后探讨如何打造活力宜居的当代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趋势

首先,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新的趋势体现在以下三点:

趋势一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社会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结合本次年会的主题,新时代对于活力城乡、美好人居的新愿景探索可谓正当其时。

趋势二

由城市、农村、林业、草原、海洋、环境分治,到城乡统筹、资源一体、统合不同类型资源和尺度层级的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在城乡关系方面,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分为四类,第一次提到城乡融合型的新农村,城市近郊农村也可以拥有城市服务功能,同时实现城市反哺乡村、提升乡村振兴能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制度隔阂。在南京的郊区以及很多大城市周边,已经存在这样的形态。

趋势三

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就城市而言,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正在由对城市发展的宏观空间增长性的制度设计、政策制订、空间治理、管理方式转向内涵品质提升、增量存量结合并逐渐以存量为主的城市环境营造和精细化管理的主题。

此背景下,城市活力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和具体的命题。

佛罗伦萨游客在等待夏日夕阳西下的美景

北京:历史环境中的生活活力

开放包容:城市活力的历史图景

根据我的简单分析和研究,城市活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源自于市井生活活动,如购物、交往、闲聊、娱乐等;

第二,来自于享有共同愿景的人群,通常是熟人社会圈层内部自洽的,彼此具有类似甚至共同经历的社会人群,比如说那些一直在一个单位或生活区的工作和生活会有共同的集体记忆,退休或爱好相近的同一类人群,信众的朝圣礼佛活动,临时建构共享认同的集体旅游、运动等。

第三,来自于人与自然的互惠共处,比如四月赏樱,十月赏菊,京城八景等等。

第四,源自于文化习俗和传统以及特定的节庆事件。

城市活力对于人作为一种群体性生物种群的生存发展具有必要性。历史地看,城市活力是城市健康成长、持续激发正向社会演进动能的本源之一。其中可以划分为狭义的活力和广义的活力,狭义的活力即可直感认知到的人际交流互动、城市生活活动;广义的活力,包括创新创业激励、经济制度、人才政策、以及对于异质元素的包容度、成规模建制并年龄级差合理的知识创新人群等。总的来讲,活力与人们对自身家园或者“第二家园”人居环境和生活场所的认同密切相关,城市是否有活力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比较的重要尺度。

大多数城市活力均来自于步行为主的日常生活,我们常讲的“上街”,除了功能性目的,其实也是一种下意识的渴求社会交往和生活的行为心理所致。与休闲、购物、交往等相关的市井活动具有明显的功能复合多样性。人们有目的抑或无目的到访经停,蹒跚漫步、随机的人际交往都是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场所载体的品质所在。生活所形成的空间意象、逸闻趣事和场所氛围既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图景呈现,也渗透着社区精神的记忆。从哈尔滨中央大街、香港兰桂坊等案例可以看出,市井生活及其场所载体的丰富多样是维系地方传统鲜活的必要条件,且具有无等级、无特定地点、无特定针对性的特点。

夜幕下的哈尔滨:中央大街排行成列的画像摊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香港兰桂坊,洋溢特有的欧陆风味和异国情调的历史街区,每逢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兰桂坊节等,大量中外人士参加狂欢。

同时,由于一些特定的规划制度的安排,城市也会产生活力。比如说在教会迁回罗马的时候,亟需建构一个中心城市的地位,因此重新规划了罗马城市空间结构,由此产生的放射性道路为较大城市版图内的人群活动和迁徙提供了便捷,城市主要标志物经由宽阔和笔直的道路连接起来,该道路系统使得朝圣人群可以在罗马七座大教堂之间方便流动,同时,交叉点设置有方尖碑或纪念性立柱,也成为人们寻路的方位地标。

欧洲城市广场的向心性特征:既表达了规训和统一意志,也同时成为城市丰富生活活动的载体。

在古代中国,这样的市井生活图景也并不少见,中国从宋代开始,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富庶,包括中秋等习俗都是在这一时期兴盛起来、诗情画意的城市活力逐渐萌生(如古代章回小说经常描绘的“京城看灯、茶棚献艺、法场劫人”等)。如今,很多的市井生活已经升华成地域文化、习俗和传统。世俗化的宗教场所会成为多样性民间活动的载体,同时市井生活经历了时间和命运磨砺会升华成地域文化,因袭的习俗和传统。

张择端: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都市文明的滥觞,封建时代的“礼俗社会”或“熟人社会”遭遇现代性的发展挑战。19世纪城市曾被人看做是“由急速增加且不可预知的各种人群居住其中的迷宫,并成为被“暴民”主导的无序之所”。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就是出自对这种现象进行规训引导的社会需求。理性和秩序成为早期工业化时期的关键词。《雅典宪章》()中主张城市规划应该强调流动循环所支撑的功能分区。城市街道被柯布西耶视为是“交通机器”,甚至吉提翁呼吁“让城市中的步行廊道消失”。

在现代城市讲功能、讲效率、讲抽象公平和将人群抽象归类的背景下,个体化可选择的人的生活、及其城市活力承载的空间场所越来越呈现出颓败的趋势。现在谈留住“乡愁”,不是单指乡村场景是否有传承或者美丽与否,同样意指城镇市井生活的日益缺失和社会异质性问题。因此我认为,缺乏公共空间和多样性生活同样是今天城市特色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学术界,对于城市活力的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yy/85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