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会视角丨欲诣扶桑,无舟莫适聊聊金

得白癜风去哪里治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703361.html

门会视角

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聊聊《金匮要略》的版本(下)

(本文供稿:从心堂主)

原文刊发于《中医药文化》年第1期,原名:《金匮要略》吴迁本与邓珍本对比研究

全文约字,预计需11min

《金匮要略》前身为《金匮玉函要略方》,是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中发现的三卷蠹简,由林亿等宋臣重新编次整理成书,并于北宋治平三年()和绍圣三年()先后刊行了大字本小字本。

关于《金匮要略》的版本,学界一般认为:大字本系统以邓珍本为代表,同时包括无名氏本、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等多个后传本,传世数量较多。小字本系统则仅有吴迁本传世。

本期将继续上期未尽的旅途,继续寻找能够进一步敲定“吴迁本更接近北宋原貌”这一事实的关键证据。

上期链接

丨欲诣扶桑,无舟莫适——聊聊《金匮要略》的版本(上)

两本有别,吴迁本为正,邓珍本留有改动痕迹

二本的某些异文,邓珍本有明显的修改痕迹,反映出邓珍本是在《金匮要略》原书基础上进行了主观改动。

“赤丸方”

吴迁本《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有赤丸方:“寒气厥逆,赤丸主之,方:茯苓肆两,半夏肆两,洗,一方用桂,细辛壹两,《千金》作人参,乌头贰两,炮,去皮,附子贰两,炮,去皮,射罔壹枚,如枣大。右六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和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服一丸,日再夜一服。不知,二丸为度。”

赤丸在吴迁本中组成药物共六味,而邓珍本则只有四味,无附子、射罔二药。然而,邓珍本的赤丸虽只有四味药,其方后却写道:“右六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左为吴迁本,右为邓珍本

方中用药只有四味,方后却如吴迁本一样言“右六味”,这应当是邓珍本在改动《金匮要略》原方后遗留下来的部分痕迹。两书的赤丸同样“炼蜜和丸如麻子大”,吴迁本“饮服一丸”“二丸为度”,邓珍本却“饮下三丸”“以知为度”,服药量大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邓珍本的改动不是被动讹脱,而是一种主观的修改,恐是因为去掉了附子和射罔两味毒性较大的药物,赤丸全方的毒性较原来降低许多,于是便将服药量也增加了,只是在改动方药组成时,漏改了药味数。《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有“赤丸主寒气厥逆方”,其药物组成为茯苓、桂心、细辛、乌头、附子、射罔六味,除了用桂心而不是半夏外皆与吴迁本相同(吴迁本半夏后亦已注明“一方用桂”),其服法为“服一丸”“二丸为度”,亦同于吴迁本。

因此,吴迁本的内容应当更接近《金匮要略》官刻原貌,而邓珍本则存在对原书内容的改动。俞桥本、徐镕本同邓珍本,皆作“右六味”;赵开美本则改为“右四味”,显然是看到了药数不符,但不知其实是缺了两味药。

注文十三字

邓珍本《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写道:“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

小字注文说“湿家病”到“而喘”是十三字,然而细数“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这句话,则一共只有十一字,因此多数注家认为此“十三字”是邓珍本的讹误(俞桥本、徐镕本同邓珍本)。明代赵开美刊刻《仲景全书》时,便将此处修改为“十一字”。但是,将邓珍本与吴迁本对比,可以发现此条文中邓珍本的“身疼”在吴迁本里作“身上疼痛”,多出来“上”和“痛”二字,于是吴迁本“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这句话共有十三个字,恰好与邓珍本小字注文之说相符。

因此可以认为,这是邓珍本改动《金匮要略》原书的又一个例子。或许出于精简文字、压缩版面的考虑,邓珍本将“身上疼痛”缩写为“身疼”(不排除或有底本蚀阙的情况),但忽视了小字注文的字数问题,因此遗留下来了修改痕迹,而吴迁本虽然为明代抄本,但内容却较完整地保存了北宋官刻的原貌,其价值不言而喻。

邓珍本讹脱衍文举隅

讹字

邓珍本《臓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写道:“夫肝之病,补用醋,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此句“补用醋”十分可疑,醋非补益药,且后文“焦苦”“甘”皆为药之味,虽然“醋”有时有“酸味”之义,但这种用法却从未出现在中药五味中,由此可知“醋”为误。吴迁本此处作“酸”,酸为五味之一,且与后文“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呼应,当为正确。邓珍本误“酸”为“醋”,当因二字字形相近,因此出现了讹误(当然,不排除邓珍因个人用词习惯或方言而改)。

邓珍本《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葛根汤方后写道:“右七味,?咀,以水乙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乙升”即“一升”,邓珍本“一”皆写作“乙”(俞桥本、徐镕本同)。可是,若仅以一升水煮药,则无法先“减二升”又“煮取三升”,于常理相悖。后世注意到这个问题,如赵开美本便将“乙升”改为“七升”。然吴迁本此处写作“以水一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葛根汤方后亦为“以水一斗”,由此可知是邓珍本将“一斗”误写为“乙升”,盖古人手写“升”“斗”二字时字形极近,通常表现为一点之差(有点为“升”,无点为“斗”),故易致混写。邓珍本已误为“乙升”,后世又被错改为“七升”,则距离《金匮要略》原文更远了。

↑敦煌医药文献中的“斗”与“升”。

从左到右,依次为“麦麹末一斗半”“三升……”“猪脂一斗二升”“井华水一斗二升”。

误倒

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大承气汤方后写道:“右四味,以水乙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弗,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其中,“更上火微一二弗”语义不谐,吴迁本此处作“更上微火一两沸”,当是。因此邓珍本之“火微”当为“微火”的误倒。《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大承气汤方后写作“更上微火一两沸”,与吴迁本同,可为旁证。

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写道:“太阳中暍……身即热,口前开,板齿燥。”口本无前开、后开之说。吴迁本此处作“口开,前板齿燥”。前板齿即门牙,吴迁本此则条文较为合理。

《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第四》亦有“口开,前板齿燥”语,同吴迁本,可为旁证。因此,邓珍本之“前开”实为“开前”之误倒。

脱文

邓珍本《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乌头桂枝汤方中仅有“乌头”二字,未写用量,疑脱。吴迁本作“乌头伍枚,实者,去角”,《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第八同名方作“秋干乌头实中者,五枚,除去角”,《外台秘要方》卷七《寒疝腹痛方》作“秋乌头实中大者,十枚,去皮生用,一方五枚”(此引宋本,明本无后4字),共可证邓珍本当脱“五枚”。

邓珍本《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茯苓戎盐汤方后用法仅“右三味”三字,后面的文字疑脱。吴迁本茯苓戎盐汤方后作:“右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邓珍本可据吴迁本补。

衍文

邓珍本《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头风摩散方后写道:“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疢上,令药力行。”

“已”即“以”,邓珍本“以方寸匕已摩疢上”这句话的句前既然已有“以”字,句中则不应再有与“以”同义的“已”字,两字同时出现,使这句话语义难通。吴迁本无“已”字,仅言“以方寸匕摩疢上”,十分通顺。

↑左为吴迁本,右为邓珍本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载有头风散,方后言“以方寸匕摩顶上”,“匕”字后亦无“已”字。因此邓珍本之“已”字当删,推想其致误之由,恐是底本先误写为形近之“已”,旁改作“匕”,但后抄者误以为补字,故而“匕已”同见。

邓珍本《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夫痓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築築而弦。《脉经》云:痓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其中,小字注文“《脉经》……直上下”随后又以大字正文的形式出现。且不论其文字来源,仅正文、注文同时出现重复的文字,则必有一处为衍文。吴迁本没有条文后的小字注文,显然又优于邓珍本。

邓珍本讹倒脱衍问题并不只是上举数例,相比之下,吴迁本虽然亦有讹误之处,但总体上要比邓珍本少很多。考虑到校订《金匮要略》的林亿等宋臣皆为饱学之士,所校之书最初又要上呈给皇帝阅览,存在如此之多的文字错误,显然是不可能的。

此外,《金匮要略》吴迁本与邓珍本在方药、制法、脉证、病机等方面也都还有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中亦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邓珍本必定不是宋臣校定本之旧貌。但因例数众多,本文限于篇幅,只能写出其中主要部分,其他问题留待日后续作补足。不过,仅凭本篇的多个例证,已经足以说明问题。吴迁本《金匮要略方》由真柳诚教授等发掘公布后,被学界确认为是唯一传世的北宋小字本,内容忠实于宋梓,对于研究仲景学说价值不可估量。本文通过与邓珍本的对比研究,更加验证了吴迁本的权威性。

↑《金匮要略》版本系统示意图

(本图出自笔者学位论文“《金匮要略》文献研究——以吴迁本为中心”)

门会观点

①邓珍本《金匮要略》出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对《金匮要略》官刻做了全方位的修改,内容已非官刻原貌,属于民间修改重编本,且全书讹误脱衍很多,虽然为元代孤本,却很难称为善本,只是以前学界没有看到吴迁抄本这部真正反映了宋本原貌的《金匮要略》,误以为邓珍本是善本。

②没有证据表明宋修《金匮要略》大字本和小字本有重大的文本差别,因而本文所揭吴迁小字本与邓珍本的诸多差别其实不能视为小字本和大字本的差别;同理,也就不宜继续以大、小字本来区分《金匮要略》的版本,建议今后以官刻本、新编本概括之:官刻本系统现存仅吴迁本,新编本系统则包括以邓珍本为代表的多个传本。

③吴迁本最大程度保留了北宋官刻《金匮要略》原貌,是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目前存世本中最正宗、最权威的传本,因此,开展《金匮要略》研究应采用吴迁本作为权威底本。

参考文献:

[1]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O].中国中医科学院藏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刊本.

[3]张仲景.伤寒论[O].中国中医科学院藏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刊本.

[4]钱婷婷,沈澍农.法藏敦煌中医药卷子“斗”、“升”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8(04):-+.

[5]王焘.外台秘要方[M].东京:东洋医学研究会..

校对:东皇岐医

编辑:西瀛白衣

END

收容(Contain)·保护(Protect)·传承(Inherit)

但求不愧我心

点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yy/108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