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www.bdfyy999.com/bdf/
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研究进展及展望
文华国1,2,3,霍飞1,2,3,郭佩1,2,3,甯濛1,2,3,梁金同1,2,3,钟怡江1,2,3,苏中堂1,2,3,徐文礼1,2,3,刘四兵2,3,温龙彬1,2,3,蒋华川1,2,3
1.成都理工大学机构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
2.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3.中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分室,成都
摘要
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在前寒武纪至第四纪地层中均有发现,然而该共生体系的发育机理及控制因素目前研究薄弱,亟待厘清。在调研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团队对国内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的已有研究,系统总结了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发育特征及组合类型,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的研究意义,并提出目前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方向。首先,通过梳理全球范围内已报道的各地质历史时期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的特征,发现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广泛分布于全球51个地区,以北半球为主,且亚洲分布最多;其次为欧洲和北美洲,非洲分布相对较少;此外在南美洲及大洋洲也有零星分布;共生体系分布层位众多,从前寒武系到第四系均有分布,以二叠系居多。总结了蒸发岩与白云岩共生组合方式的5种类型:白云岩与蒸发岩互层、厚层白云岩上覆于厚层蒸发岩、厚层蒸发岩上覆于厚层白云岩、厚层白云岩夹薄层蒸发岩、厚层蒸发岩夹薄层白云岩,并探讨了共生差异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主要控制因素以及共生体系发育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规律。其次,在全球共生体系矿物类型、特征精细表征基础之上,由宏观现象分析向微观机理解释转变,并划分出共生体系中6种蒸发岩和5种白云岩类型,初步分析了共生体系特征及成因。最后,总结了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中成岩流体的性质、特征、来源及流体演化路径。对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的研究不仅为解决“白云岩(白云石)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将推动对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认识,并为共生体系内油气资源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白云岩;蒸发岩;共生关系;形成机制;主控因素;研究进展;展望
0引言
白云岩是由白云石[CaMg(CO3)2]形成的一类常见碳酸盐岩[1]。理想的白云石晶体简单且高度有序,由钙离子层和镁离子层交替与碳酸根离子层互层排列组成。然而,如此常见的一种岩石,其成因却是困扰地质学界多年的“白云岩问题”[2],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白云岩在前寒武纪和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中极其普遍,但在白云石过饱和的现代海水中却十分罕见;二是在常温、无机实验室条件下,白云石并不能直接沉淀[3]。因此很难通过“将今论古”的地质思维来解释在地史时期具有广泛时空分布的白云岩的成因。蒸发岩是由湖盆、海盆中的卤水经蒸发、浓缩,盐类物质按照不同的溶解度结晶而形成的一类化学沉积岩[4],主要由氯化物(石盐、钾盐、光卤石等)、硫酸盐(石膏、硬石膏、芒硝、无水芒硝、杂卤石等)、硝酸盐(硝石等)、碳酸盐(苏打石、天然碱等)和硼酸盐(硼砂等)等矿物组成[4-6]。通常沉积蒸发岩的同时,也往往形成多种白云岩,这种伴生现象在地层中呈规律性分布,形成了白云岩与蒸发岩共生体系[7]。
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具有广泛的时空分布特征,从前寒武纪至全新世均有发育,并且在全球尺度可追踪。目前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以下简称共生体系)在古气候、古环境重建和油气勘探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引起了国际上诸多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