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今年六月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分析了年到年中国34个省份(包括港澳台)居民的死亡原因。没想到,被千防万防的癌症,竟然不是中国居民的头号杀手,中国人目前的第一大死亡原因如图所示:中风。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中风确实越来越成为困扰现代居民健康生活的一大类疾病,关于中风中医方面有何认识又有什么好的预防及治疗方式,今天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中风的中医治疗:
一、概念:
脑卒中俗称中风,亦称急性脑血管病,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此病临床特点为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证,且可见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中风为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其和心血管疾病、恶性脑瘤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因而引起普遍重视。脑中风在临床上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及缺血性脑中风二大类。出血性脑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栓形成最为多见,约占脑中风的50%,其次分别为脑出血占28%,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5%,脑栓塞占7%。
二、源流及历代发展:
中医对脑中风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已有“薄厥”“偏估”等的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脑中风依邪中深浅之轻重,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这是中医对中风分类建立的雏型。《医经溯洄集》中明确地指出中风是由本身的病变而引起,非外来之风,患者年龄大都在四十岁以上,情绪激动常为发病诱因。“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愤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成气衰而如此。历代对中风的临床症状作了比较细致的描述,也指出了中风后果之严重性,如《医门法律》说:“中风”一证,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而且重,莫有过于此者。在立方上以清代中期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创立补阳还五汤,至今仍是中经络(脑梗塞)的经典名方。另外中脏腑闭(脑出血)证使用“方”不可不提到汪昂《温病条辨》的安宫牛黄丸,目前在中国已制成针剂醒脑净,在急症使用上不输同类的西药,且治疗后中风后遗症少,是中医急症发展的另一类指标。
综合以上所述,本病在于患者素体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以忧思恼怒,或饮食、劳累、外邪等诱因下,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儒养,致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而卒然昏仆,半身不遂等证。
三、临床治疗:
(一)脑出血
辨证分型:
(1)肝阳上亢
主证:平时有头晕或头痛、头胀,心烦易怒、急躁、时觉肢体麻痹;在活动状态下突然头痛加剧,或伴呕吐面色潮红,涡僻不遂,甚则昏仆,不省人事,肢体强痉急,喉中痰多,鼻鼾气粗,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紧。
治法:平肝涤痰,化痰通腑。
方药:平肝通脉汤(羚羊角,钩藤,夏枯草,毛冬青,白芍,竹茹,大黄(后下),天竺黄,益母草,牛黄粉)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肝火盛加龙胆草,发热加虎杖,知母,生石膏,或并服紫雪丹(口服);痰盛加竹沥水;抽搐加地龙、全蝎或加服安脑丸;昏迷灌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佯),合并呕血、便血者加白及粉、三七粉,冲服或加用紫珠草,紫地宁血散,脱证可急用参附汤。
(2)肝肾阴虚
主证:平素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少寐多梦,形体较瘦弱,面色潮红,腰膝酸软,肢麻,五心烦热,在活动状态下,突然头昏头痛加剧,涡僻不遂,甚则神识不清,肢体抽搐,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方药:滋阴通脉汤。龟板(先煎)、生地、玄参、牛膝,石决明,益母草,海藻,全蝎。山茱萸,白芍。
加减法:昏迷加安宫牛黄九(佯化);痰热加牛黄粉冲服,或竹沥水;烦躁不安加羚羊骨;抽搐加地龙、钩藤或羚羊角。
(3)痰浊上扰
主证:平素头晕头胀,胸脘胀满,恶心泛涎,神疲肢倦,面白唇暗;突然头晕头胀或头痛加剧,或恶心呕吐泛涎,伴涡僻不遂,舌淡暗红,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化浊,涤痰通络。
方药:导痰汤(党参,茯苓,白术,天麻,法半夏,陈皮,当归,竹茹,川芎,娱蚣。)
加减法:神昏加石菖蒲、胆南星或苏合香丸;胸闷、心悸加郁金、枳壳。
(4)痰热腑实
主证:平素过时肥甘厚味,头晕,心烦,失眠,口臭,突然头晕加剧,涡僻不遂,甚则神智不清,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醒脑。
方药:通腑醒神汤大黄,虎杖,枳实,黄苹,天竺黄,瓜萎仁,牛黄粉,牛膝,益母草。
加减法:肝火盛,肢体强痉,抽搐加羚羊角,钩藤、龙胆草、地龙,神智不清加安宫牛黄丸(佯);肝阳上亢、头痛、胀目眩加石决明,夏枯草,痰涎壅盛加竹沥水,浙贝母。
针灸治疗:出血性中风的卒中暴厥期,以上病下取穴原则和一般情况下避免头部穴位的强刺激和灸法。
取穴:风池,肩耦,臂膀,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丰隆,绝骨,昆仑等。
在中药及针灸治疗同时配合西医治疗,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以防止脑疝形成,并注意脱水剂引起水、电解血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改善脑缺氧,调整血压,防止感染。严重时需配合手术止血或清除颅内血肿。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辨证分型:
(1)肝阳暴亢
主证:平素或有偏头痛或有周期性头痛,或有头晕,头胀,心烦易怒,可偏侧肢体麻痒,或身体壮实,在用力或活动等活动状态下突然剧烈头痛,伴呕吐,或痛在巅顶,后枕,项部或全头痛,面红目赤,烦躁不安,或谵妄,或肢体强痉拘急,或昏迷不醒,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弦紧。
治法:平肝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平肝定痛汤
羚羊骨、天麻、龙胆草、大黄、虎杖,水牛角、生地,竹茹,牡丹皮,蚤休,益母草,全蝎。
加减法:痰热加牛黄粉,浙母贝,发热加知母,生石膏,紫雪丹,抽搐加安脑丸,昏迷加安宫牛黄九,由闭而脱加参附汤。
(2)阴虚阳亢
主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易怒,腰膝酸软,或有肢体麻痹,在活动状态下突然头痛剧烈,恶心,呕吐或头项强痛,烦躁不安,或兼偏侧肢体麻库乏力,重则肢体强痉拘急,抽搐,昏迷,口干,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治法:育阴潜阳,止血定痛。
方药:育阴止血定痛汤
龟板,天麻,石决明,白芍,水牛角,干地黄,牡丹皮,旱莲草,茜草,益母草,全蝎。
加减法:参考肝阳暴亢型。急性期活血化淤之品不宜过于猛峻,应选择活血、止血双向作用之品,如益母草、三七、蒲黄、茜草根等之类为宜。中成药治疗:以泻法为主的原则。
本病配合西医止血药,控制颅内压及血压,以防止再出血为主。
(三)脑血栓形成(动脉硬化性脑梗塞):
辨证分型:
(1)气滞血淤
主症:平时有头晕、肢麻、乏力,于劳倦或情志抑郁后,或于晨起后,头晕加剧,出现涡僻不遂,逐渐加重,甚则昏仆不省人事、舌质淡暗、苔白、脉弦细或涩。治法:益气通脉。
方药:益气通脉汤
黄耆,党参,天麻,天蝎。川芎,丹参,当归,鸡血藤。
加减法:痰盛加胆南星,天竺黄,牛黄粉;风盛加钩藤,白芍;痰浊内闭加石菖蒲,郁金或苏合香丸;脱证则加参附汤。
(2)阴虚阳亢
主证:平素时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心烦多梦,腰膝酸麻。或形体多瘦,或时有局部肢体麻痹,乏力;因情志变动或阴液耗伤而突然头晕、头痛加剧,伴语言不利,涡僻不遂,重则亦可昏仆,为闭为脱,口干,大便干,舌红苔少,脉弦。
治法:育阴潜阳,活血通脉。
方药:育阴活血通脉汤
龟板,鳖甲,白芍,乾地黄,王不留行,丹参,水蛭,天麻,桃仁,胡麻仁。
加减法:肝肠亢盛加羚羊骨,钩藤,夏枯草;痰盛加天竺黄、牛黄粉。阴液亏耗加西洋参,麦冬,知母,玄参。
(3)痰浊中阻
主证:平素时觉头晕,头重,胸脘痞满,多在情志不畅或安静状态下突然头痛加剧,目眩或头重如蒙,恶心呕吐,或语言不利,或走路摇晃,或涡僻不遂,或四肢瘫痪,昏迷不醒,为闭为脱,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化浊,涤痰通脉。
方药:健脾化浊通脉汤党参,茯苓,白术,制半夏,胆南星,天麻,川芎,竹茹,橘红,当归。丹参,全蝎。
加减法:脾虚体弱加人参,脾胃虚寒加干姜或加附子理中九;痰浊蒙蔽,清穷加服苏合香丸。
针灸治疗:可根据病情分别选用体针,头针,耳针或综合进行治疗。如头针可配运动区、感觉区。但对肌肉或关节僵硬,肌肉张力明显增高者,针刺不宜强刺激。配合西医疗法,以改善侧肢循环,增加缺血区氧的供应,消除局部脑水肿,防止梗塞恶化。
(四)脑栓塞:
辨证分型:
心气不足
主证:素有心悸,气短息促而动则加剧,心胸憋闷,自汗,面色吮白,形寒肢冷,倦怠无力;在活动态下突然涡僻不遂,甚则为闭为脱,舌淡或晦暗,苔白,脉结代。
治法:补益心气,涤痰活血。
方药:益气通脉汤
边条参,黄耆,当归,桂枝,茯苓,法半夏,胆南星,远志。川芎,丹参。
加减法:心阳虚衰加熟附子、肉桂、痰盛、神志不清加苏合香丸,心胸憋闷加枳壳,郁金,薤白、或加用活心丸含服;头晕加天麻、首乌,抽搐加全蝎、娱蚣、钩藤;大便乏力加肉丛蓉、胡麻仁;浮肿加泽泻,车前子。(2)其它证型合并冠心病时可表现肝肠上亢,肝肾阴虚,心脾两虚、治疗方法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相似。配合西医治疗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相同,在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缺血区氧的供应,清除局部脑血肿,防止栓塞复发。
四、常用治法:
(一)活血化瘀法
中医以瘀血为基本病理,大多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如通脉汤(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穿山甲、鸡血藤)加减。四藤汤(络石藤、海风藤、鸡血藤、红藤)加减伸筋草。另外以理气活血法、用于早期起疾病,病变快,苔白腻,脉弦滑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红花、川芎、赤芍、当归、北耆、地龙、桃仁、远志、胆南星、石菖蒲、郁金)。排除患者具有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用于大便秘结,痰多,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等证,方用桃仁承气汤(大黄、甘草、桃仁、桂枝、芒硝)
单方治疗
有用丹参针(有双向调节,可使低凝状态升高,高凝状态降低,并有使侧肢循环开放),静滴一周,待患者恢复后,改以川芎口秦,当归注射液,红花提取液静滴在临床均可见多篇报导疗效在八成以上。水蛭用在缺血性中风疗效佳是众所皆知,而用在出血性中风疗效较明显该首推地龙干,它在中医功用有化瘀通腑、清热、化痰、熄风、通络、利尿、降压的作用。当脑出血急性期最忌用破血、行血药,免使出血加重,但脑部溢离。经脉之血又为瘀血,若过用止血药,则使离经之血凝聚因结而滞脑内,加重病情。地龙则是活血而不破血,化瘀而不生瘀,对出血性中风有化瘀活血通络的作用。此外,本病产生的头痛、头晕、抽搐,地龙有清热熄风的作用,可减缓中风后遗症产生。本病在咽喉常有痰呜哽阻、呼吸困难,地龙有化痰作用,可增加气道通畅。还有降低压利尿,都可适时改善患者的血压及尿滞留的症状。目前出血性中风常用的科研药有水蛭、大黄、地龙、土地鳖、三七、牛膝等。还有在安官牛黄九中的冰片作为引经药,亦是本病治疗中止血而不留瘀的不可或缺药。
(二)通腑泄热法
中风患者风火内盛,可致痰热腑实,而胃肠燥结,又可加剧火生阳亢之势,可见腑气不通与病情轻重、转归、愈后有关。根据“引邪以腑为出路”的原则,对中风的的治疗常用通腑泻下剂。如某报导例中风患者有85例属痰热腑实证。治以通腑化痰为先,药选大黄、芒硝、全瓜萎、胆南星等,待大便通畅后,改用它法治疗。结果4天开始好转41例,都是用通腑化痰药后,大便通畅而症状得到改善。另有一组通腑泄热化痰颇佳的方法为通腑导痰汤(大黄、芒硝、枳实、傣石、安息香、天竺黄、竹茹、牛膝)煎汁灌肠,驱除肠胃积滞,清热祛邪,风自平。
(三)针灸使用
前面提到一些传统辨证思维及近年科研的报导,但都偏重于药物使用。对针灸论述较少,在此做部分的补充:
(1)传统治疗传统上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脉,故以手足阳明经为主穴,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取穴:肩井、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有口眼斜配地仓、颊车、内庭、太冲、泻法、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辅以电针刺激。本法在脑梗塞、中风后遗症仍是常用的选穴治疗方法。可配合药物缩短治疗疗程,效果更佳。
近年来针刺的多元化发展,已使其在中风治疗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论是新仪器运用或病机的现代化合理解释,都是它让大众接受的原因。另外让人更好的是治疗副作用少,后遗症轻(相较于药物使用),是它比药物作用更占优势的地方。
五、结论
中药、针灸二者的合并交叉运用,是本病治疗最佳途径。尤其中风后遗症的针刺治疗。目前公认仍是治疗最佳选择。这是人类的一大福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