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的芒市,天高云淡,山清水秀,一片连着一片的田野环绕村庄,金黄色的稻田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乡村田野一派丰收景象。
近年来,芒市干部群众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打出组合拳,从产业、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生态扶贫等方面全面保障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打牢坚实基础。
“一户一策”扶到点上帮到根上近年来,芒市牢牢抓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3个关键,通过住房、产业、教育、医疗等帮扶举措,补齐脱贫“最后一公里”短板,群众收入大幅上升,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聚焦钱袋子,精准群众致富路。芒市投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64亿元,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甘蔗、茶叶、咖啡、坚果等15种产业。大力推动“万企帮万村”行动,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贫困村”等模式,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组建专业合作社个。采取校企联合、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将招聘会开到家门口,共转移就业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次。
实施“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两个住房工程,圆了群众安居梦。投入资金6.52亿元,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53个,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扶持政策,压实“控辍保学”责任,大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保障完成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继续就读,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医疗费用在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即时结报,实现“九个确保”,积极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
芒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举全市之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11名市委常委、44名处级领导分别挂包11个乡镇和36个贫困村,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当中。通过精准识别,采取“一户一策”,扶到点上,帮到根上。群众通过帮扶,增强了信心,激发出了内生动力,为美好生活不等不靠,撸起袖子加油干。年,实现1个贫困乡、2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6.70%下降至2.18%。
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我们村养起了生态猪,种上了坚果、樱桃等经济作物,长短结合来增加收入。”芒市遮放镇谢里村村民小组长董麻云面带喜悦向记者介绍,在三峡集团的帮扶下,贫困群众养起了猪、牛、羊,致富的途径越来越多。下一步,要把养殖做好,打造生态特色品牌。
“增收来得快,全靠产业带,产业是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芒市委书记赵冬梅表示,芒市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立足特色资源,创新发展模式,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扩大特色产业覆盖面,确保全市贫困群众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年以来,芒市共投入农业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64亿元,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甘蔗、茶叶、烤烟、咖啡、坚果、砂糖橘、蚕桑、马铃薯、食用菌、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实现了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项特色增收产业。
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下,村民种上坚果、甘蔗、菠萝,搞起了养殖业。邦外村帕当坝小组脱贫户叶爱拉养的两头能繁母猪,经过一年多的饲养,产仔4窝35头,收入1.4万多元。能繁母猪项目养殖实施以来,有效增加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成为贫困户的“庭院银行”。
芒市用好用活小额信贷资金,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年以来共发放小额信贷资金1.79亿元,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户。
通过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措施,芒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从年的20.28亿元增加到年的23.4亿元,年均增长4.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年均增长10.06%,农村群众收入大幅提升。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年多前,我住的还是篱笆房、草房,走着泥巴路。现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房,水和电都通了,走的也都是水泥路,简直不敢相信。”五岔路乡弯丹村村民刀勒朋兴奋地说,学校、卫生室还有市场都在家附近,生活条件比以前不知要好了多少倍。
如今的弯丹村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地处偏远,道路晴通雨阻,房屋破旧的穷山村。
走进芒市轩岗乡红色新村搬迁安置点——芒棒村委会芒滚村民小组,干净整齐的道路、整齐划一的新民房,让人眼前一亮。“现在的居住环境比以前好多了,也安全多了。”红色新村村民组长冯恩成介绍,搬迁以前他们住的地方是地质隐患点,现在居住的地方离城区较近,信息灵通,打工也比较方便。
在脱贫攻坚中,芒市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内集中安置项目53个,搬迁农户户人;实施计划外搬迁安置项目10个,搬迁农户户人;共计搬迁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
在加快民房建设的同时,芒市加快推进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破解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脱贫攻坚让村庄更美了,群众的居住条件更好了。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江东处处是山冈,文化旅游来活乡。易地开发搬下坝,盖起新房奔小康。国家政策实在好,贫困残疾有低保。建档立卡搞帮扶,感恩思进记到老。”这是芒市江东乡用山歌来引导群众“感恩思进”。芒市江东乡宣传委员荣科南介绍,江东乡充分利用山歌文化资源,用山歌唱响感恩思进歌,利用春节、民族节庆活动等形式,唱响感恩思进歌,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新居落成全靠政府帮,举家乔迁感谢党恩情。”在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一个个搬迁点都贴上了“感恩思进”的对联,成为这个德昂山乡的一抹亮色。三台山德昂族乡宣传委员岳三洼介绍,党委、政府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着力在激发内生动力下工夫,通过文艺晚会、理论宣讲、驻村干部宣讲、脱贫致富个人讲述等方式,强化感恩思进教育,提升群众的内生动力。
在开展感恩思进活动中,芒市组织“五用”(用民族干部宣传、用民族语言讲解、用民族文字阐述、用民族节庆展示、用民族文化体现党的科学理论)宣讲队深入贫困村组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致富思路;充分发挥正面引领作用,树立了芒市三台山乡卢姐萨村李二杰等一批脱贫致富典型,向贫困群众传授致富经验,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
“持续发力巩固成果”
——访芒市委书记赵冬梅
“汇聚全市各方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能参与到这样伟大的工程当中,感到非常光荣。”芒市委书记赵冬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绩来之不易,未来还需努力,让脱贫群众稳定致富,越来越幸福。
“常委挂乡镇,靠前指挥,一线监督,扎扎实实推进脱贫工作。”赵冬梅说,芒市11名市委常委、44名处级领导分别挂包11个乡镇和36个贫困村,省州市挂钩帮扶部门、各行业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当中,形成了强大的合力。通过精准识别,将最需要帮助的贫困户找出来,采取“一户一策”,扶到点上,帮到根上。群众通过帮扶,增强了信心,激发出了内生动力,撸起袖子加油干。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群众收入明显提高,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没有适龄儿童因贫辍学,贫困户就医报销比例达90%。”赵冬梅说,芒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将责任扛在肩上,决不在脱贫攻坚的任何环节上掉链子,让每一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落实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责任。按照“党政主导、部门联动、企业携手、社会参与、群众主动”的工作思路,立下军令状,推动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全面落实。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赵冬梅说,芒市将按照“政策不变、力度不减、机构不散、干部不撤”的原则,保持攻坚态势,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用过硬的措施,抓好整改落实,认真开展整改“回头看”,达到群众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的目标。
“持续发力,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无缝对接。”赵冬梅说,芒市研究制定《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继续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努力让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农业强起来。
谢里村的蝶变沿着盘山公路,驱车两个半小时,记者来到了距离中缅边境1公里的遮放镇河边寨村委会谢里村民小组。“谢里”是景颇语,意思是竹篱笆盖房子的地方。谢里村居住着18户景颇族和14户傈僳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边境山区村寨。年,全村32户人均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
“我们寨子距离边境线只有一公里。”傈僳族群众余有林说,过去由于偏远,群众主要以采集野生菌类、竹笋、野菜和狩猎为生,穿的是草鞋、盖的是麻被、住的是茅屋。现在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房子盖好了,路也修通了,水也接好了,电也架通了,寨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没有修通路之前,从谢里到遮放的嘎中或者遮放镇里办事,走路要“两头黑”,早上起来摸着黑走,晚上也是摸着黑回来。“年路修通之后就方便了,现在骑摩托车40多分钟就能到嘎中了。”余有林感慨地说,现在班车都能开到村子里。
李玉焕年从畹町嫁到了这个寨子。她说,嫁来的时候,路没有通,房子是油毛毡盖起来的。现在32户都盖起了新房,群众彻底告别了茅草房、杈杈房的历史。
李玉焕说,她家种了50多亩坚果,30多亩玉米,养了10头牛,32头猪。“我们还想再扩大养殖规模,多苦点钱供娃娃读书。”李玉焕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自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三峡集团先后在谢里村的道路建设、民房建设、产业扶持、环境改善等方面整合各级财政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共计万元,让谢里群众住进安居房,种起了坚果、核桃等经济作物,养的牛羊远销一线城市,乡亲们看上了电视、开上了汽车。这个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了一座边境线上的美丽花园。
民族团结一家亲走进芒市遮放镇嘎中村委会的怕鸾村民小组,干净整洁的道路,特色民居映入眼帘。帕鸾村民小组是一个傣族、景颇族、德昂族、汉族混居的村小组,共有47户人。“帕鸾”寓意为建在小山包上的村寨。
“我们村比较团结,有什么事情都是大家一起做。”村民小组长何勒堆介绍,虽然他是景颇族,但是村内的事情,都不分你我,团结一心,互相帮工干活,特别是农忙季节,大家一起帮着收谷子晒谷子。
“在民族节日上,大家一起过,互相尊重民族习惯。”何勒堆说,寨子里有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傣族的泼水节等民族节日,一年要过好几个节,大伙儿欢歌笑语,热闹又和谐。
“我们老家都是景颇族,现在这个寨子有多个民族聚居,但是都很团结。”从瑞丽嫁来的景颇族媳妇排冬梅感慨地说,在这个寨子干活大家互相帮工一起干,一个拉一把,一起把日子过好。”
何勒堆介绍,帕鸾村主要是种植烟草、橡胶、水稻、包谷,甘蔗,在政府扶持下,村民的致富渠道越来越多,人均收入一万多元,成为遮放镇较为富裕的村子。
搬迁让生活更好走进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帮外村第三村民小组陆龙山集中安置点,只见一幢幢崭新的民居拔地而起,一片片绿色的砂糖橘环绕村子,一片生机盎然。
“我们村年4月30日开工建设,年12月15日入住。”帮外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勒腊介绍,整个寨子搬迁25户7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9人,项目总投资.6万元,完成了民房和基础设施建设。
李勒腊介绍,在山上老寨的时候大家居住得比较分散,道路不畅通,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喝水比较困难,也不讲究卫生。现在搬下来,道路的问题得到解决,到芒市、遮放都很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都得到极大地改善。
走进景颇族村民祁木果家,他正忙着剥玉米,金黄色的玉米展示着他家的丰收。他说搬迁下来之后,不仅房子好,家里还有卫生间,人畜分离,去年种植了20亩甘蔗,今年种了20亩砂糖橘。养了猪、牛,“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祁木果感慨地说。
李勒腊介绍,由于搬迁点毗邻芒瑞大道,村内的土地面积比较宽,目前村内的群众都脱贫了,将来打算发展乡村旅游,让群众有更多的收入,过上好日子。
云南日报记者:刘祥元管毓树
图片:云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翟芯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