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签约特刊
说说甘肃三件宝
崔国栋
说起东北三件宝,大多数人会说,那就是人参貂皮鹿茸角,这是富人的说法。实际上最先听到东北三件宝是父亲告诉我的,是人参貂皮靰鞡草,这是穷人的说法。人参貂皮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唯有靰鞡草,内地人可能不太清楚。靰鞡草产于东北,因为东北天气苦寒,穷人老百姓把靰鞡草塞进鞋里,能保证脚不被冻坏,所以,靰鞡草是穷人的宝。而我们甘肃也有三件宝,也是父亲告诉我的,叫炒面洋芋大皮袄。现在提起三件宝,很多年轻人不了解不知道,但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确实是农村老百姓难得以求,赖以生存的三件宝啊!
炒面,在上个世纪经济困难时节,是属于奢侈品稀罕物的。只有家有余粮,生活无虞的人家,才有闲情逸致,做点炒面点缀生活。因为蒸馍馍,需要的面多,大家普遍都缺吃少穿,因此,好不容易蒸几个馍馍,也只给老人,婴儿专门享用。夏天热,人们省吃俭用舍不得吃,就生毛变馊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炒面变成了最好的方式。当然,炒面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创造,它的历史在此不做考证。炒面的主要原料是小麦,或是豆子,或是青稞,或是玉麦子(就是现在的燕麦)。有些人家为了增添炒面的口感,会把甜菜片晒干磨面加入,吃起来就有一丝甜味,或加入少许麻子,因为麻子属于油料作物,那样,炒面吃起来就格外香。由于要把所有的主料和辅料都要先炒熟,再加工成面粉,所以叫做炒面。
炒面可以干吃,吃的不得窍,就会吸入气管,令你咳嗽连连,忍不住一口喷出来,满脸都是面粉。吃的时候,要屏住呼吸,慢慢入口,在嘴里和着唾液拌湿了,才可以咽下去。干吃的时候,若有一勺白砂糖,那就再好不过了,一面小心翼翼嚼着炒面,一面咬碎一粒粒砂糖,让糖的甜味与炒面的清香味慢慢融和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炒面最地道的吃法当然是拌着吃了,最有名的吃法当属藏区流传的酥油糌粑。那是把酥油茶倒进青稞炒面里,用手开始搅拌,水不能多,拌匀后以捏起来不沾手为好,然后用三个指头捏着吃或是直接用手捏成团来吃。一般人家没有酥油,只好用开水或是糖水来代替。
我第一次吃炒面,那可不是用粮食做的。上初一的时候,有一天课间,同桌陆荣川在口袋里掏出零食来吃,我一看是绿色的一种面粉样的东西,他一撮一撮往嘴里送,我出于好奇问他吃的什么,他说早饭没吃的,拿的炒面。虽然那时我家从未做过炒面,但我知道炒面不是这样子啊!尽管炒面比平日磨得粗,起码颜色是白色的。他说,这是“六谷”炒面!那时只知五谷,哪来的“六谷”?我要了一把,吃到嘴里,有一股青草味,微苦,很涩。我问他这到底是用啥做的,他告诉我,是用刺蓬籽儿做的,他们家孩子多,生活比我家还困难,实在没吃的了,家里人就去滩上打来刺蓬籽儿做成炒面来充饥,后来家里实在供不起他继续念书了,他只好告别心爱的老师、同学,开启他苦难辛酸坎坷不已的求生之路。好在天道酬勤,赶上了好时代,如今他苦尽甘来,儿长女大,孙子孙女一大伙,过上了好日子,也算是苍天有眼。那时家家户户都缺粮,揭不开锅了,父母会把地里能吃的东西都弄来,,什么刺蓬籽儿的炒面,灰条叶做的饼子,我都吃过。我的哥哥姐姐,他们吃过的东西种类更多更杂。我大哥二哥挨饿的时节,榆钱下来吃榆钱,榆钱吃完吃榆叶,榆叶吃完从榆皮,树皮剥光了,第二年树死了,就去找各种草籽。再后来吃炒面,就到高中了。那时已进入八十年代,人们的温饱基本上解决了。离家远的同学不带馒头,带炒面,我们每周回家的同学带馒头,与他们交换着吃。郭华春是我高中三年关系最好的同学之一,他家是陈家山的,为了尽快吃完早饭,节省时间去学习,他发明了一种吃炒面的办法。他把炒面挖到小勺子里,用手按瓷实,然后放入开水里,这样,饭盒里很快就会飘起十几个面疙瘩来,浸泡一会,捞起来一咬,外面是湿的,里面是干的,搅在一块,就不容易吸入气管。那时的生活虽然很艰难,很艰苦,但是今天想起来却倍感温暖,充满回味。
甘肃人爱吃面,面吃完爱喝汤,说的是原汤化原食。我一直相信这一句朴素的说法,所以不论哪里,吃完面后都喜欢喝几口汤,就觉得吃下去的食物才能到位,否则就觉得胃里不舒服。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有一天去街边买了两个油糕,油糕吃完后,就说:“老板把你的油糕汤给我盛半碗”。那摊主不免惊讶,虽然喝汤不要钱,可这滚烫的清油怎么喝呢?那人执意要盛,摊主就抱着看笑话的心态盛了半碗油给他,心想,果真要喝还得阻止,要不然出了问题还是自己的麻烦。只见那人不慌不忙端过油碗,解开随身带的口袋,提起来就往碗里倒,原来里面装的是炒面。那摊主本来想看笑话。不料想来人早已准备,只好自认倒霉,白白亏了半碗油。那人吃了一碗油拌炒面,唱着小曲走了。用现在的话描述摊主的心情,那就是:高手在民间啊!
洋芋,我们老家把它叫山药,那可是我们甘肃人的最爱。困难时期不知救过多少人的身家性命。它的做法和吃法实在太多了。可以煮蒸炸炒烧炖,可以切成块条丝片丁泥,可以独立成菜,也可与任何菜搭配。不论早上中午还是晚上,随时都可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端上来。凉州有一句老话说“三天不吃山药米拌面,心里就干搅干搅的”;“早上山药拌面汤,中午山药煮一锅,下午改变过,山药一切两半个”,是说一日三餐离不开山药。我们武威市三县一区,过去只有凉州区的职工工资中没有地区津贴。据说原因是这样的,国家在给各地究竟多少补贴的时候,先要进行调查,来到凉州区,凉州的地方领导是个吹牛大王,说我们凉州人吃得好穿得暖,不需要津贴。来人就问,你们吃点啥?那个领导说,我们早上吃的羊,中午吃的鱼,下午吃的蛋!调研的人一听,这凉州自古以来物阜民丰,看来果不其然,就说,你们凉州人真幸福。于是就把津贴分给其他三县了,所以后来同样一起参加工作的人,我们古浪要比凉州多百分之八,天祝要多百分之十三。实际上,凉州人民的生活虽然相应好一点,但根本没有达到那个水平,那个领导说了三个字合起来就是“洋芋蛋”。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也折射出山药蛋之于老百姓是多么重要。
山药以前是杂粮。现在农业部已经出台政策,把山药作为第四主粮,这是一种国家战略。预计年百分之五十的山药将作为主粮来消费,它与传统的小麦,稻米,玉米相比,山药全粉的存储时间更长,在常温下可以保存十五年之久,当前我国少部分地区把山药当主粮,大部分地区仍然把它当菜吃。未来山药将从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把山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面包、馒头、面条等主食产品。人们把我们甘肃人叫“山药蛋”,谁知吃了千百年,吃了多少代,硬是吃出一个主粮来,我们甘肃在很多方面全国排不上号,但在这方面,却领先全国多少年,真是无意插柳柳成荫。
一提起大皮袄,大家可能立刻想到林海雪原里那些猎户,穿着皮子大氅,戴着皮帽子,骑着高头大马,在冰天雪地里呼啸而来呼啸而去威风凛凛的样子。那是艺术加工,与实际相差甚远。在我们老家,大皮袄一般都是羊皮做的,很普通也很昂贵,家里是把它作为一种财产来看待的。那时割资本主义尾巴,一切归集体,家里是不养羊的,做一件皮袄需要四五张羊皮,你要做皮袄,先得有钱,才能买到羊皮,还要请来皮匠来做,那不是人人能做的。大约是年冬天,有一天父亲把邻居钟四叔叫来了,他是父亲劳动生活时的好友,会做皮活。父亲经过长时间多方面的筹措,终于凑够了四张羊皮,他们白天上工,晚上开始熟皮的工作。熟皮的过程很辛苦,先要检查皮子是否完整,是否有烂的地方,若有,要把裂口缝好,把烂的地方剪掉,然后是浸泡。两天后,去除皮子上残留的肉和油脂,将羊皮洗干净后放入大缸内,加入芒硝,盐,面粉,水,浸泡半个月。加盐是为了保护羊毛,加芒硝是为了软化皮板,加面粉是为了保护羊皮,吸附油脂。每天翻腾一两次,直到用手一搓表面即掉时就可以出缸了,出缸后,还要第二次刮皮里,使得皮子柔软,最后晾干即可缝制衣物。父亲的皮袄做好后,全家人仿佛过年一样高兴,不仅是家里添了一件重要的什物,更重要的是父亲或是哥哥们冬天外出劳动,总有一个人穿上它,抵御寒冷。我那时个头小,披上它就把我包严实了,所以我穿的机会很少。父亲很爱护它,为了好看,母亲扯了黑布让裁缝做了面子,罩在上面,这样穿上它既保暖又好看。后来家里生活渐渐好了起来,人们的眼光高了,那件皮袄也就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不知所终了。
年8月,我被调入武威二中。仍然是三九天,有一天我在西大街碰到一位回民,在卖皮背心,皮子熟的非常好,厚且柔软,羊皮很整齐,很干净。那是我们称之为懒汉羊的皮做的,羊毛洁白发亮,卷成一个环一个环的。我立即想到了父亲在冬天忍受寒冷的样子,花五十元买了一件。周末回家,父亲穿上后,特别合身,人也显得更精神。他非常高兴,却惹得母亲在一边上叹气,说我心里只有爹,没有妈。我也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可能冷落了母亲,就赶紧对母亲说,这次给爹买的是手工做的,质量虽好但样式陈旧,我下次来时给您买一件能够外面穿的洋气的保暖服,母亲才又高兴起来。实际上,母亲是在跟我开玩笑,只有我们孝敬他俩,不论怎样她都高兴。父亲去世后,我把这件皮背心收拾了回来,准备自己老了以后穿,那上面还有父亲的体温,父亲的味道。每年夏天,妻子总要翻出来晒几天,以免生虫子。去年冬天,大哥来武威卖枸杞子,每天冻得厉害,我就忍痛把皮背心送给了他。都是儿子,穿到谁的身上,父亲在天之灵一样高兴,何况,大哥也已进入老境,在农村里,这件背心对他来说,也许更能够体现其价值。
炒面洋芋大皮袄,现在除了洋芋我们离不开它之外,炒面和大皮袄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一步步走进历史的深处,但它们留给我们的记忆是温馨的,温暖的,深刻的,永久的。并且不时的提醒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要忘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总编:孙亚东
主编:贾宝明
副主编:黎娅雄刘君梅
投稿邮箱:
qq.去哪里治白癜风好治疗皮肤白癜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