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大黄的故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味本草

或桂枝或甘草

或枸杞或地黄

不知何时与之结下的情缘

能说一串长长的故事

·壹·

初识大黄

在我的故事里,

这味有缘的本草是:

高中的时候,翻看《读者》,封底悄然出现了一个中成药的广告,赫然一行大字“大黄xxx”(具体什么名称已经忘了),旁边画了一坨特别写实的便便,这一天,我深深地记住了大黄这味药有泻下的功效。

当然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原因……江湖人称“大黄”的我默默地藏起了那本杂志。??

·贰·

再见大黄

有一次看《本草中国》沉浮这一期,描述其为“善变”的大黄。“善变”即指炮制,对同一本草施以不同的炮制方法就能改变其“升降浮沉”的趋向,甚至改变其中功效,大黄就是其中的典型。

生大黄:作为经典的沉降药,泻下作用峻烈。

酒大黄: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用于目赤眼肿,齿龈肿痛。

醋大黄:又称熟大黄,引药入肝经,增强活血解毒,消积化瘀的功效。

大黄炭:炒炭存性,其表面焦黑,断面呈焦褐色,有凉血、化瘀、止血之效。

“清宁片”:酒蜜制大黄的学名,能缓和泻下,对大便秘结之年老、体弱、久病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叁·

熟识大黄

植物

①掌叶大黄,又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

②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

③药用大黄,又名南大黄。

取用上述三种植物的干燥根和根茎入药。

别称

《药品化义》谓“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

弘景曰∶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

因切面花纹明显,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好看似锦,故称锦纹。

药性及归经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大黄性寒味苦,苦能泄,一指通泄大便,二指清泄火热;寒能减轻或消除热证。

功效与应用

泻下攻积??实热积滞便秘

清热泻火??目赤眼肿,牙龈肿痛

凉血止血??血热吐衄

解毒??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烧烫伤

逐瘀通经??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

利湿退黄??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症,水肿

医家名方

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黄(12克)、厚朴(24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主治:阳明腑实证

方解: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故名承气。

输入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大黄(12g)、牡丹皮(3g)、桃仁(9g)、冬瓜仁(30g)、芒硝(9g)

主治:肠痈腹痛

方解:大黄泻火逐瘀,通便解毒;丹皮凉血清热,活血散瘀,二者为君共泻肠腑湿热瘀结。臣为芒硝软坚散结,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药以通淤滞。佐以冬瓜仁清理利湿,排脓消痈。本方攻下泻热与逐瘀并用,痛随利减,痈肿得消,诸症自愈。

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18克)、栀子(12克)、大黄(去皮6克)

主治:肝胆湿热蕴结之黄疸、尿赤者

方解:重用茵陈为主药,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导瘀热从大便而下。三药齐行,利湿与泄热并进,湿热黄疸消退。

医家之见

张仲景

上述三方皆出自东汉年间医圣张仲景的著作,其用大黄多在攻坚、利下、清热解毒,并专注大黄与其他药的配伍,效果显著。

张景岳

在《景岳全书》中视大黄为“药中之四维”之一,称其为乱世之良将,与附子同名。并曰:“欲速则者生用,汤泡服之;欲缓者熟用,和药煎服”

吴咸中

国医大师吴咸中先生开展用大黄复方治疗急腹症的研究,善用古方,将与芒硝与大黄、甘遂同用。

何任

国医大师何任老先生为大黄正名,纠正世人“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怨”的偏见,在临床上喜用大黄,取效颇多,常言:“大黄是一味难得的好药。”

用药宜忌

·煎服,3-15g,用于泻下,应后下,且不宜久煎;

或选择以开水冲服。

·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

·又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者应慎用。

我和大黄的故事讲完了

诚然相遇是千姿百态的

譬如本草之间君臣佐使的相遇

譬如炮制药工与本草的相遇

譬如杏林学子与中药学的相遇

每一种相遇都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描画着不同的世界

静候着不同的花开

赞赏

长按







































最好的十佳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福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xz/1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