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笔华医话》可以订阅!
产后发热辨仔细瘀毒外感与血虚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如产后一二天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易浮,常有轻微发热而无其他症状者,属正常生理理象。“产后发热”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嗣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均有论述,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指出本病可由外感、瘀血、血虚、伤食、蒸乳等所致,颇合临床实际。《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对本病的治则,提出“不可妄投发散”、“不可过于滋腻”,实为经验之谈。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产时感染邪毒,正邪交争;产后阴血骤虚,阳易浮散;元气亏虚易感外邪;或瘀血内阻,壅遏气机而致。临床常见者有感染邪毒发热,血瘀发热,外感发热,血虚发热等。
1、感染邪毒:由于分娩时的产伤和出血,元气受损;或护理不慎,邪毒乘虚侵入胞中,漫延全身,正邪交争,致令发热。
2、血瘀:产后恶露不畅,瘀血停滞,阻碍气机,营卫失调,故令发热。
3、外感:产后失血伤气,百脉空虚,腠理不密,卫外之阳不固,以致风、寒、暑、热之邪,乘虚袭人,营卫不和,因而发热。
4、血虚:由于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阴血暴虚,阳无所附,以致阳浮于外而发热。
感染邪毒发热,因热毒炽盛,直犯胞中,传变迅速,症情危重,治不及时,可致热入营血。热陷心包,或虚脱等危候。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发热见于产褥期,尤以新产后为多见,常伴有恶露异常,或小腹疼痛等。但产褥期发热,尚可由产后伤食、蒸乳或内外各科疾病所致,如痢疾、疟疾、肠痈等。临症时务需详参四诊,结合必要的检查,予以鉴别。
产后发热,病因不同,症状各异。若发热恶寒,伴小腹疼痛,拒按,恶露有臭气,则为感染邪毒。若高热神昏,惊厥,属产后发热危重症。寒热时作,恶露量少,小腹拒按,为血瘀发热。恶寒发热,肢体疼痛,咳嗽流涕,为外感发热。炎热季节,身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为中暑发热。产后失血过多,微热自汗,为血虚发热。
产后发热的治疗,应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产后诚多虚证,不宜过于发表攻里,但又不可不问证情,片面强调补虚,而忽视外感和里实之证,致犯虚虚实实之戒。
1、感染邪毒
高热寒战,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多或少,色紫黯如败酱,有臭气,烦躁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感染邪毒,直犯胞宫,正邪交争急剧,故高热寒战。邪毒入胞,与瘀血相结,以致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多或少,色紫黯有臭气。热盛于内,灼伤津液,故烦躁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均为邪毒感染内热之征。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加银花、益母草。
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赤芍、生地、红花、桃仁、甘草。
方中连翘、葛根、柴胡、甘草清热解毒,升散退热;生地、赤芍、当归凉血和血;红花、桃仁活血化瘀;枳壳散结行滞;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加银花、益母草,以增强其解毒祛瘀之功。
若小腹痛剧恶露不畅,有臭气,高热便秘者,此为热毒与瘀血互结胞中,治宜清热泻下逐瘀,方用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加败酱草、红藤。
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方中大黄、芒硝泻瘀热结聚,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丹皮清热凉血;桃仁活血散瘀滞;冬瓜仁清湿热,排脓散结消痈。加红藤、败酱草,以增强其清热解毒之功。
若证见高热汗出,烦躁,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而数,为邪已入营分而累及血分。治宜清营解毒,凉血养阴。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加紫地丁、红蚤休。
玄参、生地、麦冬、金银花、连翘、竹叶心、丹参、黄连、犀角。
方中玄参、生地、麦冬甘寒清热养阴;黄连、竹叶心、连翘、银花清心解毒;犀角咸寒清解营分之热毒;丹参活血散瘀,以防血与热结;加紫地丁、红蚤休,以增强其清热解毒之功。
若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甚或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而数,为热入心包之象。治宜清心热养阴液及芳香开窍。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送服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或紫雪丹(《和剂局方》)。
本型发热,势急症重,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救治。同时注意加强护理,如取半坐卧位,以利恶露排出,注意营养,多饮水;高热者或以物理降温;保持外阴清洁,以及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等。
2、血瘀
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口干不欲饮。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由于产后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以致瘀血内阻,营卫失调,故寒热时作。气机不畅,故恶露紫黯有块,少腹疼痛拒按。瘀血内阻,津液不得上承,故口干而不欲饮。舌紫黯,脉弦涩,亦为血瘀之征。
活血化瘀。
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加丹参、丹皮、益母草,以助其活血化瘀之力。瘀去则热自除。
3、外感
产后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疼痛,无汗,或咳嗽流涕。舌苔薄白,脉浮。
产后气血虚弱,卫外之阳不固,风寒乘虚侵袭,正邪交争,则恶寒发热。外邪入侵,首及太阳之表,太阳经脉络于头目项背,故头痛,肢体疼痛。腠理为寒邪所闭,则无汗,风寒之邪侵肺,肺气失宣,故咳嗽流涕。舌苔薄白,脉浮,均为风寒袭表之征。
养血祛风。
荆防四物汤(《医宗金鉴》)加苏叶。
荆芥、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地黄。
方中四物汤养血,荆芥、防风祛风解表,加苏叶以蔬风散寒。方为养血祛风解表之剂。
若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微汗出或无汗,舌尖边红,苔薄白,脉浮数,为风热之邪,乘虚侵袭肺卫,卫气被遏,开阖失司所致。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温病条辨》)。
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薄荷、桔梗、淡豆豉、甘草、芦根。
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表;荆芥穗、薄荷、淡豆鼓辛散表邪,透热外出;牛蒡子、桔梗、甘草合用能解毒利咽散结,宣肺祛痰;竹叶、芦根甘凉轻清,清热生津止渴。共济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
若证见往来寒热,口苦,咽干作呕,舌苔白润,脉弦者,为外邪客于少阳之半表半里,治宜和解表里,用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半夏、大枣。
方中柴胡散邪透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除热清里,使半里之邪得以内撤;半夏降逆和中;人参、甘草补正和中以祛邪;生姜、大枣配甘草调和营卫。共奏和解少阳,补中扶正之功。
若产时正值炎热酷暑季节,证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舌红少津,脉虚数,为感染暑热,气津两伤。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有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方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洋参益气生津,荷梗、石斛、麦冬清热养阴生津,黄连、知母、竹叶清热解毒除烦,甘草、粳米益胃和中。全方俱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的作用。
4、血虚
产后失血过多,身有微热,自汗,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腹痛绵绵,手足麻木。舌淡红,苔薄,脉虚微数。
产后失血伤津,阴不敛阳,虚阳外浮,故身有微热自汗。血虚清窍失养,则头晕目眩。血不养心,则心悸失眠。胞脉失养,则腹痛绵绵。血虚不能濡养四肢,则手足麻木。舌淡红,苔薄,脉虚数,为血虚之征。
补益气血。
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芍药、川芎)去川芎,加黄芪补气。
如午后热甚,两颧红赤,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者,为阴虚内热。治宜滋阴清热养血。方用加减一阴煎(生地、熟地、白芍、麦冬、知母、地骨皮、炙甘草)加青蒿、鳖甲。
方中生地、白芍、麦冬滋阴养液;知母、地骨皮清火退热;熟地滋肾补血;甘草益气和中。加青蒿、鳖甲增其益阴退热之功。
此外,尚有伤食发热,由于产后饮食太过,证见发热,不思饮食,吞酸嗳腐,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濡滑。治宜健脾和胃,消导化滞。方用保和丸(《丹溪心法》)。
连翘、山楂(炒)、神曲(炒)、莱服子、制半夏、陈皮、茯苓,麦芽(炒)。
方中山楂、神曲、麦芽称“焦三仙”,善消一切饮食积滞;半夏、陈皮、茯苓消痰行滞,和胃健脾;食积易于化热,故以连翘清热散结。本方消导和胃,药性平和,故以保和名之。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如饮食太过,胸满呕吐恶食者,则为伤食发热。
若早起劳动感受风寒,则为外感发热。若恶露不去,瘀血停留,则为瘀血发热。若去血过多,阴血不足,则为血虚发热。
《女科经纶》引吴蒙斋曰:新产后伤寒,不可轻易发汗,产时有伤力发热,有去血过多发热,有恶露不去发热,有三日蒸乳发热,有早起劳动,饮食停滞发热,状类伤寒,要在仔细详辨,切不可便发汗。大抵产后大血虚,汗之则变筋惕肉瞤,或郁冒昏迷,或搐搦,或便秘,其害非轻。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新产发热,血虚而阳浮于外者居多,亦有头痛,此是虚阳升腾,不可误谓冒寒,妄投发散,以煽其焰,此惟潜阳摄纳,则气火平而热自已。如其瘀露未尽,稍参宣通,亦即泄降之意,必不可过填,反增其壅。感冒者,必有表证可辨,然亦不当妄事疏散,诸亡血虚家,不可发汗,先圣仪型,早已谆告诫。
某女,26岁,年5月10日初诊。
本人自述:产后10天,发热怕冷。患者面色苍白,略带淡黄,形体瘦弱,头痛眩晕,腰痠骨楚,心悸寐少。诊之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细。
治法:补血驱风,用四物汤加荆芥、柴胡。
处方:川芎6g、归身10g、熟地10g、白芍10g、荆芥6g、柴胡10g、共3剂。二诊:服上方3剂后,病情好转,发热怕冷消除,再服3剂而愈。
因产流血过多,阴血不足,抵抗外邪之力不足,风邪乘虚而入,故治疗以四物汤补血,荆芥驱风,柴胡解热,合之达到补血、驱风、清热之作用。
某女、26岁。
时值季秋,于产后第4天,因不慎寒暖,将息失宜,初觉形寒不适,体温不高,翌日即恶寒高热,无汗身楚恶露减少,小腹切痛。自服姜糖水一大碗,并西药解热镇痛片,汗出热不解,晚间体温达40.6℃(腋下),家属急邀往视,情词恳切。诊其体肤,炕暯蒸热,而不恶寒,颜面潮红,身半以上汗出如洗,口干频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干黄,脉浮数有力。此风寒化热,内传气分,已成阳明经证,亟宜辛凉泻热,沃焚救涸。
处方:银花21g、生石膏30g(先煎)、竹叶6g、芥穗6g、花粉15g、白薇12g、党参9g、鲜石斛12g、当归9g、南红花5g、粉甘草6g、粳米一撮、煎汤代水
服1剂后,遍体透汗,形困神疲,沉沉入睡。次晨体温降至38.2℃,又一剂则府行2次,恶露增多,体温续降,大渴已减,腹痛顿除。惟头晕神疲,纳少口干,自汗低热,脉见细数。此余热不解,阴液为伤,再进清热滋阴,养血益胃法。
处方:菊花(后下),白薇、沙参、麦冬、玉竹、秦当归各9g,银花15g,竹叶3g,红花6g,炒神曲15g,佛手片5g太子参、生牡蛎(先煎)各15g,予服两剂而愈,嘱进糜粥,“食养尽之”。
会议期间与北京妇科专家肖承棕(北京四大名医肖龙友之女),江苏省主委合影
联系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