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又名将军、锦纹、川军、酒军等,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或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或根茎。大黄药力较大,生用药力更大,有“峻利猛烈,长驱直捣,斩关夺将”之能,故又有“将军”称号。
中医认为,大黄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肠、心、肝经,有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化瘀,清泄湿热之功,本品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积滞便秘要药,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泻热,故以治疗热结便秘最为适宜。
《本草纲目》言其“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药品化义》言“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气,走而不守,有斩关夺将之力,故号为将军。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便结瘀血,女人经闭。盖热淫内结,用此开导阳邪,宣通涩滞,奏功独胜”。
药理研究表明,大黄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类衍生物,总量约为3%~5%,大部分为结合状态,是泻下的有效成分,致泻的作用部位主要在肠,能使中、远段结肠张力增加,蠕动加快,并不妨碍小肠对营养物的吸收。因其含有鞣质,具收敛作用,故泻下后常可产生继发性便秘。
本品攻下作用峻猛,易伤正气,若非实证,不宜选用。一般生大黄泻下力强,欲攻下者宜生用,或后下,或开水泡饮。酒大黄,取酒上行之性,长于清上部火热,多见于邪热见上部之症。制大黄,泻下力较缓,活血作用较好,多用于血瘀症及不宜攻下者。大黄炭,以止血见长,多用于出血症。本品有活血通下作用,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哺乳期,均当慎用或忌用。
大黄临床应用甚广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36个配伍大黄的方剂。但医界谚语有云:“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说明医家喜温补而忌攻下的用药心理。其实,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伍用大黄对于一些疑难痼疾常可出奇制胜、效如桴鼓。现就临床常用配伍应用介绍如下。
1
大黄与栀子
大黄,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适用于积滞便秘,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热毒疮疡,烧烫伤,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湿热痢疾、黄疸、淋证等。本品具有泻下通便之功,可导湿热外出,可治疗湿热淋证等。
栀子,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之功,适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等。本品苦寒较甚,归心、肝、肺、胃诸经,有较强的清热泻火之力,故能“通泻三焦火热”,为治气分实热症及心、肺、肝、胃诸脏腑热症要药。本品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
大黄、栀子二者均苦寒降泄,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之功,治疗热淋、血淋。二者通淋不在于利湿,而在于清热。栀子可清泻三焦之火,大黄可通泄降火,再伍以通淋药同用,共奏清热泻火,凉血通淋之功。
2
大黄与黄芩
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适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且以肺热为首选之品。本品能清热泻火以凉血止血,可用治火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医学启源》言“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
黄芩、大黄二者均性味苦寒,能清热凉血止血,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上部出血证。黄芩重在清上焦实热而凉血止血。大黄凉血止血时又能泻下通便,清热泄火,使上炎之火下泄,血热不再溢出上窍,故临床用之更多。
3
大黄与车前子
车前子,有利水通淋,利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之功,适用于淋证,水肿,泄泻,目赤肿痛,目暗昏花,翳障,痰热咳嗽等。本品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即利小便以实大便。尤宜于小便不利之水泻。
大黄、车前子二者均有利湿止泻之功,治疗泻泄、痢疾。但二者作用机制、止泻途径不一。大黄取其攻积之功,通过通利大便而排除湿热积滞,适用于湿热、食积肠道所致的泄泻,泻而不畅者。车前子取其利水渗湿之功,通过通利小便而分清泌浊实大便,适用于小便不利所致的水泄、暑湿泄泻等。
4
大黄与泻叶
泻叶,有泻下导滞,行水消胀之功,适用于热结便秘,腹水肿胀等。本品有类似大黄的泻下作用,既能泻下导滞,又能清导实热,故对热结便秘甚为适宜,大多单用开水泡饮,小量则缓下,大量则峻下。此外,在X线腹部摄片或腹部手术前常用本品来清洁肠道。
番泻叶、大黄二者均有导滞通便作用,治疗热结便秘。但泻叶兼有行水消胀之功,治疗腹水肿胀。大黄兼有活血解毒之功,治疗瘀阻肿痛,热毒疔疮等。
5
大黄与芒硝
芒硝,有泻下软坚,清热泻火之功,适用于积滞便秘,咽痛、口疮、目赤及痈疮肿痛等。本品苦寒泻降以清胃肠之热结,咸以润燥软坚,能通大便之燥结,为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之要药。
芒硝、大黄二者均有清热导滞之功,治疗肠燥便秘。大黄味苦泻下力强,有荡涤肠胃之功,为治热结便秘之主药。芒硝味咸,可软坚泻下,善除燥屎坚结。二者合用,攻润相济,使芒硝得大黄的推荡而陈腐自下,大黄得芒硝的软坚而积滞自除。
6
大黄与巴豆
巴豆,有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之功。适用于寒积便秘,腹水臌胀,喉痹痰阻,痈肿未溃、疥癣恶疮等。
《本草通玄》言“巴豆禀阳刚雄猛之性,有斩关夺门之功,气血未衰,积邪坚固者,诚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轻妄投之,祸不旋踵。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冷,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脏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由此可知,巴豆、大黄二者均有泻下通便之功,治疗大便秘结。巴豆辛热燥烈,药力刚猛,峻下冷积,开通闭塞,适用于冷积便秘重症。大黄苦寒泄降,峻下实热,荡涤胃肠,适用于实热积滞便秘急症。
7
大黄与茵陈蒿、山栀子
茵陈蒿,有利湿退黄,解毒疗疮之功。适用于黄疸,湿疮瘙痒,风瘙隐疹等。本品苦泄下降,性寒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
茵陈蒿、山栀子、大黄三者均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治疗黄疸。茵陈蒿长于利湿,为利胆退黄要药,无论阴黄、阳黄均可选用。山栀子、大黄性味苦寒,主治阳黄症,尤宜于湿热黄疸之热重于湿者。
栀子长于清热,并能通利三焦,能清能利,使湿热从小便而去。大黄功在泻下,能通导大肠,清泄湿热,又能利湿,使湿热从二便而去。
8
大黄与虎杖
虎杖,性味苦、寒,归肝、胆、肺经。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之功,适用于湿热黄疸,淋浊,带下,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毒蛇咬伤,经闭,癥瘕,跌打损伤,肺热咳嗽等。
本品苦寒,善于清泄肝胆湿热,又能祛除肝胆瘀滞,功能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治疗湿热黄疸、淋症良药,无论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皆可选用。
大黄、虎杖二者均有清利湿热之功,使湿热之邪随小便而去,又能通利大肠,使瘀热从大便而出,治疗湿热黄疸,均为常用药。大黄重在通利大便,清泄湿热而退黄。虎杖重在通利小便,清利湿热而退黄。
基层风采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