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太湖石,著名的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和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太湖石的万千变化中,浓缩的是一个大宇宙大世界。
留园冠云峰
豫园玉玲珑
在浦江,过去用太湖石造景的,我所知道的有两处。一处在张恒泰老板张若业、张若麟兄弟建的廿四间头,即从前的县委党校内,是以太湖石堆砌的一座圆形假山,透漏皱瘦,总有五六米高的样子,既能曲径通幽,又可盘旋而上,占地半亩有余,我们读书时常趁周末跑到那里钻进钻出,一玩能玩上小半天。登临假山顶部,放眼望去,周围全是稻田,春绿秋黄,旌旗似的仙华山就在它的北面。张恒泰过去在城里以腌制火腿出名,置有田产三百余石,称得上富甲一方,辟有私家花园。另一处太湖石景在后街陈家的一天井中,栉风沐雨,素朴大方,并无其他装饰,民间传说此处为明末清初刺绣艺术家倪仁吉住地,但与通天楼故居缺乏关联,已无从查询考证。现在这两处都早已拆除。老县委党校这里侧重讲一讲与后一处太湖石有关的后街陈家。城里后街姓陈的以街为界分东陈、西陈两部分,民国时期浦江最大的商号陈普生就属东陈,二十多年前这里因旧城改造大部被拆,现在成为新华路南商业街区的一部分。其实,东陈又分南北,虽然都姓陈,相互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大家习惯叫南边的这一部分为陈家,与我们姓张的缵绪堂只隔一条后街路。我见过作家曹聚仁未发表的一篇文章手稿,说他最早的性的觉醒萌动就在陈家手把手辅导一女孩子写字的时候。那时南乡蒋畈属浦江,有事走三四十里路到城里来再平常不过,曹聚仁的哥哥曹聚德和嫂子汪能泳还在城里办过启文女校呢。确切地说,陈家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而不是单纯指一两户人家。我记事起,就觉得这一带房屋十分密集,至少有上百间,南北向东西向的都有,排屋相对独立,院落靠走廊连接,上面的马头墙互成犄角相互呼应。房子都属老房子,瓦墙黑白分明,但普遍阴暗潮湿,墙基往往长了厚厚的青苔或白白的芒硝。陈家的中间,有一处朝南的四合院,方方正正,用青石条做的门框,气势恢宏,走进去,里面就一进,正对着台门,两边是厢房。由一圈房子围着的天井,比房子低了尺把,青石板铺地,中间立一块两米左右高的太湖石,适合一旁伫立观雨赏雪,想必非官宦读书人家难以有这样的排场,但附近又找不到可以对应的人家,哪怕是家道中落的也没有。住在里面的一对老夫妻,日常经营的不过是大街边上的一馄饨摊店,所以是否倪仁吉住地的说法有些犹豫,倪仁吉的父亲倪尚忠、兄长倪仁祯均中过明代的进士,倪尚忠还任过江西吉安府的同知。算起来,我们与陈家这边也是古老亲戚了,因为我的曾祖母陈氏就来自陈家。生于清同治年间的她,一辈子连个像样名字也没有,生了五个儿子,三十七岁就撒手人寰,去世时最大的孩子十一岁,最小的孩子才三岁,哪里放心得下。曾祖父咸杰公一人拖家带口,后来在横街与人合伙开了家三和肉店维持生活,一直没有续娶,冷暖无人牵挂,日子过得可想而知,不知五个孩子是怎么陆续拉扯大的。后街那时,从破败老旧的有着太湖石景的陈家出来,跨过石砌的台门,仰头能看到对面园子里的几株无花果树,绿的叶片有不少伸出墙头,枝头长了大小不一的青皮果子,离成熟开裂红紫还有一段日子,我们只好先驻足听一听砖头瓦片堆里黑蟋蟀和绿蝈蝈时断时续的鸣叫,那也是很有吸引力的。-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