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服用法,就是中草药的内服和外用方法。
外用的,一般用于外科、伤科、针灸科、以及眼耳口腔等疾病,应用方法很多,如灸法、敷药法、洗浴法、吹喉法、点眼法、温烫法、坐药法等。内服法,有汤、丸、散、膏、露、酒等,适应范围较广。由于内服法的“汤”剂,在临床应用上最为广泛,而且它的服用法对于药物的功效、病情的需要都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这一节着重介绍“汤”剂的服用法。
“汤”剂的服用法,又可分为煎药法和服药法,前者是在将药物煎煮成汤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后者是在服药时必须注意的方面。
(一)煎药法:首先关于用水问题,以清净而无杂质的河水、井水以及自来水为宜。入煎以前最好先用冷水将药物淹设并略高一些,浸泡半小时后再煎。
其次关于火候问题,需要根据药物性质而定。如气味芳香、容易挥发的花叶类药物,一般须武火急煎,煮一、二沸,即可服用,否则煎煮过久,可能丧失药效;如滋腻质重,不易出汁的根或根茎一类药物,一般须文火久煎,否则没有煮透,浪费药材。
关于煎药时间,一般药物煎煮15~20分钟左右。但是对于一些矿石贝壳类药物,如石膏、珍珠母、生牡蛎等不易出汁的,就需要先用水煎15~20分钟,然后再加其它药物同煎,处方时要注明“先煎”或“先入”。另外,还有一些含挥发油的芳香药物,如砂仁、豆蔻等久煎容易丧失药效的,就应该在其它药物将要煎好时,再放入煎一、二沸,处方时要注明“后下”或“后入”。
其它方面,有些粉末或小粒的种子类药物,应该“包煎”,即用布包起来煎煮,以免烧焦或使药汁混浊;有些药物需要“另煎”或“另烊”,如人参、阿胶等,再冲入煎好的药汁中饮服;有些药物不必煎煮,如芒硝等,只要将药汁冲入溶化后即可服用。
(二)服药法:首先关于服药量问题,一般每天一剂;病情严重的,如急性病发高热等,可以考虑每天服二剂;至于慢性疾病,也可一剂分二天服用,或隔一天服一剂。每剂药物一般煎二次,有些补药也可以煎三次。每次煎成药汁~毫升,可以分头煎、二煎分服,也可将二次煎的药汁混合后分2~3次服用。
其次,关于服药时间问题,一般每天服药二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下午一次、临睡前一次,在吃饭后2小时左右服用较好。但也有认为病在上焦的适宜于饭后服,病在下焦的适宜于饭前服。至于驱虫药最好在清晨空腹时服用,治疗急性病症就随时可服,不要拘泥规定时间。
关于服药冷热问题,一般应该在药液温而不凉的时候饮服。但对于寒性病症则需要热服,对于热性病症则需要冷服;真热假寒的病症,用寒性药物而宜于温服,真寒假热的病症用温热药而宜于冷服。
所有这些,都必须根据病情灵活处理。
《本经》:「病在胸隔已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已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本草纲目》:「若发汗药,必用紧火热服;攻下药亦用紧火煎熟,下硝黄再煎,温服;补中药,宜慢火温服。....」
中药学总论
中草药的采集与炮制
《中药学》四气五味
《中药学》归经
《中药学》升降浮沉
中药解表药
中药清热药
中药泻下药
中药利水渗湿药
中药化湿药
中药祛风湿药
中药理气药
中药活血祛瘀药
中药止血药
中药消食药
中药驱虫药
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
中药祛寒药
中药开窍药
中药平肝息风药
中药安神药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药的含义
中药的品种
中药的命名
中药的分类
中药的产地
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性能
五味 四气 升降浮沉
补泻 归经 毒性
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用药禁忌
妊娠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
中药的用药剂量
中药的服用法
中医传统治法
解表法 涌吐法 泻下法 和解法
祛风法 祛暑法 祛湿法 润燥法
理气法 理血法 祛痰法 驱虫法
固涩法 补益法 治痈疡法 消导化积法
开窍通关法 表里双解法 温里回阳法
清热泻火法 重镇安神法 平息内风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