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没分清,病就治不好补土派语音文字复

本节语音

语音课内容戳这里收听↑

可以点击页面最下方“阅读原文”到喜马拉雅收听更多本系列音频~

本节文字复习对应的语音原版内容(含医案原文)点这里查看→寒热没分清,病就治不好

讲讲补土派的脾胃学说

文字版本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讲罗天益看病的故事。那么今天讲什么呢?今天讲一个阴证阳证辨。这个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是外感病里面,辨阴阳辨寒热的思路。像这样的病例,我觉得今天大家还要学习,为什么?因为我们还要多学点关于外感病的知识,多保护自己。那么我们的中医朋友,中医同仁也不要放松,还要继续研究。因为我们有太多经验和教训,尤其是中医的经验需要总结,总结出来以后,其实我们未来去跟传染病斗争的路还很长,一定有用的。那么今天讲这个病例,就是讲在外感病里面的辨证,寒症热症,怎么回事呢?是这样的。“静江府提刑李君长子”,提刑官李君,他儿子年19岁。19岁,这是一个小伙子。这一年四月间,这是春夏之交,四月间,“病伤寒九日”,得了外感病,得了九天。那么这个时候请医生来治,医生分析,这是阴证,“医者作阴证治之”,说阳气不足,受了寒了,是阴证。用什么方子来治呢?用的是附子理中丸,大家来看,我们今天经常用,脾阳不足,寒邪入侵,伤到脾阳了。这个时候他用的是附子理中丸温阳,结果数服,服了几次以后,“其证增剧”,他症状增加了,不但没好,反而病严重了。这个时候他们家就请另外一位医生,另外一位医生一看,这是阳证,这是热证,应该清热,结果这些医生辩论起来了,不对,他说这是阴证,这是阳证,这是寒,这是热,辩论起来了。这一下患者家属可傻了,我的天哪,你们还没搞清楚这是寒症还是热症呢,那这药我怎么吃呀?你们的看法相反呀,这么吃下去,不糟糕了吗?于是这些人开的方子,这个患者家属就不敢给他儿子吃。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亲自找罗天益来了,您去给断一下,到底谁说的对,谁说的错。这个罗天益一听,这不是得罪人的活吗?谁对谁错,我去给断,人家说错的多没面子呀,他就想“避嫌辞”,但是李君既然请他,就“拜泣而告曰”,就是跪地上磕头,哭着说,说“太医若不一往”,就是您如果不去的话,“犬子只待死矣”,肯定死呀,这边糊里糊涂的一治,还不死了,说您一定去。结果一定请罗天益去,罗天益没办法,去吧。去了到那一看,屋里坐了好几位医生,辩论这是热症这是寒症,这个情况确实不大妙。罗天益“不欲直言其证”,不好直接说谁对谁错,为什么呢?因为罗天益是个讲面子的人,人家讲究,人家怎么样呢?我给分析病情,我分析完病情,阴证阳证大家自己就能判断出来了,自己清楚了。给大家来分析怎么判断这个阴阳,就是判断寒热。这里我要多说一句了。大家就会问了,我的天哪,寒热这么难辨吗?还真是这样。辨寒热或者说辨阴阳,是中医里面一大问题,尤其是外感病治疗里面,这是一大项目。这是属于中医诊断内容。那么如果这个寒热辨不清楚的话,大方向搞错了,这个病您肯定治不好。所以我认为中医诊断特别重要。当年我读博士,为什么要读中医诊断?我逐渐地琢磨,我就发现,当时你看病,一开始的诊断,就好像火车扳道岔一样,这个方向对了,你火车跑的不管是快还是慢,最终一定会到达目的地的,可是如果道岔扳错了,你想去北京,你一下子往南扳了,结果火车奔南边跑了,这个时候火车跑的越快,犯的错误越大,距离目的地越远。所以如果诊断上来就搞错了,如果像寒热这样的大问题搞错的话,这个患者可就倒霉了。所以这是中医的基本功。但是您说这个寒热都能判断清楚吗?未必。经常容易判断不清楚。像罗天益的老师李东垣,就曾经治过这样的病例,一个孩子得病了,外感病。发热,眼睛都红了,脸也是红的。大家说这是热症,赶快给他清热吧,结果这个时候请李东垣来了,李东垣一看,这是什么热症啊?这是寒症,他已经非常凉了,虚阳外越,怎么样?速持姜附来,赶快把姜和附子拿来,赶快熬药吧,这个药还没熬好呢,这个时候小孩的手指甲尖开始变青了,就是寒象已经体现出来了,所以这个药喝下去以后,孩子立马病好了。大家都说,您这断案如神啊,您这诊断水平太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前面医生都搞错了呢?确实在人患病过程中,有很多假象,容易让人判断错误,寒热判断不清楚。所以断清寒热,断清阴证和阳证特别关键,这是考验中医的一大关。这个事儿谁都不能吹牛,谁都遇到过,症状含混,错综复杂,难以断清的时候。但是这个需要功夫,这有功夫的,迅速从假象中认清真实的情况,于是开方下去,把患者给治好了。如果你被假象给迷惑了,那完了,您这个药肯定下去没效果了。所以前面给人家这个附子理中这个,结果越吃越重,这个病肯定治不好。所以罗天益就分析,这个阴证阳证,尤其外感病的。他说“凡阳证者,身须大热而手足不厥”,身上会发烧和热,这里面重点是手足不厥,什么意思?手足不是逆冷的。有的人是这样的,外感病发烧的时候,手脚冰凉,你看着是额头热,但是一摸手脚冰凉,这是纯粹的热症吗?不是的。这个时候身体第一,有不通的地方,第二,为什么会不通?往往是正气不足,或者阳气不足。所以真是要热症的话,他手脚都是热的。所以大家要记住,外感病患者,你摸他的手脚温度很关键。有的时候像我们很多人问,我这个孩子发烧了,怎么办?吃点什么药?到底吃清热的药,还是温阳的药,散寒的药?这个时候你要判断一下。我往往让你摸一下手脚的温度,手脚的温度是凉的还是热的,这个非常关键。第一,叫身须大热而手足不厥。这个厥是厥逆的意思,这是逆冷的。这是第一。第二,“卧则坦然”,什么叫卧则坦然呢?这个坦然不是很舒服的坦然。什么意思?跟后边阴证对应的。那个阴证躺那什么样?阴证躺那是怕冷,身体蜷缩起来,因为他很冷,他就蜷缩着,面向墙壁卧,这是收缩的一种感觉。像这个热症,阳症,卧则坦然,一躺不是蜷缩的,他是四肢放开的,这个叫坦然。“起则有力”,他在那躺着,你让他起来,他一下子就起来,很有劲,不是像阴证似的,动不了,起不来那种感觉,他是起则有力。“不恶寒,反恶热”,怕热,热会很烦燥,“不呕不泻”,不呕吐、不泻,这个有时候热症也会呕吐,热症有时候也会泻,但是这个跟阴证的不一样。这个热证的泻下黄色,特别有劲那种。这个阴证,泻下清稀的。这个虽然泻的很厉害,但是是清稀的,是这样的,这个是不同的。像这个“渴而饮水”,这个热症的人会渴,想喝水,总想喝水,而且总想喝凉水,喝凉水舒服点。“烦燥不得眠”,他躺在床上了,烦燥,睡不好觉,你看睡的总是不踏实,胡乱叫唤等等,躺在床上那种躁动不安的感觉,这个是因为里面体内太热。“能食而多语”,能吃饭,胃口还行,多语,说话多,甚至热到一定程度了,胡言乱语。“其脉浮大而数者”,这个脉是在浮位的,很大,跳的很快,这是热症的表现。如果看舌头,我们现在舌诊信息丰富,看舌头,舌头阳证的人一定是舌边是红的,一定是舌质是红的。他这个舌苔覆盖下边的舌质,一定是红色的,越红说明热越大。所以我们有了舌诊以后,判断寒热就更好判断了。如果有的人舌苔把整个舌头覆盖住了,你看不到舌头,你舌头翘起来,看舌头下边,舌头下边也会红的。尤其舌头边的位置,看得会比较清楚。那么上边这些都是阳证,如果是阴证呢?这个人阳气不足,属于阴证。阴证是什么样呢?“身不热而手足厥冷”,身体热的不明显,阴证之人也有发烧的,但是发烧的并不一定是高热,不明显,有的人不发烧。那么手足厥冷,手脚的温度很关键,手脚很冰冷。怕冷,蜷卧,躺在那他身体是缩起来的,面向墙壁。不喜欢听人说话声,不喜欢听别人繁杂的声音,喜欢静,越静越好,他怕闹心,怕闹是这样的。“或自引衣盖覆”,自己往上添被,往上添衣服,越盖的多点越好,是这样的。“不烦渴”,他不会觉得心烦,就想渴,就想喝水,这个时候他不怎么想喝水,你给他水都未必喝,要喝可能想喝点热水,觉得舒服点。“不欲食”,他胃口会特别不好。“小便自利”,什么意思呢?这个尿是清长的,小便量会变多,尿的颜色不是黄的,尿的颜色是清的。“大便反快”,大便很通畅,大便不成形,有的也会腹泻的,他腹泻是泻下清稀的。“其脉沉细而微迟者”,其脉沉细,微微有点迟,这些皆是阴证。如果结合舌头,这样人的舌象,往往舌质是淡的,舌头是胖大的,胖一些的,然后舌头边上会有齿痕的。在这种诊断里面,这个舌象特别特别关键,如果看到一个舌头,有点胖胖的,舌头淡淡的,上边舌苔薄或者厚,但是舌质一定是颜色淡的,舌体胖胖的,上边水滑唾液很多,甚至有齿痕的。这样往往是阴证,未必是阳证。这个时候你给他温阳,这个方向一定是对的。像这些诊断内容,大家应该有机会了解一下,像关于阴证,到底这个阴证怎么去温阳呢?到底什么时候去温阳呢?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火神派中医的书。因为确实有很多火神派的名家,他们擅长温阳,他们总结了很多的如何断定这个人是阴证,他需要温阳去处理的诊断要点。大家可以学习一下。这个在外感病治疗中是非常关键的。为什么呢?比如说在疫情期间,我给大家讲了很多关于外感病的知识。其实外感病,有的时候是邪气正盛,你要帮助身体把邪气清出去,有的时候是你这个身体能量不足了,正气不足了,这个时候你是需要帮助你身体的,这两个方面你都要考虑。当身体阳气不足,正气不足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如果一味的去想,往外清邪气,你清不出去,因为身体没法跟它战斗。所以你帮助身体扶正,那么这个扶正即是祛邪。你把正气给扶起来了,那么这个邪气慢慢就顶掉了。也有的时候,你身体正气很足,抗邪很厉害,打的硝烟弥漫,打的太过火了,这个有时候会攻击自己身体的。所以怎么样?我们中医用了很多凉的方法,让你身体凉起来,有时候用一些,把邪气往外引的方法,让邪气清出去,所以中医有很多方法去调理。那么这里面扶正与祛邪,温阳与清热,始终是我们在治疗外感病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尺度,我们一定要分清楚。分不清楚这个,外感病您就治不好,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罗天益给大家讲了,这个阴证和阳证,大概的区分一下。其实像中医里面分清阴证阳证的,要分的内容更多。罗天益当时在座的都是大夫,他给大家点一点,大家应该就明白了。结果这位一诊其脉,“沉数得六七至”,就是这个小伙子的脉跳的挺快的。这个孩子的妈妈说,“夜来叫呼不绝”,他夜里面睡觉不安宁,不是蜷缩在那,安静的在那睡觉,不是的。不安宁,躁动,难受呀,喊!叫呼不绝,全不得睡,基本上没怎么好好睡觉。“又喜冰水”,又想喝冰东西,冰水。“予闻其言”,罗天益说我听说他讲这个症状了,“阳证悉具”,应该是个阳证,“且三日不见大便”,已经三天没大便了。这个时候应该是阳明腑实证了,确实体内很热,大便不通,更加消耗津液,因为有热嘛,更加消耗津液,所以津液大伤。这个时候应该急下存阴,所以“宜急下之”。赶快要通大便,往下泻下。“遂秤酒煨大黄六钱、炙甘草二钱、芒硝二钱”,这个什么思路呢?就是承气汤的思路,往下泻下。“水煎服之”。“至夕”,到了晚上怎么样呢?“下数行”,到厕所去了几次,“燥粪二十余块”,就是大便干燥,泄出来20多块。“是夜”,到夜里“汗大出”。这个目的达到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热结泄下去以后,大家看气血通畅了,气机通畅了,结果津液疏布,这个汗出来了。这样邪气才能解掉。第二天,罗天益又去看了他,罗天益说明很负责任,到家里又看。到第二天一看怎么样呢?“身凉脉静矣”。古代如果写医案写到身凉脉静,基本上这个外感病就好了,这个热症就好了。为什么呢?体温降下来了,脉安静了,叫身凉脉静矣。所以这个病,这样就治好了。罗天益后面写了一段,你要读古代的经典,《黄帝内经》怎么讲的,《伤寒论》怎么讲的,人家《伤寒论》怎么把六经外感传遍,怎么样去调理,人家都讲清楚了。大家应该去学,如果不学的话,您就会闭着眼睛去治病,寒热都分不清楚,那是会出事的。所以罗天益后边这一段,只是他的一些感想和一些议论,叫大家一定读古代经典,多悟一悟。(医案原文点击这里查看→寒热没分清,病就治不好

讲讲补土派的脾胃学说)这个医案看似很简单,其实真正古代这样的医案都很简单。就在寒热上,前医给搞错了,高手来了,一下子辨证对了,结果用上药,立马就见效。其实真的寒热辨清楚以后,用药见效,像这种外感病,真的是很快的,恢复也很快。但是前面医生如果没用对的话,方向搞错了,你就会发现病是越来越重的。所以看似简单,但是里边的门道很深,这里面就有中医最重要的,应该是比较核心的基础的诊断功夫,就是辨寒热,辨阴阳,这个真的是需要我们大家好好学习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治外感病,最核心的就是辨阴阳辨寒热。现在外感病,我们已经不简单是一个感冒了。现在瘟疫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四周,在瘟疫治疗过程中,辨寒热,辨阴阳,这个是我们必须要过关的一门功夫,这个功夫不过关的话,这个病真的不好治。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大家要多了解一些,有机会给大家多讲一些诊断的知识。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非常感谢大家的收听,各位亲爱的朋友们,再见!

上期回顾

治病养生都要顺应大自然的节律

补土派语音文字复习(←点击即可阅读)

语音文字◎罗大伦

编辑◎紫叶

罗博士的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jb/76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