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知道有一种盛销国内外的小儿中成药“王氏保赤丸”,但知其来源者甚少。这是国医大师王绵之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向国家捐献的九世祖传秘方。值得一提的是其丸细小如芥子,可以放在母亲乳头上、奶嘴上直接喂饲患儿,解决了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喂药困难这个世界性难题,足见王氏儿科经验的老到和独特。
稚阳之体,脾常不足先生指出,历来对小儿体质有两种理论,一说小儿是纯阳之体,一说小儿是稚阳之体,实际上稚阳二字更恰当些。因为虽然小儿的特点是阳气盛,但毕竟是稚嫩之体,这个纯阳之体不能理解为是大人的纯阳之体,他这个阳是要保护的,是嫩阳。但如何保护这个阳?先生认为,不是一味地补阳,必要的时候可以配阴以制阳,滋阴以生阳,使生机盎然。
人体的阳气是非常重要的,《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阳气不能伤。先生指出,阳气在人体内是阳生阴长,它不仅代表着阳气不能伤,而且位置要在上。所以清浊相干,阳在阴位,都能使人的寿命夭折。小儿的阳气更应该得到保护,因为这是小儿的生生之气,是生长发育的动力源泉。临床上有人一见到小孩感冒、发热、咽痛,就清热泻火,即“见热治热”,为此,先生谆谆提醒学生,可以清热泻火,但用药太过以后伤耗了小儿的阳气,就使得小儿的生长机能受到了挫折,往往小儿生下来很好,阳气稍微一折之后体质就差了。临床上小儿后天失调中的一部分就属于由于使用苦寒之药太过,甚至苦寒泻下损伤阳气,确切地说是严重损伤孩子脾胃的中阳。小儿脾常不足,又脾喜甘、喜温、喜热,苦寒过度致使小儿的脾阳受损,气血生化乏力,机体失养,因而生长发育迟缓。
强调王道,从脾入手中医不仅治病,更是治人,这是先生一再叮嘱的。先生认为,临床上治疗一个病,从辨证到变成一个方子,不但要考虑病情,而且要考虑病因;不但考虑病,更考虑人。所以,先生着重强调,治病不要忘记人,用药不要仅取效一时,并反复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先生举例说,比如发热,治疗时不仅仅单看退热速度,还要看退热是否平稳,患者痛苦多少,热退3天后,患者是否乏力,1周后或者3个月内患者是否纳呆不欲食,是否反复感冒发热。说白了,就是在退热过程中是否为图一时痛快,损伤了正气,损伤了脾胃功能,留下了后患。
中医用药强调王道,太过与不及都不好,不能偏,不到危急的时候,用补药宁使不足,不使有余,不足尚可追补,有余则伤正气。
中医治病不是让疾病暂停控制,而是从根本上把疾病消灭,使虚者得补,这个补不是输血,而是恢复人体的造血功能。中医治病更不是制病,制病即制造疾病,指久病、旧病尚未治好,新病接踵而至。对儿科疾病治疗更是如此,故要强调王道,从脾入手,绝不能损伤小儿的生生之气。
比如,在临床上,感冒,特别是碰到一些夹湿的感冒,往往吃了大量发汗的药以后热度更高,所以此时可用白术,既能健脾,又兼有祛湿的作用,一方面防止大汗出,一方面通过健脾来祛湿。先生治疗儿科外感病时常常加入扶正之品,这一点常常使人不解,为何解表要加扶正,这与目前临床常见的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用一派寒凉之品者恰恰相反。实际上先生在讲人参败毒饮的时候已经阐述清楚了。先生指出,人参加在不同的药里边,可以加强不同的作用,如人参败毒饮诸药一共九两半,人参是一两,扶正的药只占了十分之一,十分之九是解表药,方中人参作为极少的扶正之品,有助于祛邪外出。
在南方,小孩常患疰夏。所谓疰夏,就是到了夏天,由于又热又潮湿,小孩吃饭不好,精神差,变瘦变黄,北方叫苦夏。为何小儿会苦夏,主要是湿热为病,小儿脾常不足,脾苦湿,湿困脾。先生治疗该病颇有经验,即从立夏开始给小儿服用枳术丸1个月,就可以预防疰夏,香砂枳术丸更好,小儿1天服用1次,根据小儿的年龄、疰夏的程度,从3~6g不等,以1个月为基数,服用1~3个月。通过健脾理气化湿,达到防治苦夏的目的。
先生认为,痛泻要方多用于脾胃虚寒或小儿后天失调,只要没有停食者或者小儿泄泻,大便时喷射状、色黄、质稀者,就可用痛泻要方;中医认为有风时,也可以用这个方剂,并适当地加用温药,如生姜、炮姜。
无风纯虚时则使用六神散,由四君子汤加扁豆、黄芪而成,宜于小儿脾气虚而见大便溏泄者。
对于虫证,先生诊断经验独到,如白睛有蓝斑蓝点、下嘴唇黏膜毛刺不平、脸上有白色虫斑,多是虫证的特点。在理论上,先生更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如果小孩脾胃运化功能强,即使感染了虫,也能够排除出去,因此中医治虫强调调脾胃,比如健脾丸、枳术丸、香砂六君子丸,特别是对容易感染虫、脾胃弱的孩子,可以防止虫证再次发生。为什么健脾可以治虫,先生指出,古人无条件认识到寄生虫感染,认为虫是湿气所生、风气所化,所以通过健脾以除湿邪。因此设计出治虫的方药,如伐木丸治疗黄胖病(多见于钩虫病),症见面色萎黄、浮肿、心悸、气促、肢倦乏力,健脾则生血有源,伐肝预防肝木克脾,虽然不直接杀虫,但通过健脾治疗黄胖病有效。
泻黄散证多见于小儿消化不良,对于病后、后天失调,特别是易腹泻者,或者腹泻好了但脾气没有恢复者,都可以使用。现在先生用来治疗脾胃有火,不仅方剂的组成改变了,在用量上也要注意。这里的脾胃有火,是指脾胃湿热,临床要根据湿、热孰轻孰重调整药物用量,即清热药与祛湿药的比例,避免清热太过或利湿不及伤脾。
小儿慢惊是因为中焦有寒所致。慢惊指病久之后,小孩脾胃虚寒,不喜饮食,致营养不够,同时大便泄泻,泻又伤津,此时用理中丸来治疗,缓和地健脾止泻。
上述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先生主张王道,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这种思想还体现在儿科疾病的生活调理之中。比如针对小儿发热,先生指出,小孩体温高得厉害时,若吃点水果,甚至是冷饮,可减弱药物的发汗作用,甚至全部抵消,有时还会加重病情,引起其他的病。这些都是经验总结,决不是妄言。
谙熟药性,寓防于治王氏保赤丸是先生祖父创制的秘方,该方选药精,做功精,更重要的是从病家角度考虑,服药方便,价廉有效,成为治疗小儿常见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良药。先生家学渊源深厚,其对药性的认识远非我辈能及。
比如,对于小儿吃汤药比较困难的问题,医家都知道减少药量,但如何减少不甚明了。先生的经验是,熬的时候先用开水泡,密封使药味不致丢失,冷过以后,放在火上熬一次就可以了,这样煎一次做两次用,药水的量减了一半。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没有长期的临床锤炼,怎能总结出这样的经验。
小儿止咳药常用糖浆剂,目的是让小儿乐于服用。先生指出,从糖浆剂的药物组成来看,确能祛痰止咳,但从效果来说,却是止咳而不祛痰,除了配伍与主治证不尽相合外,主要的原因就在糖上,糖浆甜而碍脾,影响脾之运化,助湿生痰,所以,虽然临时咳嗽减轻,但是由于痰未去,咳难平。
学校一名青年助教的女儿,不足3岁,冬天素来咳嗽痰多,又值咳喘、发热,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用了西药发汗,还注射青霉素消炎。中药方开的是石膏八钱,黄芩五钱,以及银花,连翘,大青叶等。半夜时分患儿喘得更加厉害,来找先生诊治。当时药房无人值班,先生就到学校药圃里摘了鲜荆芥、苏叶各二钱,煎服后不久即咳出大量黏白痰,汗出热退喘平。先生指出,该患儿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实际上包含在中医的感冒、咳嗽和喘证中,但是西药的发汗力量太猛,一发而过,汗出津伤。该患儿的中医治疗过于清热,使痰难出,咳喘甚,热难平。可见古人“见热莫清热”并非一概否定“热者寒之”,而要辨热从何来而后用药。先生能因地制宜,信手拈来的解决实际问题,方是临床行家。
先生还诊治过一个小孩子。患儿心下痞,而且高起有形,说明病邪不单有气,还有水,所以治疗本应该用枳术汤,但其他医生误用了大量开胸顺气之类的破气药,开始还见点效,但越治疗越重,患儿日渐消瘦,后来经由先生改用枳术汤再加健脾行气之品,不到一个月就治愈了。目前在临床上,常常有些医生学术不精,或者另有他图,或者迎合患者,治疗急功近利,图一时之快,有违治疗的真正目的。
先生讲授方剂的时候不只是讲君臣佐使和剂量配比,对方中特殊药物的用法也如数家珍。如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中水饮、肺中之热,作用比较猛烈,所以在选择葶苈子的时候,特别是小孩子,甜葶苈子比苦葶苈子好,苦葶苈子伤人。葶苈子用量比例大,可以将甘草或者大枣合在一起用。因为大枣除了补气外,还可以滋脾阴,所以有的地区把它作为补血药物。葶苈大枣泻肺汤二药合方泻肺中之热邪和水饮而不伤正。
还如旋覆代赭汤的药性,由于人们习惯认为金石药质重,故代赭石用量较大,但是过量之后它亦能损伤正气。所以有时可以看到,应用代赭石后,虽然嗳气除,呕吐除,吐涎沫除,但是,由于疾病本身是虚证、寒证,所以到后来反出现胃脘部胀闷、纳呆,这就是用重镇药过度的一个表现。
还有木香槟榔丸,方中既有牵牛、大黄,又有芒硝,泻劲还是比较凶猛的,小孩使用一定要注意合适用量。
香薷的临床应用也要掌握用量。香薷若配辛散药,哪怕是辛凉发散药,发汗的力量就会比麻黄还强,所以用于小孩时要特别注意,慎误汗伤阳又伤津,诚经验之谈。南星性燥,经过陈久之后燥烈之性就缓解了,也有人用牛胆汁同南星粉拌,但有时候牛胆本身不新鲜,所以胆星吃起来是臭的。莱菔子破气,而且辛辣之味比较重,生用容易恶心、呕吐食物,因此要炒了以后才有降的作用。
雷丸、使君子药性比较平和,其中雷丸要注意控制用量,在一般用量下煎服雷丸不会有事,但吃多了会吐;使君子也是如此,使君子不但能杀虫,还能润肠通便,由于使君子的甘温之性,故还兼有养脾胃的作用,将使君子炒熟,可以每天给小孩吃几个。先生认为杀虫药里最好的药物是使君子和榧子。还可以用南瓜子、槟榔来杀绦虫,但必须联合应用才能使绦虫脑袋下来,只是身体下来了还不行,因为脑袋在里面还能长。槟榔与木香在一起可导滞,但与泻下药之大黄不同。从这些用药、选药的细节中,充分展现了先生治疗儿科常见病临床大家的风范,其遣药处方的讲究,正如先生自己所说:“在遣药组方中,要特别注意寓防于治,治病当做到不产生后遗症,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先生记忆力极强,讲课条分缕析,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在其《方剂学讲稿》中,一个小插曲、小故事、小附方都能反映出先生的学识,可见其学习面之广、之博。先生不仅读古书,也读现代的书,不论是经典方,还是民间验方,都能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先生研究中医,学习中医,也不放过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信息,比如参考消息中最新的国内外研究,凡是相关内容均有涉猎。先生告诫我们读书要钻得进去,采得百花成蜜;又要出得来,不死于书本,不死在古人的句下,要在实践中验证提高,在悟字上下工夫。比如先生讲的两个小儿少见病。一个是小孩的疳积,疳积的特点是肚子大,脖子细,身材越瘦,头发越疏,而且像草似的一扯就断,又脆又枯。先生内治外治并用,说:“用二两猪肉,和布袋丸煮了吃,小孩到这个程度,身上干,用肥肉(猪腹部的肥肉)熬了汤以后,给小孩洗澡,这样就可以从皮肤吸收这些东西,若洗了以后,身上没有油,说明他真吸收了,等他好了,身上才有油。”还有一个是蟮拱头,即小孩头上经常生小疮,满头都是,在大暑以前,取两三个癞蛤蟆的后腿,剥皮,炖汤给孩子吃一两次,效果特好。如果皮破有小口,先把脓液挤出来,根据大小,把冰硼散塞进去,用膏药贴上,水流尽疮口就长上了。上述看似土法上马,临床皆行之有效。
结语先生在《方剂学讲稿》中提到,《景岳全书》有新方八阵、古方八阵,用药如排兵布阵,讲究王者之师,不强调霸道,这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色,也是优势。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无不贯穿先生的王道思想:用药宁使不足,不使有余;切忌大剂苦寒,保护脾胃中阳;讲究用药配伍,寓防于治;广集民间验方,为我所用。先生视野之广,功力之深,不失为一代宗师,大处大气磅礴,小处细致入微。
王绵之
年在南通医学院夜校学习西医一年结业。年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方剂教研组组长,年开始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工作。先后任方剂教研室主任、校门诊部主任、中医基础部主任、校高职称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兼光明中药函授学校校长;曾任国家(85版)药典委员会中医组组长、国家新药审评委员会中(成)药分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等职,为全国政协六、七、八届委员暨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编著有《中医学概论(初版)》、《汤头歌诀白话解》、《方剂学》等9种著作;撰有“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漫谈方剂教学”、“肝炎的辨证论治”等30余篇论文。王绵之为国家药管理局第一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北京地区)。
——·常见疾病·——高血压
糖尿病
痛风
关节炎
白癜风
白血病
急腹症
感冒
毛囊炎
口腔疾病
足癣
疱疹
鼻炎
红眼病
手足口病
胃炎
偏头痛
肩周炎
卒中
房颤——·最美村医·——
王万鑫
顾运霞
贺菊荣
张素鸽
罗建证
李爱武
李建华
徐景福
刘娟
张成刚
黄林会
王红利
王广波
郑敏
史月胜
谭丙华
李亚敏
戈立涛
李瑞鹏
林武
光辉
张飞
覃艾平专注·传承·普惠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