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穴位敷贴法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脉肉筋骨,它们之间的沟通联络,气血的运行,内外上下的贯穿,都与经络密切联系,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协调和平衡。而经络所属的脏腑组织器官,在体表又有一定的穴位,通过药物敷贴人体体表的某一个穴位或多个穴位,以达治疗某个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是谓穴位敷贴法。此法是中医治疗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临床上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又因该法不经过肝脏和消化道,也避免了胃肠道和肝脏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肺热咳嗽:症见痰黄稠,胸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数者,用杏仁、黄芩、桃仁、青蒿、栀子各等分,研末调鸡蛋清,外敷贴膻中穴(两乳头连线正中),效果颇好。
寒性哮喘:见形寒怕冷,手足不温者,用炒苏子15g,白芥子12g,桂枝10g,肉桂、炙麻黄、制半夏各6g,生姜30g,共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温开水调成稠膏状,分别贴敷定喘穴(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肺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外用胶布固定。
喘憋性肺炎:用麻黄、杏仁、白芥子、胡椒各6g,细辛3g,桃仁20g,栀子18g,糯米5g。共同焙干研细末,以鸡蛋清调成稠膏状,分别敷贴双侧涌泉穴(足心凹陷中)和足背相应的穴位,有明显的定喘之效。
脱肛:用蓖麻籽50g,五倍子1g,共研细末,加药用凡士林调成膏状,敷贴百会穴(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外用热水袋热敷,一般治疗1~2次即可见效。
胆道蛔虫症:取鲜苦楝子皮、芒硝、鲜石菖蒲各10g,川椒3g,槟榔、雷丸各5g,明矾、细辛各2g,共研细末,加鸡蛋2个调匀,再用食用油煎成蛋饼,分贴鸠尾(剑突下,脐上7寸)、神阙穴(脐中)、会阴穴(肛门前,会阴后,两阴之间),不仅止痛驱虫,而且疗效显著。
小儿疳积:用榧子、杏仁、桃仁、冰片、炒莱菔子各等份,共研细末,以鸡蛋清调成稠膏状,敷贴双侧内关穴,效果满意。
失眠症:用琥珀、朱砂各10g,共同研成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膏状,使用时取黄豆大,置于鸡眼膏中央,敷贴双侧内关穴和膻中穴,失眠严重者加贴双侧涌泉穴,每隔1~2天换药1次,3次为1疗程,效果颇好。也可用生龙骨20g,琥珀、珍珠粉各5g,共研细末。邪热内盛,热扰心神加黄连粉5g;痰多加生半夏10g;阴虚火旺加龙胆草6g。用凡士林调成膏状,睡前敷贴双侧手心,外用胶布固定,次日早晨取下,7天为1疗程。或用白菊花、合欢花、夜交藤各g,生磁石g,灯心草、公丁香各30g,石菖蒲、远志、茯神各60g,檀香20g,冰片10g。多梦易醒加生龙骨g、生牡蛎60g。上药共研细末,装入一长方形布袋内,每晚当枕头用。因头部分布有多个穴位,如风池、风府、天柱、脑户、玉枕等,通过这些穴位,可使药物通过穴位透入大脑,而达治疗失眠之目的。
二:神阙贴药法
神阙(肚脐)是中医针灸治疗的常用穴位,因其部位特殊,外用药物贴敷神阙最容易使药物直达脏腑经络,起到既可补虚,又可泻实的功效,而且适应症也比较广泛。
小儿遗尿:可用麻黄、益智仁、乌药、肉桂各3g,焙干研成细末,使用时取3g调食醋贴敷神阙。
小儿盗汗:用五倍子、生龙骨各30g,冬桑叶15g,朱砂10g,共研细末,取3g~6g,以热醋调敷神阙。
腹泻:用木香、黄连、吴茱萸、肉桂、苍术各9g,焙干共研细末,使用时取3g~6g,以食醋调敷神阙,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再用热水袋热敷10~15分钟。
小儿厌食:症见腹胀,纳食不香。用枳壳、砂仁、陈皮、高良姜、制大黄各3g,槟榔、麦芽、谷芽、山楂各6g,共同焙干研细末,使用时取3g~6g,与药用凡士林调匀,外贴神阙,外用胶布固定。
版权说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做良心艾条,交长期朋友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