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
12、“坏病”(太阳病变证)的治则和特征。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是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坏病”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其原始证候已发生了变化,不复存在;二是不属传经之变,难以用六经证候称其名;三是证候复杂,变化多端。
13、你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有何认识?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指脉证并举,四诊合参。“知犯何逆”,是在“观其脉证”的基础上,找出疾病的征结所在,从而做到见病知源;“随证治之”,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发展的阶段,予以相应治疗。
14、葛根芩连汤和桂枝人参汤皆治协热利,其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各是什么?
葛根芩连汤和桂枝人参汤同为表证误下,形成表热而下利,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葛根芩连汤证为表里皆热,桂枝人参汤证为表里皆寒。葛根芩连汤证因表证误下,从热而化,邪陷阳明而致,证见下利粘秽,汗出而喘,脉促,属实热利,治以清热解表。桂枝人参汤证因表证误下,从寒而化,邪陷太阴而致,证见下利稀薄、心下痞硬,脉迟弱,属虚寒利,治以温中解表。
15、上热下寒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上热下寒证条文是第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本证热者自热,寒者自寒,寒热上下,格拒不交,治以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方药: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16、太阳蓄水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太阳蓄水证条文是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蓄水正是由于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或在患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不能全部气化,水液内留,继而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形成的,可见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苦里急、心下痞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可见浮或浮数、身微热。治以五苓散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药: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泽泻。
17、太阳蓄血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太阳蓄血证条文是第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第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第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太阳蓄血证病在血分,为热和血结于下焦,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治以桃核承气汤泻热化瘀,或抵当汤(丸)破血逐瘀。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抵当汤(丸)(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18、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的鉴别。
太阳蓄水证病在气分,为太阳膀胱气化不利,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少腹苦里急且伴有表证为主要临床表现。治以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双解。
太阳蓄血证病在血分,为热和血结于下焦,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治以桃核承气汤泻热化瘀,或抵当汤(丸)破血逐瘀。
19、太阳蓄血证的轻重鉴别。
太阳蓄血证,证有轻重之分,治有缓急之别。简而言之:其热重于瘀者,是桃核承气汤证。瘀重于热者,是抵当汤证。瘀热皆轻者,是抵当丸证。
20、试述大陷胸汤证的主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大陷胸汤证的条文是第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大陷胸汤证的主证是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病机是邪热内陷与有形水饮相结于胸胁。治以大陷胸汤泻热破结,攻逐水饮。方药:大黄、芒硝、甘遂。
21、试述小陷胸汤证的主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小陷胸汤证的条文是第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陷胸汤证的主证是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病机是痰热互结于心下,结浅热轻。治以小陷胸汤清热涤痰开结。方药:黄连、半夏、瓜篓实。
22、试述大、小陷胸汤证的鉴别。
大陷胸汤证与小陷胸汤证均属热实结胸。
区别在于: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腹,证重而热急,其证以心下胸胁乃至少腹硬满疼痛拒按,脉沉紧为特点,治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小陷胸汤证为痰热互结于心下,证轻而势缓,以正在心下,按之疼痛,脉浮滑为证候特点,治以小陷胸汤清热涤痰开结。
从药物组成上看,针对里热,大陷胸汤用大黄且量大,小陷胸汤用黄连且量小,泻热之力有强弱之异;针对痰水,大陷胸汤用甘遂以逐水,小陷胸汤用半夏以涤痰,逐邪之力有轻重之分;针对邪结,大陷胸汤用芒硝以破结,小陷胸汤用瓜蒌实以开结,二者又有缓急之别。大陷胸汤为峻逐攻下之剂,小陷胸汤为化痰涤痰之方。
23、大、小结胸的鉴别。
大、小结胸皆为热实结胸,但两者邪实部位有深浅、症状有轻重、病势有缓急之分。大结胸病为水热互结,病位从心下至少腹,旁及两胁。证见心下硬满疼痛,按之石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脉沉紧,证重势急,治当以泻热逐水破结,用大陷胸汤。小结胸病为痰热互结,病位局限,证在心下,病势和缓,按之则痛,脉浮滑,治当以清热化痰开结,用小陷胸汤。
24、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病理特点。
痞证的成因主要来自于太阳病误治以后,里虚邪陷所致,但也不能排除由于饮食所伤,或情志等因素,故伤寒、杂病都能发生此证。痞证的证候特点是心下堵闷不舒,然以手按之却柔软无物。其病理特点可因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或脾胃损伤,寒热错杂于中焦,以致气机升降失常。
25、大黄黄连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证的鉴别。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都以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为主证;病机都为无形邪热阻滞心下,治法为泻热消痞,方药都用大黄、黄连、黄芩三味。
不同的是附子泻心汤兼有表阳虚,卫外不固,在证候上更见恶寒汗出,治法兼扶阳固表,方药另加附子一两,二者同中有异,不难辨别。
26、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的鉴别。
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同属脾胃不和,升降失调,寒热错杂的病证。三者均有心下痞满,心烦呕逆,腹中雷鸣,下利之见症。治疗都以平调寒热,和胃消痞为治法。
但半夏泻心汤证重点在于胃气上逆,故呕逆为其辨证关键,治疗当以和中降逆消痞。生姜泻心汤证重点在胃虚食滞,水饮内盛,故以干噫食臭为辨证要点,治疗当以和胃消痞,宣散水气。甘草泻心汤证偏重脾虚肠寒,故以下利日数十次,完谷不化为主证,治疗重在温中健脾以止利。
27、猪苓汤和五苓散的区别。
猪苓汤和五苓散证均可见发热、脉浮、口渴、小便不利、下利、呕等症,病机均有气化失司、水气内停,治法均取利水为主。方药中均有茯苓、猪苓、泽泻。
猪苓汤证为里有热,并兼伤阴,故口渴欲饮较为突出,并伴有心烦不得眠,舌红苔黄或少苔;方药中滑石、阿胶以增加清热养阴利水作用。
五苓散证为太阳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可伴有表邪未解,故口渴不欲多饮,甚则水入即吐,可伴有恶寒,舌淡或淡红,苔白腻或薄白腻;方药中用白术、桂枝,以取通阳利水、兼散表邪之功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