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半夏在肾脏病中的运用上

附子在肾脏疾病中的运用

肾脏疾病大多为病情严重、迁延难愈之痼疾。作为“药中四维”之一的附子,能起沉疴、拯垂危,常为治疗肾脏疾病方剂中的主要药物,尤其是在表现为阳气亏虚证的患者中更是多作为君药而用。

1.附子在肾性水肿中的运用

肾性水肿是指各种肾小球疾病出现以水肿为主的病症,最常见于各类原发及继发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景岳全书·肿胀》曰:“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此病病机大多归于此三脏功能失调,三焦、膀胱气化失司,水湿外溢肌肤、内渍脏腑而致。附子能温煦阳气,助气化,司开阖,利水肿,可使肺调水道,脾旺制水,肾健主水,从而使水得归经而愈。早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即记载了运用附子治疗肾寒停饮之证。多年来,附子、生姜等药物组方的真武汤是最常用的治疗肾阳不足水肿病的制水之良方。附子也可配伍干姜、茯苓等,助后天脾阳升发,益火以生土,治疗脾阳不足导致的水湿泛溢。此外,附子还能伍麻黄、细辛等,散太阳寒邪,振肾中阳气,“开鬼门,洁净腑”,令水肿之邪无所可存。

邹云翔教授临床治疗肾性水肿时,从肺、脾、肾俱虚着手,方用防己黄芪汤合五皮饮加温肾助阳之品以图效。在行气利水法中重用附子30~60g(久煎)峻补元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临床疗效颇著。张琪教授认为,赴中医处就诊的本病患者多为常规利尿剂治疗无效的顽固水肿病人,仅用茯苓、薏苡仁之类的健脾利湿药往往收效甚微,且由于长期持续水肿,易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故遣方用药时须投峻烈迅猛之剂,以截断病势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临证以附子15g伍麻黄15g,宣肺清热、温肾利水,组成麻辛附子桂甘姜枣汤加味,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风水”。而对于脾肾阳虚无力温运水湿而形成“阴水”,他则以附子25g为君药,制成真武汤配伍生脉饮加味,温肾健脾、活血利水。姚正平、米伯让、王少华等教授同样主张重用附子,配合麻黄、细辛、生姜、干姜、芍药、桂枝、茯苓等组成各类方剂,辨证论治各种肾性水肿,附子的最高剂量可至70g。在现代临床观察研究中,有运用大剂量炮附子20~60g为主药配伍组方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22例,经两月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水肿明显消退,蛋白尿明显减少,血清白蛋白有所升高,总有效率达90%。有学者临床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干预太少两感、风水相搏证的小儿肾病综合征40例。经治后患儿浮肿及蛋白尿水平明显好转,相较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有明显的治疗优势。另有研究以附子配伍生黄芪、茯苓、丹参等为主方加减治疗肾性水肿79例,患者水肿症状的缓解率高达96.6%,血浆蛋白、尿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部分患者肾功能也有所改善。

2.附子在慢性肾衰中的运用

慢性肾衰为各类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病变阶段。患者病程长,病情重,病机多为肾阳虚衰、命门火衰,加之水湿、浊毒、瘀血兼夹,是一种本虚标实之证。在晚期患者中,往往肾中阳气衰微表现更为明显。附子能补益肾脏、振奋阳气,是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附子配大黄,温阳可泄浊;附子配干姜,温肾可散寒;附子配熟地,阴阳共补益。

刘宝厚教授认为附子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用于阳虚证的慢性肾衰最为适宜。以大辛大热之炮制后的附子(黑附片)15~45g为君药,配苦寒泻下之大黄,温肾暖脾之肉桂、干姜,健脾利水之茯苓、白术,通络逐瘀之水蛭、莪术等,组成温肾健脾泄浊方。在临床上观察治疗40例血肌酐在~μmol/L的慢性肾衰竭患者3个月,总有效率为82.5%,对慢性肾衰竭早期患者疗效更佳。朱宗元教授指出肾络瘀阻、肾阳虚衰、浊毒不化是慢性肾衰的主要病机,治疗常加用制附子、制大黄以修复肾功能。彭培初教授认为在“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实”的情况下,可运用附子和大黄两药,一攻一补,温通兼施,温阳活血、泻浊解毒治疗辨证属阴盛阳虚的慢性肾衰。此外,附子也可与活血药同用,逐散阴邪,温通络脉,从而更好地稳定肾功能,延缓肾衰竭的进程。刘锐教授以附子配伍黄芪、大黄、芒硝、益母草,创制了通腑泄浊的附子大黄汤,每日口服一剂或灌肠一次治疗慢性肾衰晚期尿毒症患者呕恶、腹胀、便少或不通等关格重症,临床可收速效。

陈万佳

赞赏

长按







































皮肤白癜风专家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jb/3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